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主要的新興經濟體,但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且國際上貿易保護愈演愈烈。 本文認為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需要內外因素共同起作用,對內要搞好供給側結構改革,對外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要有應對保護機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 經濟 出口產品 反傾銷
作者簡介:李程錦,南開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41
一、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黨的十七大指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二、當前形勢
(一)國內方面
1.國內產業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以投資、消費、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從需求出發的凱恩斯主義特征 。當今實體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受挫,熱門“海濤”,中國人去日本買馬桶蓋、追捧蘋果手機等顯示國內產業結構失衡,供給不足。
2.民間資本融通渠道無序,投資渠道不暢通。非法集資現象在民間泛濫,大量閑散資金未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非法集資人以允諾給予投資人遠高于銀行利息的豐厚回報為誘餌,廣泛向社會不特定人群大量吸收閑散資金,數以億元不乏其例,以吸收新客戶的資金償還老投資客戶的利息和本金為手段維持運營,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給投資客戶造成較大損失甚至是血本無歸,造成資金的巨大浪費。
(二)國際方面
1.國際總體局勢變化。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是必然趨勢,但受 2009年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危機陰霾尚未散去。2016年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顯示全球貿易壁壘增強,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反傾銷為標志不斷加劇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必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
2.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狀況
(1)傾銷和反傾銷的定義。1948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6條規定:傾銷是以低于正常成本的價格由一國或地區向另一國或地區大量輸出商品的一種非公平競爭下的市場行為。法律意義上的傾銷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低價銷售行為(低價是指低于出口國相關產品的正常價格);二是給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威脅或阻礙;三是損害與低價銷售之間有因果關系,對歐盟的利益造成損害也是歐盟必備條件之一。傾銷行為對市場的公平交易秩序有破壞作用。反傾銷是指進口國當局依法對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的傾銷行為采取反制措施,以抵消損害后果的法律行為。最終的反傾銷措施就是對傾銷的企業征收反傾銷稅,可以起到維護世界市場公平交易秩序的作用。
關貿總協定賦予了反傾銷合法的法律地位,但在調查中對于市場經濟的定義、替代國的選擇、損害的認定等諸多方面難有統一的標準,使用隨意、有效,實踐中常被作為了進口國貿易保護的工具 。
(2)中國遭受反傾銷現狀。一是反傾銷的歷史演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根據烏拉圭回合中簽訂的貿易條款要求締約國不得隨意提高關稅,反傾銷便被作為了常用的手段。最初以美歐等發達國家為主,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新興經濟體也漸漸成為發起的主力,我國已經連續21年成為世界上接受反傾銷調查并最終被采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 。對發起反傾銷的產品也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產業發展到高端產業,比如:2017年之初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在歐洲的標志性高鐵項目,即從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到匈牙利布達佩斯之間全長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項目發起反傾銷調查,歐盟成員國是一個獨立的市場,歐盟的反傾銷規則及措施適用包括新成員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國,這影響我國一帶一路的深化實施。二是中國入世15年,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未得到所有成員國認可。2001年《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5條規定“在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 并不自動用中國產品國內價格作比對價格,而是選用第三國產品價格,即替代國價格做對比價格,這種待遇保持15年” 至2016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周年,中國理應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歐洲、美國、日本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堅持繼續使用替代國作為確定反傾銷的標準。
三、為促進經濟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一)堅定不移的搞好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改革,讓供給側改革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1.供給側改革定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包含勞動力、土地等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和管理制度五個要素 。供給側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從“0”到“1”即“從無到有”的轉變、加強從“1”到“N”即“從有到好”的轉變。
2.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本因素增長經濟的動力在減弱甚至消失,需要以創新作為驅動力。智能手機在全球暢銷,是供給側創新產品的面世帶動了消費需求的變化。中國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筆尖上的鋼珠以前需大量進口,是忽略供給側產生的問題。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于供給抑制。正因如此,十八屆三種全會提出,要轉變觀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尋求供給側和需求側二者之間的平衡。
3.供給側改革措施
(1)工業方面,要淘汰僵尸產業和落后產能,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盤活制造業經濟體系,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還要有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使“全民創業,大眾創新“成為時尚。
(2)金融方面,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液,有了金融的支持,產業繁榮才會有活力。經濟發展才會有動力,過去房地產的發展出現了銀行系統資金的空轉現象,應脫虛向實,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大中小企業貸款合理布局,保險和信用擔保等領域也應堅持供給側結構改革突破,抑制非法集資,提高金融資金使用效率。
(3)農業方面,利用土地、資源和勞動力,因地制宜,調好調順調優高效農藝、園藝、糧食作物的生產,對土地生態實行反哺,使群眾增收渠道成為常態。
(二)從反傾銷入手創造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1.努力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非市場經濟地位一直以來是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原因,發起人往往選擇經濟水平比國內市場高很多的第三國作為替代國,極易認定為傾銷且傾銷幅度高從而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如果認定努我國符合市場經濟地位將不被采用替代國制度而采用我國企業自己的市場價格來判斷傾銷和計算傾銷的幅度。《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在WTO反傾銷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成員特殊惠利和差別待遇,傾向于保護進口國利益,尊重當事國權威機構的裁定 ,我國可發揮自己的成員國優勢,并不斷完善反傾銷法律制度。另外積極與當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溝通,加強與進口企業商會等部門的聯系和合作、提升企業和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接受程度,努力擺脫被歧視的現狀,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2.建立反傾銷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歐盟建有進出口監督快速反應機制“千里耳”,抵制域外不正當競爭的沖擊 。美國跨國公司對全球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監測,為公司決策服務。中國應效仿先進國家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建立以企業為核心,以行業協會為龍頭,以政府為后盾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了解研發市場,以便在市場競爭浪潮中靈活有效應對反傾銷的沖擊。
3.提高應訴抗辯能力,積極應訴。我國應對反傾銷專業人才極其匱乏,這與我國第二大經濟體及最大反傾銷受害國極不相稱。應重視落實專業綜合素質人才培養,并積極應訴,這是獲得反傾銷勝利的前提和關鍵。
四、結語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居民的“海淘”和全球化經濟發展戰略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無比巨大的財富。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廣泛活躍于世界舞臺,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必須首先發展好我國的國內經濟,從供給端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入手,生產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產品,盡最大努力滿足國內人民的需求,增強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打好沒有硝煙的反傾銷戰役,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我國產品的出口保駕護航;還要不斷完善和利用我國的反傾銷法律,對出口至我國的外國產品實行有效監管;國家、企業和全民應齊心協力努力使世貿組織各個成員國早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樣就能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服務,為我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服務。
注釋:
張騰飛.看供給側改革如何解答“圓珠筆之問”.光明網.2016年1月29日16:37:28.
熊春陽.歐盟對華反傾銷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海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1日.
魯政委.2017年對華反傾銷案件動態追蹤.中國投資咨詢網.2017年1月10日8:47.
賈康.新供給經濟學.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
孫娜.歐盟對華反傾銷現狀及原因分析.南開大學學位論文.200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