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緋

摘要:《西游記》中白話與韻文相間是文本的一大特點。《西游記》中韻文對于故事發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有交代作用,反映出元明時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狀況。韻文也對故事情節有串聯作用,是在小說大敘事背景下的小敘事構成,其中韻文出現的方式多以“正是”、“但見”、“有詩為證”形式引出。《西游記》韻文對于人物的刻畫從外貌、自述、心理人物性格等不同側面中得以體現,從而展現師徒四人不同的人物性格。
關鍵詞:《西游記》韻文作用;環境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
在《西游記》中,詩詞韻文融合數量十分龐大。本文對景物類、人物類、情節類三類678篇韻文進行整理分類。這些韻文在《西游記》的羼入能夠發揮其在小說中不同的作用,對于交代環境背景、串聯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有獨特的效果。
一、環境背景交代
《西游記》中88首韻文對于故事背景有交代作用。其中的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游歷過程中師徒所處的季節、氣候、地點以及周邊景物等;社會環境主要指故事發生的背景,包括社會背景、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等。
自然環境的描寫渲染了時間季節的變化。《西游記》全書中沒有具體的時間交代,但作者運用巧妙的形式,將時間季節的更替與詩歌聯系起來,每每出現季節的變換,常常附上詩歌一首:
嶺梅將破玉,池水漸成冰。紅葉俱飄落,青松色更新。淡云飛欲雪,枯草伏山平。滿目寒光迥,陰陰誘骨泠。
冉冉綠陰密,風輕燕引雛。新荷翻沼面,修竹漸扶蘇。芳草連天碧,山花遍地鋪。溪邊蒲插劍,榴火壯行圖。
上文摘自原文七十八回到八十四回,師徒四人經歷了一個冬到春的過程時間的變換融入韻文中使得情節過渡自然,時間推移巧妙,讓讀者對于故事發生的歷史年代及時間跨度有了清晰的認識。
社會環境的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社會環境中人物事件、情節發展均對“西游”的社會背景、地域風俗、時代風俗等狀況有所反映,交代了師徒四人的在游歷中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如:
滅法國:十字街燈光燦爛,九重殿香藹鐘鳴。七點皎星照碧漢,八方客旅卸行蹤。六軍營,隱隱的畫角才吹;五鼓樓,點點的銅壺初滴。……
天竺國下郡玉華縣:錦城鐵甕萬年堅,臨水依山色色鮮。百貨通湖船入市,千家沽酒店垂簾。樓臺處處人煙廣,巷陌朝朝客賈喧。……
滅法國有“十字街”、“九重殿”、“軍營”、“鼓樓”完備的城市結構;玉華縣有便捷的交通貨運……詩詞韻文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
《西游記》中還有的環境韻文描能夠寫起暗示下文內容的作用。如:
……看那八面崖巍,四圍險峻。古怪喬松盤翠蓋,枯摧老樹掛藤蘿。泉水飛流,寒氣透人毛發冷;巔峰屹崒,清風射眼夢魂驚。時聽大蟲哮吼,每聞山鳥時鳴。麂鹿成群穿荊棘,往來跳躍;獐兔結黨尋野食,前后奔跑。……
“危崖”、“枯樹”、“寒泉”和“飛禽”、“走獸”等荒蕪恐怖的意象為讀者營造了一種凄清寒冷的氣氛。這樣的環境渲染為下文妖怪謀害國王,霸占國土,行兇作惡奠定了基調。
總之,《西游記》對于環境背景描寫的韻文,既有助于當代研究者整理出《西游記》故事情節展開的時間節點,也有助于幫助閱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風俗和社會發展狀況。有的韻文描寫起暗示下文內容的作用,有助于讀者更好地融入小說設置的情景。
二、故事情節串聯
清晰的敘事脈絡能將內容龐雜的故事情節貫穿成有機的整體。《西游記》中的詩歌體系中的敘事脈絡十分獨特,將其白話部分和韻文部分單獨串聯比較中可以發現,白話部分和韻文部分能夠單獨的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師徒遇到的每一難大致可以構成“(篇首詩)—時間/季節—自然風光—妖怪出場環境描寫—妖怪外貌描寫—打斗場面描寫—妖怪藏身處描寫—妖怪原型描寫/神仙外貌描寫—(總結詩)”循環。這個循環不僅是小說中面對每一個妖怪的故事結構的組成,也是韻文出現的先后順序,是小說大敘事背景下韻文的小敘事構成。
以紅孩兒一難為例:(見表1)
從紅孩兒這一難的韻文結構中不難發現,《西游記》韻文有其本身的邏輯鏈,這條單獨的邏輯鏈對小說文本的大敘事邏輯構成了一種呼應和補充。
小說大敘事背景下韻文的小敘事構成中,除了篇首詩、篇尾詩概括故事主題、闡述某種人生觀或道德觀、概括全文、點明主題和體現作者態度外,常常以“正是”、“但見”、“有詩為證”形式引出。
“正是”在文中出現了50處,明顯出現“但是”的共有142處,描繪的內容從人的外表、舉止、職業、本領,自然景物到城鄉生活等。“但見”有時以“真個是”、“生得”、“端的是”等代替,有時則省去。“正是(那)”、“但見”引出的詩詞多是描繪性,“但見”后的詩詞一般是對某種情境或形態的程式化類比,說書人熟練地運用模式化的言語來表達具體情境。如形容女子美貌“妖嬈傾國色,窈窕動人心。花鈿顯現多嬌態,繡帶飄飖迥絕塵。”但這樣的描寫只能給人模糊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性格特點。
