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品華+方舒
摘 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催生了國內居民的新生需求,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快速涌現,但作為供應者的企業卻重視數量、種類甚于質量和契合,未能高效地對接這些新生需求。面對這種情況,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同時企業更應當將經營思維回歸到顧客需求的基點,以質量、創新為基礎,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實施經營創新,開發有效供給,實現企業自身和國家經濟的共同健康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有效供給;結構性改革
一、現象
近年來,國人在“海淘”、境外購物上花了大把鈔票,購買的商品從珠寶首飾、名表名包、品牌服裝、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馬桶蓋、電飯煲、奶粉、感冒藥等日常生活用品延伸。特別是二孩兒政策放開后,小寶寶還沒落地,父母就到處托人托關系甚至專門出國搶購奶粉。
二、原因分析
原因何在?其中重要一條,就是人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條件好了,都想吃點好的、穿點好的、用點好的。有這方面的需求,在情理之中,是人之常情。“我們國家這么大,有那么多工廠、企業,難道就生產不出優質的產品?”有許多人會有此一問。的確,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產品質量提高了。但是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在品質、功能和售后服務等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正如李克強總理講的,日本做的不僅是馬桶蓋,而是健康、保健品。
小問題背后隱藏著大道理。從宏觀經濟學角度,這實際上是一個供給和需求的問題。消費、投資、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經濟的“需求側”,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過去,我國的消費動力不足,提到經濟增長,第一反應是擴大需求、刺激消費。如今,消費動力有了,但供給的產品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有效供給不足,造成國內的大量需求轉向國外,引起國內的消費能力嚴重流失,錢都讓外國人掙了。
三、問題確認
習近平特別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可以這樣理解,現在面臨的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即供給結構在搭配上出現了問題。
對這一問題,中央開出一劑良方,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我們應當從供給側發力,以改善供給結構為目標,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優化產業結構,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進而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回歸新的平衡,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四、作為供給方的企業的營銷使命
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如今顧客的消費水平提高了,更加需求高品質、高服務、高檔次的產品,而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滿足不了顧客這種新的需求,導致產品過剩,有效供給提供不足。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企業該如何抓住機遇,實現企業愿景,就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
第一,企業要重視研發,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樹立企業形象。企業生產的中低端產品泛濫,已經滿足不了顧客的高需求,而需實現產品升級,應生產高端產品,拉高產品檔次,做到貨好價高。防止假冒偽劣,要保證高質量,誠信經營。消費者群體對于行業、產品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各行業的信息也越來越對稱,好產品一定會吸引消費者買單,許多情形下價格不是問題。另外,企業應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增加產品附加值。比如化妝品企業,企業不僅賣的是高質量的化妝品,同時還向客戶提供高水準的服務,教給客戶如何保養,如何美容,甚至如何裝扮,讓顧客買的放心,用的舒心。在顧客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是未來企業營銷的一大內容。總之,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推出適銷對路,品質更好的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新增的需求。
第二,企業要不斷進行創新,增強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力動力,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而是全方位的創新,包括生產經營方式創新、技術創新、營銷模式創新、人才創新、品牌創新等,通過創新來提高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加大自主研發能力,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大力投資研發,堅決不投過剩產品,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主動吸引消費者購買。在營銷模式上進行創新,將產品和互聯網進行結合,更好的宣傳產品品牌。在生產經營方式上進行創新,優化結構,調整傳統經營模式。在人才創新上,改變員工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能。要提高創新能力,就要打破企業傳統的管理方式。從搶購洋貨的現象中,不難發現,中國的消費市場很大,潛在顧客很多,產品的質量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才能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
