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蕓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的第四部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這樣說:“充分地開發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區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既是擴展和深化課程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創造性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彪S著對品德課程的深入研究,教師在課上都非常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課前會找一些資料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前段時間,筆者聽了一節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的試教課《好牙伴我一生》。該教師在上課時除了出示教材上的內容外,還增加了不少多媒體內容:第一,關于乳牙、恒牙介紹的視頻;第二,關于兒童換牙原因的視頻;第三,關于細菌是如何傷害牙齒并形成蛀牙的動畫;第四,介紹刷牙方法的視頻;第五,刷牙歌韻律操的視頻。課堂上,教師每講幾句,就放一段視頻。引入之后,再放下一段準備好的視頻,和學生之間沒有過多交流。筆者聽完這節課的感受是,這位教師不像是在上課,倒像個主持人在主持一檔給小朋友看的介紹牙齒健康知識的節目。
教師選擇的這些視頻內容都很好,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補充,而且視頻都是以動畫形式出現的,生動形象,學生本該感興趣才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學生上課時都不在狀態。這些一年級的學生入學只有一個多月,還沒有養成很好的聽課習慣,再加上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因此都不認真聽課,各玩各的。教師和學生之間似乎被什么隔開了,沒有融合在一起。這些開發出來的資源并沒有起到提高課堂效果的作用,反而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障礙。
這個課例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學生在課堂上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如何開發教學資源才能真正讓學生喜歡,并提高教學效果呢?
經過實踐與思考,筆者發現學生在品德課上最需要的是能與教材、同伴、教師進行充分地“對話”,如果能在課堂上參與各種有趣的活動就更好了。前面一個課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不“在場”。老師備了課,還補充了很多視頻為教學服務,但是由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了課堂的無效。教師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不應一味地被教育,而應當是在與同學、教師的溝通交流和活動中有所收獲。
基于此,聽課教師在聽課后,一起深入研究了《好牙伴我一生》的教材,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討論。通過商量,給課堂增加了很多來自學生,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該教師在正式展示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是課上的幾個片段:
一、學生本身就是教學資源
在第一環節由謎語引出牙齒后,教師是這樣教學的:
師:來,大家一起笑一笑,露出你的牙齒。
教師借這個機會去觀察學生的牙齒,發現有同學掉牙。
師:呀,你掉了一顆牙!其他小朋友呢?
其他掉牙的學生紛紛舉手并指著掉牙的地方告訴教師。
師:好多同學都換牙了。哪個小朋友愿意來說說第一次掉牙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學生紛紛舉手說自己掉牙的心情和經歷。
教師在讓幾個學生說完后,介紹換牙的知識(視頻展示),學生聽得特別入神。
教師用了當場采訪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講的內容是圍繞自己展開的,而且是自己需要了解,對自己有益的,所以會聽得特別認真。品德課需要教師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能從學生身上找到教學資源,那么學生就會聽得認真,課堂效果自然會好。
二、學生的生活是最好的教學資源
教材中的第二板塊是故事屋《蛀牙記》。我們在討論教學環節時感覺這一內容與學生有距離,就把這個故事中原本的人物換成了學生自己。
教師向學生出示蛀牙的照片。
師:你生過蛀牙嗎?有什么感覺呢?誰來說說看?
學生開始講自己生蛀牙的故事,其他學生都聽得很認真,還不時點頭。
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有蛀牙,也有拔牙的經歷,學生自己說自己的故事,自己成為研究的主角,而不只做旁觀者,參與的積極性就高了。最重要的是,學生說自己的故事時是投入情感的,聽故事的學生也會很認真,課堂效果就不一樣了。
本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糾正學生刷牙中的錯誤,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教師還是先從學生中尋找指導的素材。
師:要保護好牙齒,刷牙就是最好的辦法!你們平時是怎么刷牙的?請兩個小朋友上臺來演示一下。
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新牙刷拿出來,讓學生一個一個演示。
師:他們刷牙的方法對嗎?
坐在下面的學生站起來評價,指出問題。
如果教師只是告知刷牙方法或是出示刷牙方法的視頻,學生會覺得是教師在教他們。但是如果由自己的同伴來糾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聽得就更認真。而且請學生演示能更好地發現學生刷牙的問題在哪里,以便有側重點地給予指導。
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展開,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這樣教學效果就能達到最好。
三、學生的父母、長輩也能成為教學資源
那位執教教師的班級中,正好有位學生的家長是牙醫,因此我們想到可以請這位牙醫爸爸當場為學生介紹保護牙齒的方法。
師:創創鼠還給同學們請來了一位牙醫,聽聽他還有什么護牙的建議。
該家長從平時為牙病患者治療時發現的問題、刷牙的注意點、平時生活中如何護牙等方面進行了具體介紹,學生聽得非常認真。
讓牙醫來介紹護牙知識是最好不過的,因為他們是專業的,更有信服力。學生一看到穿著白大褂的牙醫上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看,聽課也聽得特別仔細。用好家長資源為課堂增色不少。
因為課題是《好牙伴我一生》,為了讓學生理解牙齒對于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們把目光投到了學生長輩的身上。
課前執教者就請班級學生去了解自己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牙齒情況,了解自己長輩的一些關于牙齒的故事。課上再請學生交流:
師:你們家誰的牙齒最好?他是怎么保護的?
師:是啊,你看那位同學的爺爺每天認真刷牙,飯后漱口,就有一副好牙,年紀大了還能吃硬的東西,身體也好。
師:還有誰來說說你的長輩牙齒不好后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不便。
師:牙齒不好后,好多東西都不能吃,沒有了口福,最重要的是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擁有一副好牙齒很重要,好牙伴我一生?。?/p>
從學生長輩身上找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讓學生去感受保護牙齒、好好刷牙的重要性。舉的例子就在學生身邊,更有可信度,學生對于要有一副好牙的渴望也會越來越強烈。這些從學生長輩那兒得來的資源能真正觸動其情感,讓學生更好地把了解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
課堂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品德課堂有效的保證。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教材的意圖,從學生身上去尋找突破教學難點的資源,才能讓品德之花開遍教室的每個角落,讓每個孩子在課上有所觸動,有所收獲。最好的教學資源來自學生,讓我們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教學,思考教育,為學生美好的明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