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承擔有限責任是現代公司的兩大基本特征,雖平衡了公司、股東、債權人三者之間的利益,但并非完美無缺。近年來,公司人格被濫用的現象屢見不鮮, 2005年新《公司法》確立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新頒布的《民法總則》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是對我國法人制度的完善,但相關立法仍存在不足之處。本文從該制度的基本理論入手,分析其構成、適用,并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提出建議以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關鍵詞 公司人格 濫用 理論基礎 實踐分析
作者簡介:王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20
一、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概述
(一)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概念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為了實現公平正義之目標而建立的一種法律制度,它旨在阻止公司人格的濫用,在具體的案件中否認公司人格,使濫用公司人格的股東與公司一同承擔責任,從而保護公司債權人以及社會的利益。
(二)國外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分析
1.美國——“揭開公司面紗”
“揭開公司面紗”制度最早形成于美國,美國法官桑伯恩首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先河而著名于世界,在美國訴密爾沃基運輸公司一案中他描述道:一般情況下公司是一個法人實體,其具有獨立人格,但當公司被用來損害債權人及社會公眾利益時,應該把公司視為人的集合,也即股東應與公司一起承擔責任。 由于揭開公司面紗案件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導致該規則變化太快,以至于該規則仍被包裹在比喻的迷霧中,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
2.英國——“刺破公司面紗”
英國學者認同美國關于揭開公司面紗的學說。但英國在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時,以成文法的形式直接規定了一些類型化的行為,以免濫用司法審判權。
3.德國——直索責任
直索責任是指在特定案件中,必須“穿透”公司獨立人格這層保護傘,直接讓股東為公司清償還債。在司法實踐中,其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有相當嚴格的要求,法院在適用公司人格否認時格外謹慎,認為只有股東的行為同時違反了善良風俗和誠實信用原則時,才有該必要。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不同的法系、國家,稱謂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法理是一致的,正像一個比喻所形容的那樣,“公司人格否認只是有限責任之墻上鉆的一個孔;但對于該孔之外的其他目的而言,這堵墻仍然矗立著” 。
二、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必要性
(一)濫用公司人格的普遍性、嚴重性
作為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發明——公司所具有的風險有限,受益無限的制度鼓勵了投資者進行投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越來越多的股東在過分適用這一制度。就像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曾指出的那樣:“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想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此,西方國家創設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保護債權人的需要
公司法人制度本身對債權人有失公正,其一,有了公司人格這層面紗,公司股東更容易為追求高利潤從事極度冒險事業或空殼經營從而使損失轉嫁給第三人或社會公眾,從而導致公司股東所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不對稱,有失公允;其二作為債權人一方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弱勢地位,雖然可以通過設定擔保等來確保交易安全但這會增加交易成本,且不符合現代交易活動快捷高效之要求。
(三)貫徹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的需要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法理基礎是民法中的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新公司法出臺前,我國民法及公司法規定了一些體現該制度法理價值的基本原則,主要體現為《民法通則》第四條的公平和誠信原則和第七條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這些原則對各級法院審理案件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導意義。
三、公司人格否認的構成要件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根據立法目的,結合案件實情來把握,否則整個法人制度將會處于不穩定狀態,完善公司法人制度的目的將無從說起。兩大法系對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適用要求有較大的差異,英美法系適用該制度范圍比較廣,大陸法系則規定了嚴格的適用要件。借鑒刑法學犯罪構成理論并結合各學者的理論研究,我認為該制度有五個構成要件:
(一)前提要件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前提是公司已經合法有效設立并取得營業執照,因為只有在公司人格這層面紗的隔離下才會出現濫用公司人格之現象。
(二)主體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是一項私法救濟權,它的行使必須經司法程序,且由原告提請訴訟 。只有因公司人格被濫用導致權利受侵害的公司債權人才是權利主體。義務主體則包括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的公司股東和公司。
(三)行為要件
行為要件要求必須存在濫用行為且侵害了債權人利益。因為各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理論的發展不盡相同,對適用情形的認定較為復雜,各學者在對其適用場合進行歸納時也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司資本顯著不足、抽逃出資、公司人格形骸化(財產、業務、管理機構混同三種具體情形)、脫殼經營等。
(四)結果要件
客觀上該濫用行為必須損害了債權人或社會利益。如果濫用公司法人格之行為沒有造成損害結果,則無否認公司人格之必要。
(五)因果關系要件
因果關系,指公司債權人利益受損與股東濫用行為有著必然的聯系。
四、我國相關實踐及存在的問題
新《公司法》第二十條和第六十四條確立了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創新。同時新頒布的《民法總則》第八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如果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的,則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實證研究表明此制度已經在現實中得到了積極應用,但是由于我國相關立法對這一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化,高度概括化,使得在對于公司人格否認的認定上存在較大爭議。