第三,企業應該開發綠色產品,拉動綠色經濟增長。我國的很多企業的生產方式都是粗放型,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比重高,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缺乏生態理念,生態產品不足,不能夠滿足國內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導致很多的消費轉向了國外。有效供給不足導致的產量過剩是一種資源浪費,變向的破壞了環境。面對空氣污染、水污染的環境問題,人們的需求升級,更喜歡無污染、健康的綠色產品。綠色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潮流,所以企業應該轉變粗放的生產方式,有效的采取節約產能的措施。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模式,提高綠色產品質量。開發綠色產業,不僅有助于環保,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更滿足了當前消費者對健康有益的產品的新增需求,由此,用戶也不必跑到國外去購買綠色產品了。
第四,企業要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升級,向高附加值發展,在轉型上,由生產業轉向服務業。面對殘酷的競爭,洋貨這么吸引中國的消費者購買,很明顯,某些外國貨不僅產品質量好,服務水平也是一流的。所以為了應對這種競爭,企業必須要重視產品的附加價值給消費者所帶來的好處,要用用第三產業服務思維來解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出路問題,生產出的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還要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感覺、視聽感覺、接觸感覺等主觀意識要求。以品牌的附加價值為例,一塊普通的鋼鐵板只值5美元,如果做成精致的鋼針就值3550美元,做成名牌手表的擺針就值25萬美元,同樣的產品,由于不同的運作手段,最后體現的價值天壤之別。附加價值的增加就是普通產品和品牌產品的差別。另一方面,要提高主動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讓產品延伸出更多的價值。
第六,企業要重視資源整合與重組。對資源要進行重組,淘汰“僵尸企業”、“僵尸產品(項目)”和落后產能,堅決廢止無效的產品或者服務供給,減少產能過剩,降低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資源的產業,提高技術改造,優化產業結構,來適應市場需求的結構變化。另一方面,如今是資源共享的時代,可以通過企業聯盟合作,用服務的思維打破企業之間的隔膜。實現行業資源和區域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這個平臺,宣傳高品質、講品味、高等級的產品,實現優化產能,最終保證優質資源共享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第七,企業要從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變,研究顧客心智對產品進行針對性定位。一方面,從我們熟知的“微笑曲線”理論中可以得知,以前,企業太注重“需求側”,關注點是通過促銷等方式賣蛋糕,卻忽視了把蛋糕做精,做好,主動吸引顧客。最終產品思維的淡化和漠視讓產品提供了無效供給,導致了顧客搶購洋貨的現象。所以企業要重視“供給側”。另一方面,有效供給往往是各行各業數一數二的企業,具有領導地位的優秀企業與顧客的供給關系,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在顧客心智之中占據了最優勢的地位。而其他那些追隨模仿的企業由于無法把產品做到顧客“心里”,從而都變成了無效供給。以前的模式是以需求為導向拉動經濟增長,現在反過來了,企業要從制造產品滿足顧客需求的方式拉動業務增長,所以企業一定要探究在顧客心智中能接受什么樣的定位。如果企業的定位和顧客心智的定位沒有對接起來,就是無效供給。如今,多數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企業的競爭點已經從市場轉移到了顧客的心智。以東阿阿膠為例,一開始產品定位是補血,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進行了重新定位,改成了補滋,實現了產品轉型,給顧客一種高檔功能、高端價值的感覺,從無效供給轉向了有效供給,企業的供給與顧客心智的定位對接起來,有利于產品的銷售。總之,在生產經營方面,企業要調整自己的定位,改善供給,提高更符合顧客認知的產品和服務。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企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需要實現企業使命,就要提供給顧客有效供給,用合適品質、合適檔次的產品吸引顧客的眼球,提高國內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從而減少搶購洋貨的現象,掀起國內購物的熱潮。
五、結語
所有的國內企業都有一個偉大使命,即提供有效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顧客新增需求,讓自身創造的供給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2]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經濟問題,2016年第2期.
[3]王元地,楊雪,胡園園,李艷佳.“供給側改革”解讀及其政策影響下的企業實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4]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12期.
[5]劉偉,白利鵬.論供給側改革為何能夠引領新常態-基于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分析.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6]文建東,宋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