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忠 黃芳



摘 要: 本文以MSLQ問卷為工具,調查了部分在杭高校本科新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對學業指導措施的需求。調查顯示:在杭高校本科新生普遍存在學業困難感知,對學業指導措施有積極的期待,不同層次類型高校的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有顯著差距。這些情況充分說明了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作為學業指導措施有效性檢測指標的合理性,也為高校設計與實施學業指導措施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 自我調節學習 學業指導 本科新生
當前,高校普遍重視知識高速更新的現狀,著力推行課程建設和授課方式轉變等措施。然而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學習質量的提高不僅受到學習內容的適切性影響,而且取決于個體學習過程的適切性。柏金斯和西蒙斯指出:傳統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經常被剝奪發展決策、自我監督、自我調控等技能的機會,而這些技能對于優化學習是十分必要的[1]。王秀平等對北京15所不同類型高校本科生的學習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不同類型院校、年級、性別和專業的大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存在諸多顯著性差異[2]。因此,大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誠然需要課程設置方面的對應改變,但更應關注對大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指導,也就是“學業指導”。當前一些國內高校借鑒了英美高校的“學業指導”機制,例如開設學習方法指導課等,力求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本研究將“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作為偵測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指標,以杭州部分高校的本科新生為樣本,調查大學學習初始階段所展現的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現有學業指導措施及其與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
1.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改編自“學習動機策略問卷(MSLQ)”(大學版),該問卷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賓特里奇教授等人編制,現已為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使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3]。MSLQ問卷由動機分量表和學習策略分量表組成。動機分量表六個維度,分別是:內部目標定向、外部目標定向、任務價值、學習信念控制、自我效能感及考試焦慮;學習策略分量表分為認知、元認知和資源管理三大類九個維度。第一類認知策略,包含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和批判性思維。第二類是元認知策略。第三類是資源管理,包含時間及學習環境管理、努力程度調節、同伴學習和學業求助者四個維度。學業指導分問卷調查了對學業指導措施的感受,共四題,分別為單選題、多選題和排序題。
2.調查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研究者在2015年6月調查了2014—2015學年的大一新生,問卷以網絡和現場兩種方式發放,回收有效率為74.39%。215份數據分別來自浙江大學60人、浙江工業大學35人、浙大城市學院52人和杭州師范大學68人,男女比例為87:128,即受訪男大學生數量略低于女大學生。其中有80人學習了6、7門課程,131人學習了8、9門課程,少數人學習了10門及以上課程。
3.數據分析結果
問卷數據使用SPSS22.0進行分析,數據圖表及相應結論如下:
3.1多個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從表1可以看到:(1)性別與求助渠道數量、期望學業指導措施的數量、學習動機和MSLQ量表總分都有顯著相關;(2)課程數量與課程困難的感知有顯著相關;(3)求助渠道的數量與學習動機有顯著相關;(4)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及MSLQ量表總得分有顯著相關;(5)學校類型與性別、學習策略和MSLQ總分有顯著相關。
3.2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問卷總分均值為308.25(見表1),81題的均值為3.81,說明大多數受訪者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都處于較高的水平。方差分析發現性別和學校類型這兩個變量對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作用顯著:(1)女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高于男大學生(F=15.027**,p=.001);(2)重點高校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顯著高于其他院校的學生(F=89.107***,p=.000)。
獨立樣本T檢驗用以分析性別對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發現性別在學習動機分量表的各個因子上都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將性別作為協變量,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檢驗學校類型對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發現學校類型對學習策略分量表得分的影響顯著(F=457.697***,p=.000),而對學習動機分量表得分的作用不顯著(F=1.902,p=.130)。在此基礎上,PostHoc檢驗證明以下學習策略上組間均值差異顯著:(1)重點高校本科新生的復述策略明顯優于其他三類高校;(2)在精加工策略和努力程度調節上,民辦高校本科新生明顯弱于其他三類高校;(3)在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和時間與學習環境管理這三個維度上,重點高校本科新生明顯優于其他三類高校。
