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耀軍


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利用思維導圖開展以自主學習為基礎、探究學習為核心、合作學習為手段的高中地理“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教學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建構 分析評價
現今地理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學生只能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流程被動接受,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主體性和積極性,習慣依賴和等待,失去應有的朝氣和活力。這種重灌輸輕活動,重結果輕過程,重機械訓練輕實質體驗,重應試技巧的傳授輕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更不能擔負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科學素養的重任。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們應當努力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的課程理念是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引導學生不斷創新、不斷實踐,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合作學習和探究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培養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
“教學模式”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等人提出的,1972年他們出版了《教學模式》一書,提出了教學模式是“系統地探討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和教材,以及社會和心理理論之間相互影響的,可以使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各種可供選擇的類型”。教學模式的內涵和實施運用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采用的加快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實踐—修正—再實踐—再修正”的重復,筆者在教學中逐步探索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思維導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如圖所示)。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就像神經細胞一樣由一個點散發出多條線。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挖掘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和幫助學生認知的工具,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把握全局和細節,更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學習更高效。根據對目前有關文獻資料的分析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實驗研究的實踐,運用思維導圖實施教學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應用方法與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析三維目標,編制導學案
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導向功能、調控功能。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三維目標分析,以確定課程學習中必須掌握的知識“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過程有關的知識內容)。由于主題包含在三維目標所需要的教學內容中,通過三維目標分析得出總目標與子目標之間的關系圖,即意味著獲取了為實現該三維目標所需的全部知識,據此我們可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在此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幫助教師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僅可以迅速寫出授課學案,使重點難點知識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很容易把握知識體系的框架與結構,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更得心應手。
導學案,導學價值要體現。學什么,三維目標是指南。三維目標一情牽,思維才是生命線。導學,從本質上說,就是導思維。導思維就是挖潛能、促發展。在導學案中引入思維導圖,它的意義在于“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型。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創設的問題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比較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告訴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情感因素和認知需要,選擇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讓學生在愉悅、興奮的狀態中迸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生疑、思疑、釋疑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強化能力,最終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主動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所選的素材,具體地說,一是內容富有吸引力,使學生愛看、好思、愿問;二是形式要新穎,讓學生有新奇感;三是要生動形象,讓學生有真實感和親切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真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綜上所述,教師要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能引發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并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思維導圖中大量的可視化元素有利于情境創設,可有效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因此,教師在新課導入時使用直觀形象、富有啟發性的思維導圖方式,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使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產生疑問,發現問題,引發認知沖突。使用圖形和簡要的關鍵詞繪制出教學內容的框架結構,提供問題式的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思維導圖不僅帶給了學生輕松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而且發展了他們創造性的思維。思維導圖就像一個神奇的魔棒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是自主思維能力。就思維而言,獨立的思維品質和自主思維能力永遠是學生的立命之本。所以,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提倡學生全力以赴地自主畫,窮盡所思所想,放大學生思維的“自主知識產權”,避免出現“伙伴依賴”、“伙伴替代”、“教師依賴”、“教師替代”的現象。人生最危險的惰性就是思維的懶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自主封閉,遠離分享、對話、啟迪、生成。相反的是,自主思維投入越大,越能點燃合作交流的激情和愿望。
三、明確問題,學生自繪制思維導圖
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對新知識的整體認知之后,在強烈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熟悉教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如提供探索問題的背景材料及解決問題的線索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等,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勇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個人想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強烈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研討教材,做到邊思邊議。教師在這一環節要提供探究問題的背景材料,使學生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有選擇性地、適時適當地向學生提供符合教學要求的各種資料和信息,架設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聯系,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選擇。要善于點撥、誘導,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啟發、激勵,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勇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問題,進一步激化其思想,激活學生的創新靈感。
四、小組合作學習,共繪思維導圖,形成集體的結晶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此時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策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體的有意義建構。整個合作學習過程教師應給予組織和引導,討論的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每組三五人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換思想,由小組選出一位同學將大家的想法都匯集在一張思維導圖上。小組成員再次對第一張集體思維導圖的分析和反思,修正認為需要改變的地方,并重構思維導圖,形成小組的最終討論結果。具體操作時要注意對時間的掌握,并保證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能各抒己見,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因勢利導地調控小組合作學習的進程。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成員的思維導圖會呈現多種內涵、多種形式、多種風格。內涵、形式和風格的差異恰恰會形成新的學習資源,小組成員在分享、比較、欣賞、矯正、提升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評選小組最佳作品,再通過全組成員的修改完善,參與班級展示。作為小組的集體成果,板演、講解便可以多人分工完成。這樣既可以節省展示時間,又可以讓學生享受合作的樂趣。
五、展示成果,評價總結,自我反思
當小組討論結束后,各組展示探究成果,并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恰當地給予精講評價,引導學生運用歸納對比的方法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并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有意義學習、有效學習和高效學習。最后,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講述,并變換問題的角度與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得到遷移、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課程不同教學內容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進行適當調整,如課堂教學內容較多的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就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繪制個人思維導圖,這樣既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又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課堂教學會變得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陳忠平.“自主—探究—合作”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4]沈玉順.現代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該論文屬于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思維導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