盧昉+伍安民+楊銳
摘 要: 作為藝術學院學報的未來方向,無論是專業化轉型,還是集約化發展,都非常值得肯定。對藝術學院學報的發展格局構筑及遠景規劃,將直接作用于藝術學術期刊的生態結構,這種布局規劃宜立足于區域文化場閾的具體特點,依托地緣文化特色,推進區域聯盟,形成特定的藝術學院學報出版群,在先進出版理念及科學運營模式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刊之路。
關鍵詞: 學報 藝術學院 一刊一品 區域聯盟
藝術學院學報是高校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多年來,藝術學院學報工作者沐風櫛雨,砥礪前行,以教學、科研、創作為支撐,逐漸更新辦刊理念,充分發揮辦刊優勢,致力提高期刊的稿源質量、審稿質量和出版質量,剖析藝術哲思的形成及衍變,追蹤美術成果的發展與動態,其學術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逐漸增大。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藝術學院學報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不斷有學者及辦刊人表達意見和建議。
藝術學院學報作為學院的重要傳播媒介,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有固定機構(編輯部)作為傳播基點。其次,采用紙媒傳播手段,定期出版發行。再次,擁有以編輯工作為職業的專業人員和固定的讀者群及作者群。最后,由于長期以來面向相關領域內的專業教研人員和全社會業余愛好者,已逐步成為被廣泛公認的科研、教學、創作成果刊發平臺,因此對本學科的發展傳播具有重要影響。學報除具有一般雜志功能外,還有自身特點和優勢,即貼近科研、教育,貼近理論研究、學術成果和校園生活;與社會媒體相比,更容易引起相關專業同仁的關注,更廣泛、深入地交流學術科研成果,既是高校的“窗口”,又是專業人員的溝通橋梁;是教學、科研、創作等全方位傳播信息的載體。因此,有必要充分發揮學報在專業學科及校園建設方面的作用。
一、藝術學院學報面臨的困惑及解決之道
當今,藝術學院學報面臨如何應對信息化、如何找準自身定位、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道路,以及要不要市場化等諸多困惑。如何促進某一學科、某一專業在一定區域內科學、有效地發展是當今面臨的重要問題。如果布局不合理,同一專業數量太多,學科比例失衡,則免不了遭遇“長短腳的”的尷尬,而地緣文化特色和自身學科優勢的缺失,則很容易陷入“千刊一面”的窘境。
就當前形勢看,藝術學院學報尚未具備成熟的“改企”土壤環境,更適合推行“改制”,在遵循“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原則的基礎上,力求以可持續化發展的思路看待市場化運作,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且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道路。期間,嘗試走優化競爭、多元發展等路徑,力爭做到“一刊一品”,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在一定范圍內推廣區域聯盟,依托數字化出版平臺,形成藝術院校學術期刊“出版群”,借鑒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經驗和未來發展藍圖,依托先進出版模式和科學管理理念,調整優化結構,激發辦刊活力,全面提高自身質素,實現自身良性發展。
(一)遵循“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原則,力求實現“一刊一品”。
由于全國范圍內藝術學院學報在專業化轉型和集約化發展上難以做到步履一致,因此,“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藝術學院學報專業化轉型面臨諸如管理體制、學術利益制約,以及具體技術操作層面的困境。作為藝術學院學報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專業化轉型,還是集約化發展,都值得肯定。但在現階段,宜遵循“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一改“萬金油”式的全面覆蓋,突出專業特點,提升學科優勢,吸引特定讀者群和作者群,最大限度地擴大學報影響因子。作為西安美術學院的學報《西北美術》,自2014年改版以來,以教學、科研、創作為支撐,剖析藝術哲思的形成及衍變,追蹤美術成果的發展與動態,明確學科定位,樹立品牌意識,秉承嚴謹的學術標準、寬博的人文氣度、多元的審美視角、鮮明的時代風貌。同時依托重點學科,發揮自身優勢,彰顯地緣特色,發掘周秦漢唐歷史遺存,弘揚紅色美術時代精神,融合西北民族民間藝術,承繼“長安畫派”和“黃土畫派”人文內涵,力求做到“一刊一品”。
(二)發揮學科優勢,開展聯盟合作,探索辦刊新模式。
將學科優勢和專業資源整合,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又優勢整合共享資源,開展聯盟合作,適應數字化發展新形勢。整合區域內學術力量,增強聯合創辦,走集約化經營。要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首先必須對藝術學院學報特點及價值進行綜述,總結藝術學院學報發展現狀,力求找到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根源。在此基礎上,設計并構思相應的發展方向,論證其實踐效果。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探索發展模式,力求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從理論高度論證客觀性和應用價值,闡明其借鑒與推廣意義。條件成熟時驗證模式的科學性,最大限度地進行優化完善。
首先,依托編委、編輯學術力量;依托地域文化優勢,從優秀稿源獲取、編輯質量的提高和擴大學報影響力等幾個方面促進質量的提高。防止在特色欄目和學報內涵發展關系的理解上出現偏差,明確自身定位,樹立品牌意識,力爭走一條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道路。
