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薇 徐子潤
摘 要 本文以共享經濟時代為背景,以共享單車為例,深入剖析了共享單車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而存在的市場失靈等問題,并且提出要真正實現共享單車的“共享”,首先需要多元主體對共享單車的使用進行“共治”,來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等問題。以實現“共享、共治、共贏”。
關鍵詞 共享 失靈 共治
作者簡介:黃雨薇、徐子潤,南京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26
一、“共享經濟”時代的崛起
“共享”一詞由來已久,關于共享的實踐從古至今也從未停止過。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通過分享食物,土地等資源以獲得更好的生存。當人類邁入現代社會之后,人們用來共享的東西更多、形式也更加豐富,如人們可以將自己閑置的房屋刊登在報紙上出租,但是這種傳統的方式不僅僅傳播范圍有限,交易成本以及交易時效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交易的時空限制,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在互聯網上信息發布變得便利與即時,成本也較低,隨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結合,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新的模式使得商業行為和需求之間也發生了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需求的發布更加即時和隨處可謂,需求的響應性也變得迅速和精準,在移動互聯網的催化下,“共享經濟”顯示出其發展動力。
共享經濟在互聯網浪潮下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以Airbnb和Uber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得到迅速傳播。較之于傳統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特點在于弱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以互聯網為平臺,將商品供給方與需求者聯系起來,從而實現對閑置資源,諸如時間、物品、技能等的共享,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并且實現交易成本最小化。就目前而言,最流行的可謂是共享單車了。
二、共享單車繁榮后的隱憂
共享單車解決了公交難轉、走路太慢等問題而成為人們短途代步首選,滿足了用戶對出行便利的需求。與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相比,共享單車以互聯網為依托,變公共自行車統一停放、統一入鎖的靜態分布為無樁停放、隨停隨用的動態分布,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傳統難題。在短期內共享單車迅速積累的大量的用戶,一時間大量單車運營商投入共享單車市場,各大投資商也看好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希望在共享單車市場中分一杯羹。在共享單車創造新的熱點的時候,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種新生事物背后的隱憂。
(一)市場失靈
與由政府出資的公共自行車不同,共享單車完全是由市場來運營,一方面體現了自由競爭原則,有利于促進市場活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場內在的功能性缺陷以及外部條件缺陷往往會引起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運作不靈。這種市場失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物品所有權角度來看,共享單車的所有權歸企業所有,但是從共享單車的使用權來看,共享單車以押金或信用的形式實現物品所有權的暫時轉移,服務于有需求的人服務,因此共享單車又承載著公共性,由于每一個人都享有對共享單車的使用權而且使用成本較低,因此首先會導致 “公用地的悲劇”。由于每一個理性的個體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對共享單車使用時,人們對于單車使用情況并不會像使用自己的單車那樣愛惜,最終必將導致共享單車的非正常損毀率的增加,提高企業成本。
2.盈利仍然是企業的首要目標,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種類眾多的共享單車,為了能夠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利潤,必然會通過加大市場的供給量來獲取更多用戶,當每一個理性的企業通過增加供給量來擁有更多市場份額時,當供給量超過市場需求時,本著實現閑置資源有效利用的共享經濟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增加企業維護、管理成本以及政府管理成本。
3.在共享單車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時,其負外部性也不容小覷。共享單車軟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容易造成重復投放現象,占用大量公共資源,對公民出行帶來影響。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擺脫傳統公共自行車使用、停放車輛時對地點的限制,實現取車、停車便利化,但是這種優點也對環境產生一定的負外部性。公民為了其使用便利性,將單車隨意停放在不固定地點,影響了環境的整潔度,增加了政府對環境維護管理的成本,而人們卻無需對這種行為負責,反而會因其便利性而不自覺地進行這種行為。
4.除共享單車軟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以外,共享單車軟件與公民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性現象,當共享單車投入市場之后,企業難以對用戶使用情況進行有效判別,一方面是因為監督成本非常高昂,另一方面用戶數量過于龐大,所以必然使企業面臨道德風險。Airbnb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切斯基所認為的共享經濟要基于一個強有力的東西,那就是信任,而我國目前公民素質參差不齊,當共享單車軟件將使用主動權交給公民時,也就處于較被動狀態,自共享單車投放市場以來,我們也不乏看到將單車據為己有或毀壞單車的行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運行效率,提高企業成本。
(二)政府失靈
由于市場不是萬能的,因此在市場經濟下往往需要政府這只“無形的手”對市場秩序加以規范與約束,但是當面對一個新生事物時,政府也往往由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面臨失靈局面,這種失靈主要體現為政府缺位。
在共享單車投入市場初期,政府處于缺位狀態。這種缺位主要表現在:
