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就業,進而造成了低素質勞動力供給和高素質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農村勞動力提高就業能力,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逐漸成為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在分析探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與對策。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城鄉結構矛盾明顯,妨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一是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鄉居民身份差異給農村勞動力的自由遷移增加了成本和風險,影響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二是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不高,就業競爭能力較弱。目前我鄉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術素質偏低。三是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愈加激烈,加大了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尋找工作的成本。新興的產業、行業和技術職業對人員素質需要的較高。
2.城鄉二元結構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所謂的城鄉二元結構主要就是指鄉村經濟社會與城市經濟社會再各自獨立的體系中發展,沒有內在的聯系。城鄉二元結構不單是在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經濟等方面得到體現,還表現在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行為方式和內心思想等精神層面。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矛盾就是農民無法較快的被城市所完全接納,在城市生活中無法融入到城市社會生活之中,在城市一直被稱之為農民工,很多到城市務工的農民,在城市中沒有歸屬感,都是抱有攢到錢就返鄉生活的心態,這樣就明顯延緩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規模。
3.大部分農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對較差
農民工相對與城市居民的收入較低,盡管在城市務工比在農村務農的收入高,但是橫向比較城市居民的收入,農民工的收入較低。收入水平決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較低,他們的日常生活非常節儉,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費外,用于其他消費的費用非常少;住宿條件也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合租;另外,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單調,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因為身在大城市而變得豐富多彩。
二、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的解決對策
1.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和農民素質
我國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并統籌城鄉教育,促使農村和城鎮的培訓和教育協調發展,同時積極主動地服務于新增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和培養新型農民。而增加農村教育資金投入是最核心的內容,以確保農村教育的教學質量和經費來源,促使農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農村基礎教育在提高農民素質方面起著全面性、基礎性及先導性作用。因此,應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力度,進而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提供文化基礎。這就需要全面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以根據相關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城市教育資源,同時還要在農村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但由于教育結構不合理,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
2.合理調整農業結構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從當地經濟建設入手,根據當地實際狀況,把握發展機遇與市場動向,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產品知名品牌發展,進而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因此,當地政府應合理規劃各產業發展,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農業發展為重點,在此基礎上,協調發展第一、二、三產業。
3.完善“市民化”政策
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按照合理布局、節約土地、循序漸進、集約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城鎮化,使城鄉“二元結構”得以改變,增強城鎮的人口承載力。在“市民化”政策方面,當地政府應從就業服務工作、居住條件改善、社區管理、子女教育、基本服務等方面入手,解決農村進城落戶問題。此外,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給予住房優惠,并統一全省義務教育費用,扶持民辦教育,統一管理城鎮居民、農民工子女,使其享受市民政策。
4.開展培訓,提升技能。把加快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作為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創業的重要手段來抓,始終按照“實用、實效、實際”和“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開展“三大培訓工程”。目前,我鄉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培訓機構提供培訓、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的一體化培訓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積極推進培訓產業化進程。二是加強與部門間的聯合,由鄉農、林等部門分工協作,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致富技能培訓。同時為方便農牧民,切實減輕農牧民經濟負擔,開展“送培訓、送技能下鄉”活動,深入各村組,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三是為鼓勵和扶持農村富余勞動力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大力開展創業培訓。
(作者單位:157600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