中國的古典詩詞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小說作者常選取一首或一組詩詞來點明或細化小說情節,這樣既言簡意賅又具有文學價值。小說中,在某一難的出現或完結常用“有詩為證”對情節的進行概括、總結或細化。其中明顯出現“有詩為證,詩曰”作為韻文出現提示句的有55處,這些詩歌往往都是作為前文的細化、補充或總結:
行者走上前,一件件的取起看了,果然是些好物。有詩為證,詩曰: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襯屜幾層絨苫迭,牽疆三股紫絲繩……
上述即是對“好物”的補充說明,“有詩為證”通常在一個或一回故事的結尾處出現,有議論、描述、兼有總結上文、預示下文的功能,增強小說的敘事真實感和藝術特色。
三、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包括外貌、心理兩方面,以此塑造人物性格。小說要刻畫典型性格就務須注重對人物外貌、心理的揭示。而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的韻文就是其復雜多變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歷程的重要載體。《西游記》韻文描寫人物部分主要以外貌、自述、心理三類為主,共189篇,人物性格的不同也在韻文中得以體現。
《西游記》中35首關于自述韻文的使用,簡潔明了地展現了人物內心且更有韻味,留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人物的心理特點可以從帶有自述性的韻文中管窺。
唐僧是如來佛的弟子金蟬子的轉世,他擁有佛性,一心向佛,不受權、錢、色而誘惑,這些都是一個凡人的高尚品質。但是,與他的三個徒弟擁有的神力不同,唐僧只是一個凡人:膽小、軟弱、無能,不信任徒弟,這些弱點又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唐僧的凡性。
如(唐僧給陛下寫信)滴淚道:“……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僧病沉疴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
“滴淚”、“難進步”、“空勞碌”,這些詞語體現出唐僧在西天取經路上所展露的軟弱和無能,顛覆了在小說第一回中塑造的純潔而高大的圣人形象。不僅如此,唐僧有時還十分自私。在孫悟打死搶劫的匪徒時,唐僧不顧師徒之情道:“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這種自私的禱詞引起孫空的反感:“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
關于唐僧的自述韻文大都是以思念長安、盼望早日取得真經的愿望,而悟空表達了對取經事業的堅守和敢闖敢拼的精神。
如:(對鎮海禪林寺眾僧)行者道: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龍,我也曾上天堂大鬧天宮。饑時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兩三顆;渴時把玉帝的酒,輕輕呼了六七鐘。……”
一連串“也曾”、“略略”、“輕輕”,在道出他本領的同時,又展現了他敢于天斗的性格和大無畏的精神。與孫悟空自述詩同樣的結構還有《西游記》第十九回豬八戒(未降服)與孫悟空首次對陣時的用七言律詩進行自我介紹;第二十二回沙和尚跟豬八戒對陣時用兩首七言律詩進行自我介紹。這些都表現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點:如唐僧的善良、懦弱、膽小;悟空的勇猛、急躁;八戒的憨厚、懶惰;沙僧的老實和愚鈍。從外貌和自述的韻文中,一個人物形象的刻畫就更加的完整生動。
綜上所述,《西游記》韻文中對于人物外貌和心理兩方面的描寫有利于描繪出生動立體的如唐僧、孫悟空這樣的人物,他們的優缺點豐富了人物不同側面,集“神”性與“凡”性一體,既貼近真實又帶有幻想,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結語
本文主要對《西游記》的韻文從從環境背景交代、故事情節串聯、人物性格刻畫三方面進行論述,通過《西游記》中詩詞進行數據統計積累豐富的研究素材,進而進行詩詞分類、特征總結,對于目前《西游記》韻文在韻類、主旨、羼入原因等研究方便進行韻文作用的補充,對韻文在小說中作用進行總結。
參考文獻:
[1]吳承恩.西游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07.
[2]金業焱.論《西游記》的環境描寫[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04:81-87.
[3]李萬鈞.詩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功能[J].文史哲,199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