3.3影響學習困難感知的因素
在215份有效問卷中,有181份反映存在學習方面的困難,占84.2%。多元方差分析發現(表2),性別、學校類型、學科數量與是否感知到學業困難的關系都不顯著,只有學習動機對學習困難感知的影響作用顯著。這說明,對學業困難的感知是普遍的現象。
在學習動機各維度上,方差分析發現:(1)有學習困難感知的學生其內部目標定向得分明顯高于無困難組(F=.009*,p=.041);(2)有學習困難感知的學生其考試焦慮得分明顯高于無困難組(F=3.158***,p=.000);(3)有學習困難感知的學生其自我效能感得分明顯低于無困難組(F=.442*,p=.048)。
3.4受訪者對各類學業指導措施的偏好與態度存在差異
215名受訪者對于學業指導措施的感受如下:(1)從救助渠道的選擇頻次看,“網絡”占81.4%,“高年級學長”占59.53%,“輔導員”占47.44%,而“學業指導老師”是選擇頻次最低的,只占5.58%。(2)從對學業指導措施的期望看,平均每人選擇達到3項以上,表明了普遍的期望,其中選擇“班主任或輔導員提供指導”占81.86%,其次是選擇“構建網絡空間學習方法版塊”,占66.98%,而最低的則是“開設學習方法講座”,占24.19%。(3)從各類學業指導措施有效性看,采用詞匯排序題的研究顯示:輔導員和班主任提供的學業指導最有效,其次是高年級學長介紹學習經驗,再次是專職學業指導教師的咨詢輔導,而有效性排序最低的是開設有關學習方法的課程。
3.5影響學業困難求助渠道數量和學業指導措施期望數量的因素
由于對學業指導措施使用偏好的調查使用了多選題,因此,受訪者選擇數量的多少,也可能預示一些現象,使用多元方差分析檢驗證明,在性別、學校類型、課程數量和學業困難感知等因素上,性別對于學業困難求助渠道的數量有顯著作用,具體表現為:女生的求助渠道顯著多于男生(t=5.543***,p=.000)。
從相關性分析的數據上看,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對于學業困難求助渠道的數量和期望會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將兩個分量表得分前27%和后27%分別轉化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同時,將性別作為協變量,方差檢驗的結果(表3):(1)學習策略對求助渠道數量有顯著作用,且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在求助渠道數量上的交互作用明顯;(2)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對于受訪者期望的學業指導措施數量沒有明顯作用。
4.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將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作為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指標,調查分析在杭高校本科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對學業指導措施的偏好與需求,得到以下結論,可為高校推進有效的學業指導措施提供參考。
(1)高校本科新生普遍感知到學業困難,不存在性別、學校類型和學習科目的顯著差異。其中,學習內部動機較強、考試焦慮較高的學生感受的學業困難更多。這就意味著學業指導是本科新生的普遍需求,學業指導措施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定向、降低考試焦慮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含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兩個方面。在學習策略方面,重點高校學生在學習策略的絕大多數維度上都強于其他高校,這充分表明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確是影響個體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在學習動機方面,女生的學習動機明顯高于男生,女生所使用的學業困難求助渠道數量明顯高于男生,這就要求高校在學業指導措施實施過程中,適當強調對男大學生的關注和引導,尤其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3)從不同學業指導措施選擇頻次看,頻次最高的是“網絡”,這就要求高校在學業指導措施實施中充分尊重目前新生的學習生活習慣,豐富學業指導網上模塊供給。從學業指導渠道有效性排序看,求助“學業指導老師”和“班主任”位列第一,說明了本科新生延續了高中階段的認知習慣,對老師和班主任存在較高期待。有效性排序最低的是開設有關學習方法的講座和課程,結合對開設學習方法課程的較高期待,可以證明,當前學校缺少有效的指導大學生學習方法的課程,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Perkins, D. N.; Simmons & Rebecca, The Cognitive Roots of Scientific and Mathematical Ability and Discussant Reaction: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s: A Key to Academic Talent?[C]. Speeches/Meeting Papers,1988.
[2]王秀平,杜智敏.北京市大學生學情調查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8(09):21-24.
[3]BjorkR. A., Dunlosky J. & Kornell 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eliefs, Techniques, and Illusions[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3(64):417-44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課題“基于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提升的本科新生學業指導機制研究”(2015 SCG018)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