(一)制定法本身的局限
雖然制定法有著明確的優點,但由于法的滯后性及成文法的不周延性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難以面對紛亂繁復的現實情況。公司法中的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化,這雖然給法官更多的自由裁判權,但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造成混亂甚至濫用,與我國如今司法水平及國情不符。
(二)適用范圍比較狹窄
根據《合同法》和《民法總則》的規定只有以逃避債務為目的,并且給法人的債權人利益造成實際的嚴重損害才能適用該制度。《合同法》第六十四條僅規定了一人公司財產混同的情形。在實踐生活中,濫用公司人格及股東責任以逃避義務、業務混同、進行關聯交易等情形層出不窮,這些現象是否適用該制度則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的爭議。在國外的司法實踐中,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它不僅可以適用于讓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還適用于讓公司對股東個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以及將姊妹公司視為一體等情況。在我國,表面上彼此獨立的姊妹公司模式也大量存在,極容易對某一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我國公司法中沒有對這些情形進行規定,學者對此種情形是否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存在較大的爭議,從而使法律的作用在實踐中大打折扣 。
(三)公共利益保護不周
我國公司法對諸如因環境侵權等問題造成公共利益損害的情形并沒有加以規定,因此因公司人格被濫用從而造成的社會公眾利益的損害情形該如何救濟還無相關的法律規定。例如英國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同樣適用于行政行為中,如果股東利用公司形式逃避納稅義務的同樣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四)一人公司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特殊性
在我國,市場信用體系還不十分完善,一人公司財產與其股東財產混同的現象十分普遍。雖然我國《公司法》第64條對此做出了專門規定,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等使得一人公司的股東處于優先地位,其是否堅守“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原則”外人則無從知曉,因此公司外部的債權人難以實施監督,舉證難度大。
五、對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建議
(一)確立案例指導來彌補成文法的缺陷
基于公平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基于相同的案件事實,應適用相同的司法程序和基本相同的判決。 結合我國關于人格否認的立法過于原則性,而案例指導在彌補制定法缺陷上具有靈活性、補充性、全面性等優點,而這些是立法解釋、司法解釋以及一般原則或一般條款所不具備的。 選擇具有指導性的案例實行案例指導,將會對使處于審判一線不敢輕易揮舞法人格否認利劍的法官起某些示范性的作用,從而推動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從條文走向實踐,并且這一做法已在我國其他部門法中得到了體現。
(二)完善相關立法
高度概括濃縮的法律雖然構建了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框架,但是在適用上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一難題可以通過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等來進行補充完善。其次,最高法院通過司法解釋來緩解適用難題。司法解釋已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廣泛的應用,其具有的靈活性、具體性、針對性、實用性等特點,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成文法的滯后性,從而使得法律更好地得以適用。
(三)公司人格否認的公益訴訟問題
股東濫用公司人格侵害不特定多數人利益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確有出現,毫無疑問的是以此遭受的損失需要保護,但是否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通過公益訴訟的途徑來解決該問題,學者們仍有很大的爭議。一些學者主張應該由檢察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來提起訴訟,從而保護受到損害的公眾利益。 我認為現階段由于我國關于公益訴訟的立法還不完善,因此應該先加強對公益訴訟的立法,加強保護公眾利益的執法力度,待相關制度及時機成熟后在考慮公司人格否認的公益訴訟問題。
(四)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雖然我國公司法等立法已對公司進行信息公開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但無可否認的是,在公司——股東——債權人的三方關系中,債權人仍處于信息不對等的地位。因此在公司人格否認案件中,由公司債權人來負舉證責任就顯得不公平,關于如何對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責任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不應一概而論,以便達到公平分配公司債權人與股東的舉證責任的目的。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設立目的在于重新平衡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的利益關系,從而使得公司法人制度盡善盡美。作為一項事后調整手段,它實現的是分配正義。法律的生命在于適用,但是對該制度的適用應該謹慎,嚴格。我國雖然以條紋的形式規定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但是也存在缺陷,為了更好地適用該制度的法律價值,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該制度,讓公司發揮更大的作用并不斷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注釋: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從法條躍入實踐.清華法學.2007.2.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第一版).法律出版社.1998.75.
王新新.論我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東南學術.2009(3).
劉文明.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我國的適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0.
曲明明.中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0.
徐純先.一人公司風險防范體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7.
汪世榮.判例與法律發展——中國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自序至第3頁.
徐景和編著.中國判例制度研究.中國檢查出版社.2006.33.
陳信勇、董忠波.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訴訟問題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