其次,依托重點學科,發揮自身優勢。充分體現和調動辦刊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確立辦刊宗旨的核心層次,整合區域資源,開展聯盟合作。為了適應數字化發展新形勢,整合區域內學術力量,增強聯合創辦,對原有系統進行重組,試行聯合創辦,以改變各自為戰、小而全、散而弱的狀況力避求全責備,在“千刊競特”的潮流中提高藝術學院學報的整體質量。
二、促進藝術學院學報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因及發展策略
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理論,采用數據分析、理論演繹、模型構建、實證研究等方法,通過理論演繹,課題組成員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力求得出促進藝術學院學報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因及發展策略。與此同時,充分考慮不同種類、不同區域對模式構筑的不同需求,歸納一套具體標準實施模式,再根據構建的理論模型和標準實施模式,對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依據實證研究結果,發掘模型對藝術學院學報的適用性、理論和推廣價值,并對尚需完善的地方做進一步的探討。此外,版式畢竟是學報外在的軀殼,要提升雜志的檔次與品位,必須深度發掘并拓展學術內涵,同時加強版式設計,編輯人員在學術上既要保證專業高度又要做到刊載圖文準確無誤。
(一)依托重點學科,優化精品欄目。
繼續強化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及業務水平,吸納國內一流雜志社,尤其是重點美術學院學報經驗,形成我刊編輯特色。在中外美術史、文藝理論、基礎教學、技法探索等方面,繼續堅持現有規范質量不放松,高端標準不動搖。與此同時,加大力度打造“精品欄目”,在版式設計上再下大力氣,力求承載更多的信息量和時效因子,達到高端審美標準。
(二)關注當代美術,發掘創新看點。
把握當下,關注民生。將“當代視野”放在顯耀位置,以凸顯對學術動態的關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力求文以致用。著重將目光投向學術前沿,追蹤藝術思想的新形成和新衍變,關注當代美術創作及理論研究的新動態、新觀念和新成果。積極外訪內聯,預約有創見的各類文稿和作品,通過“專題討論”與“學術爭鳴”的形式,發揮學報的“窗口”效應及學術導向作用。
(三)發揮區域優勢,彰顯地緣特色。
在選編文章及美術作品上,力求文思多元,涉獵寬泛,既充分反映學院創作、教學及理論研究成果,又多方展示當代中外美術現狀。在條件成熟時,爭取做到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大力弘揚地緣人文內涵,彰顯地區美術特色,突出學院優勢,力爭做到“一刊一品”。
(四)明確自身定位,樹立品牌意識。
在組稿上盡心竭力,不僅積極特邀名人名家的優秀稿件和作品,同時有意識地刊發有價值的理論新作和新人新作,力求使自身成為推出新銳藝術家的高水平平臺,促進文藝理論和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擴大西安美術學院在全國藝術院校及藝術界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隨著運行步入正軌,篩選文圖的定稿,可逐步過渡到“雙向”匿名審稿制。
(五)適應發展形勢,建立信息網絡。
要拓寬一系列信息網絡,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信息交互平臺,利用網站及公告欄定期傳遞學術信息,更新內容,做好形象宣傳,提高社會影響,力爭使雜志更數字化、網絡化,最大限度地加大輻射力度。
(六)增進交流互動,擴大影響因子。
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類高水平學術論壇,和各級出版單位、公共文化機構,包括雜志社、出版社、美術館、博物館等社會教育機構進一步聯系并合作,積極參加年度省內及全國期刊年會,進一步鞏固、提升知名度,增強學術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實現良性發展。
專業化轉型面臨來自現行出版管理體制的制約和高校內部學術利益的羈絆。因此,對藝術學院學報改革迫在眉睫。作為藝術學院學報的未來方向,無論是專業化轉型,還是集約化發展,都非常值得肯定。對藝術學院學報的發展格局構筑及遠景規劃,將直接作用于藝術學術期刊的生態結構,這種布局規劃宜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以學院教學、科研、創作為支撐,把握當下,放眼全國,關注世界,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把目光投向學術前沿,追蹤藝術思想的形成和衍變,彰顯嚴謹的學術標準、寬博的藝術氣度、多元的審美視角、鮮明的地域風貌,立足于區域文化場閾的具體特點,依托地緣文化特色,推進區域之間聯盟,形成特定的藝術學院學報出版群,在先進出版理念及運營模式的基礎上,積極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刊之路。堅持規范質量不放松,高端標準不動搖。充分發揮學報的“窗口”效應及學術導向作用,實現良性發展,擴大學術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火祥.試論高校學報出版質量系統的最優控制[J].編輯之友,2010(05).
[2]李艷.數字化出版對高校學報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出版,2009(Z1).
[3]佘斯勇.高校學報的生存與發展新說[J].中國出版,2008(12).
[4]姚申.反思與創新:關于中國高校學術期刊發展前景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7(04).
[5]呂淑珍.網絡學術期刊發展研究[J].情報科學,2005(1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西安美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信息化背景下藝術學院學報發展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XK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