1.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共享單車的投放量、投放地點的選擇,往往是企業根據人流量而進行的一種自發行為,并未提前向政府備案,缺少了政府對共享單車投放地點、投放數量的合理規劃,以及對投放車輛質量安全監管環節,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因而比較容易造成共享單車市場的混亂。
2.政府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不順暢,很多聲音反應共享單車不正規的擺正,實質上是需要政府的監管和幫助,目前政府對共享單車的停車地點尚未進行明確規定,致使用戶無法知道共享單車明確投放地點,從而造成單車亂停亂放現象,占用公共道路資源,增加環境管理成本。
(三)缺乏明晰的盈利渠道和良性的資金循環鏈
目前共享單車大多出于燒錢的“融資”階段,希望借助外來的資本存活下來并且找到穩定的盈利方式。如之前的摩拜、ofo等單車平臺希望通過用戶的租金來實現盈利,將自身變成一個融資平臺,而這在法律層面存在一定爭議。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藍單車,小藍單車沒有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是嘗試將共享單車做成一個娛樂平臺,如果這一模式能夠成功,的確可以形成一條穩定的產業鏈,但公眾對于“單車-娛樂”的接受度仍需進一步調查。如果不能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一旦資金燒完,融資者又不愿意再投入,那么美好的“共享單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三、“多元共治”視角下共享單車的公共管理之道
在資本的強力助推下,共享單車已經實現了和城市、市民之間的共融,但是基于以上對共享單車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到共享單車目前存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要實現共享單車從“野蠻生長”走向“文明生長”,就需要多元主體對共享單車進行管理。
(一) 政府——宏觀的大手要抓住根部
明晰公民責任,破解“公用地悲劇”難題,降低企業道德風險。公共資源的使用極容易導致“公用地悲劇”,使企業面臨道德風險。由于資源是共享的,對此承擔的責任也平攤到每一個人身上,有權使用公共產品的經濟人在使用時首先會考慮到的是使自身收益最大化,而當問題出現之后造成的后果由每一個人承擔,再加上搭便車的行為,這就使得每一人所承擔的責任近乎為零,責任分散效應的典型表現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破解責任分散效應問題就需要政府明確公共資源使用者責任化,即通過制定相關懲罰性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用戶對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對于過度侵占、隨意損壞共享單車者進行罰款或者加入黑名單等方式進行管理,提高每個人對不當使用共享單車所要付出的成本以此來破解“公用地悲劇”及道德風險問題。
規范共享單車投放秩序,切實保障公民安全。目前,政府對共享單車投放地點,單車投放種類的了解很明顯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的,往往是企業自發的一種行為,而這可能會造成供過于求以及“劣幣驅逐良幣”等市場秩序混亂現象,因此需要政府規范單車投放秩序,政府應對單車投放做好合理規劃,保證供給相吻合,完善關于共享單車的制度建設,并且在企業投放單車之前,有必要向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報備以及對投放的單車進行質量檢車,保證投放車輛的安全性能。
(二)企業——運營的載體要明晰綱要
規范自身行為,避免惡性競爭。每一個共享單車平臺都不應該僅是通過增加其對單車的供應量或者通過價格戰的方式來增加市場份額,這種方式注定是一種不可循環的發展模式,當“燒錢模式”結束之后,共享單車平臺就很難再得以發展,因此共享單車平臺都應該逐漸發展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明確企業責任,樹立企業道德,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一個企業的首要目標便是盈利,但是除了盈利以外,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樹立良好的企業道德。包括定期對共享單車進行維修和檢查,及時淘汰不合格車輛,以確保公民出行安全。另外,對于由共享單車性能而造成的用戶意外事件,企業也應該有一個程序化手段提供賠償,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三)公民——使用的主體要維權律己
積極行使公民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由于共享單車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公民的生活并且滿足了公民對新生事物的獵奇感而備受公民青睞,公民可以通過押金或信用形式來享受共享單車帶來的便利,但是由于目前共享單車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公民由于共享單車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由誰負責,負責的程度有多少仍然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這個問題除需要一個程序化手段來保護用戶的權益,更需要公民自身增強維權意識,當自己的權益受損時要積極主動地找到相關部門,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規范公民自身行為,確保文明出行。公民毀壞共享單車、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以及隨意擺放共享單車的情況也并非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運營成本,增加政府管理難度,對此,需要公民規范自身的行為,提升公民素質,對不道德的行為及時加以制止與監督,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識,在公民心中建立起一道“電子柵欄”,時時遵守,以解決由于公民行為而產生的負外部性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享單車的有效利用,實現公民和共享單車之間的“共贏”。
在倡導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的今天,共享單車的出現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每一件新生的事物都難免由于市場和政府的滯后性而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問題,因此要真正實現共享單車的“共享”,首先需要多元主體的“共治”,最終實現政府、企業、公民的“共贏”。
參考文獻:
[1]李敏蓮.共享單車市場調研與分析.財經界(學術版).2017(5).
[2]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科學發展.2015(12).
[3]方建鋒.從責任分散角度反思“公用地悲劇”.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