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茹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促進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且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安定以及實現社會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一、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在農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不甚科學的地方。所以,必須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加以足夠的重視。我國的現行很多戰略性發展計劃,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計劃都與農業的科學有序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加快農業發展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實力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階段的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必須不斷深化加強創新,深化體制改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武裝農業。在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節省了大量人力,使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土地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提高了農業勞動的效率,促進了農業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然而目前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有必要及時更新技術手段和農業觀念,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之路。
二、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當前,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穩定的農業投入機制,各級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影響了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都還是20世紀80~90年代修建的,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導致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
2、勞動力人數逐年減少,勞動效率十分低下
隨著全球的經濟迅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擁入國外及國內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近幾年婦女也出外打工的現象十分普遍,那么剩余的老人就是農業的主要勞動力了,他們本身文化素質就不高,有的就沒有文化,又加上上了年紀,這樣的勞動力,這樣的勞動效率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我們農業經濟發展,更影響了我們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在這方面已引起社會和媒體的關注。
3、農業利用外資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農產品加工項目尤其是初加工項目投資較少、審批較快、易于生產經營、市場廣闊且投資回報率較高,所以外商選擇投資項目大多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而荒山、荒地、荒灘和未養殖水面的開發與利用等項目,因所需投資較多、回收期長、風險較大,外商更缺乏投資興趣。對于農業技術研發、農業生物制品生產、農產品品種改良等高風險、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項目,外資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響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4、政府的補貼遠遠小于農民所承擔的風險
在我國這種落后的農業生產中,農民的收入與其所承擔的風險是不成比例的,這也就導致農民為什么走向國內外外出打工的原因了。因為技術落后,生產力低下,效率不高的農民,在風險來臨之際,國家的補償微不足道,使經濟不是很富余的農民遭受巨大損失。也就有了農民大棚不敢種、雞場不敢養、種豬也不敢多留、大白菜爛地里無人管理、玉米不收割的怪現象。孰不知這時的成本遠遠高于農民的收入,國家的象征似的補助對農民已經毫不起作用,也讓農民灰心更是寒心。這方面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三、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對策
1.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
發展農業經濟,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農民的科技水平,他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根據農村的現有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民的科技技術培訓,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建立多種方式,多層次的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遠程教育、函授等學習途徑,加大對農民的科技技術的培養,農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業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行土地流轉機制
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權,才能使土地資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轉工作做好,才能把農業規模化經營搞好,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要運用好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采取出租、轉讓、轉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轉起來,既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應用,又使土地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從而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辦法和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對土地流轉的程序和手續進行規范,使土地流轉有章可循。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加以解決,使農業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162400黑龍江省泰來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