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夢西 章生衛 巫靜 嚴青云 朱智成 劉坤
摘要:從污染土壤修復的管理視角、場地污染責任主體視角、土壤修復各從業企業視角、土壤修復產業金融視角4個方面探討了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的發展,并提出了各個方面內解決污染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設想,最后給出了土壤修復產業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的建議。
關鍵詞:污染土壤;修復;視角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09902
1引言
隨著《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國發[2016]31號)[1]頒布實施、《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4)[2]和《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試行)(環境保護部2014)[3]的相繼推出,使得污染土壤修復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從摸索階段走向發展階段。因此,已被污染的場地的管理及土壤修復產業的持續發展,在已經探索出的經驗及國外同行已有的先進經驗基礎上,必將引導土壤修復這一新興產業走向規范與成熟。管理好已被污染的場地,對土壤修復產業的持續發展,是保護土壤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重要課題,也是廣大環境保護工作者為之奮斗的價值所在。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管理層面與資金層面。管理層面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性的導向,資 金層面為產業的發展盈利提供市場的參與行為,土壤修復這一新興領域也離不開這兩個層面。
2污染土壤修復的管理視角
目前,工業場地土壤、礦山土壤及農業用地土壤三大土壤類型污染事件頻現,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多份土壤防治及污染土壤治理的指導性文件、法律、法規。以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廣大國民的身體健康為目的,也就加強了管理層的這項重要任務。
管理層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政策的高度明確污染土壤治理的責任主體。責任主體明確歸為以下4類。
(1)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造成場地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承擔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的責任。
(2)造成場地污染的單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等原因發生變更的,依法由承擔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承擔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的責任。
(3)若造成場地污染的單位已將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承擔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的責任。
(4) 若造成場地污染的單位因破產、解散等原因已經終止,或者無法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承擔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的責任。
從污染場地管理流程來看,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先后摸索出成熟的管理經驗,制訂出
①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備案制度;②污染場地修復實施工程備案制度;③修復工程的修復效果的竣工驗收環保備案制度。
分別從污染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污染場地修復實施工程及修復工程竣工環保驗收等作好污染場地的管理工作,讓污染場地修復的相關信息公開透明地呈現給民眾,引導民眾對污染場地的良性看待,還民眾一個健康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為污染場地的再開發利用提供指引。
3場地污染責任主體視角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以及廣大國民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促使人們越來越重視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的重要性,逐漸意識到犧牲環境發展經濟具有不可持續性和不可逆轉性。場地環境責任主體已從污染環境發展經濟代價較小的誤區逐步清醒,紛紛在建設項目上馬之時作好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并依環境影響評價將相應的環保措施進行落實。投資主體更愿進行低污染高回報的高新產業的投入,倒逼責任主體從土壤污染防治源頭做起。另一方面,環保政策的效力逐漸呈現,倒逼責任主體承擔污染場地修復治理的相關責任,讓土壤回歸給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安全屬性。因此,責任主體的視角有兩個方面:①環保政策實施及政策落實到位的嚴格執行對自身的震懾作用;②污染場地再開發利用的價值提升促使其愿承擔這一責任的動力[4]。
4土壤修復各從業企業視角
污染土壤修復產業相關的從業企業眾多,包括前期的調查評估企業、分析檢測企業;中期的修復方案設計企業、修復工程實施企業、修復工程環境監理企業;后期的修復工程驗收單位以及修復場地的再開發利用企業等。如何使上下游相關從業企業聚集、責任捆綁、創建風險分擔機制,保障項目開展具有穩定的現金流量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壯大的優選條件。
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謀劃好項目的基本收益保障和風險的最優分配方案。
首先,項目的財務可持續性,是從業企業進行項目運轉的前提條件。需要通過對項目現金流進行預測和測算分析,以判斷項目自身的收入能否覆蓋所有的支出并實現基本的回報要求,否則就需要通過政府補貼或捆綁其它權益的方式使得項目現金流達到預期水平。
其次,需要按照“最優風險分配原則”對項目風險在各相關主體間進行分配,保證土壤修復相關從業企業的收益與風險相匹配。最理想的結果就是項目公司能獲得相對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所謂最優風險分配原則,是指由最有能力控制該風險的一方承擔該風險,同時確保該方享有與所擔風險相對等的收益。合理的風險分擔,對于專業的社會投資人而言,其實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發揮其專業優勢對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從而獲得與風險水平相匹配的收益。
再次,構建良好制度環境,是各從業企業以法的角度敢于為土壤修復這一新型產業的創新發展鉚上勁。如PPP法律體系的完善,PPP管理機構的設立和能力建設,與法律配套的條例、指南、示范合同的制定,政府契約精神和誠信體系的構建,建立與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相適應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等。
最后,政府有效監管,敢于做各從業企業的堅強后盾。政府監管主要分為事前準入監管,保證有資質有能力的從業企業從整個從業企業中脫穎而出,從而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事中過程監管,保證從業企業依法依規做好相關工作,將偷工減料工作降到最小;事后績效監管,從場地污染的情況較好地規劃好污染場地的再開發利用類型。
5土壤修復產業金融視角
污染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污染土壤的修復所需資金量巨大[5],單靠場地污染責任主體及國家的財政撥款資金遠遠不夠。因此需探討國家建立專門的土壤污染修復基金、鼓勵保險行業、私人資本等參與到土壤修復產業之中,也可通過投融資模式解決在這方面的困境,作好相關資金運作的制度性工作。從資金的來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政府環保投入,由政府的財政進行投入;②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如PPP、政府采購環境服務等;③設立環境保護基金,強化社會資本投入引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④模式創新,采用銀政投、土地資本運作、融資擔保模式、租賃模式、招投標模式、修復開發模式等。
6結語
我國污染土壤修復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人員、技術和裝備仍處在初期階段,污染土壤修復技術[6]的研發和應用還處在試驗階段,土壤修復的標準[7]與法規也處在不斷完善中,像眾多其他行業一樣,必經成長、成熟階段,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方能抓住機遇,開創污染土壤修復事業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發[2016]31號 ,土壤污染防治計劃[S] .北京:國務院,2016.
[2]環境保護部.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4[S]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3]環境保護部.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試行)[S] .北京:環境保護部,2014.
[4]葉夢西, 章金鴻,楊麗萍,等.工業污染土壤修復的市場現狀及發展的價值驅動[J].杭州化工,2016,46(4):1~4.
[5]2016年中國環保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N]. 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6-04-15.
[6]駱永明.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及趨勢[J].化工進展, 2009,21(23):558~565.
[7]晁雷,周啟星,陳蘇.建立污染土壤修復標準的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 2006,17(2):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