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梅 洪麗雙 方琪琦 程福洋
摘 要 近年來,通過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等渠道進行借貸的方式逐漸風靡全球,這種新興的借貸方式是傳統金融和互聯網在高度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代表了惠普金融和金融民主化的發展趨勢,但由于網貸平臺存在著法律地位不明、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缺乏具體的監管細則等原因使其亂象頻發。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網貸平臺存在的法律風險及法律監管的必要性,為我國網絡借貸平臺的健康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網絡借貸 法律風險 法律規制
基金項目: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201610394076。
作者簡介:高露梅、洪麗雙、方琪琦、程福洋,福建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44
一、 網絡借貸平臺的概況
網絡借貸平臺是指對等主體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進行的相互借貸,通過網絡平臺將個人閑置資金與有資金需求的小型企業或者個人進行對接,實現雙方資金融通借貸的過程①。為了滿足我國借貸的需求,于2007年7月,我國第一家民間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在上海成功試運營。P2P網絡借貸,銀監會于2015 年12月28日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
網絡借貸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網絡借貸平臺在民間借貸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為借貸雙方提供快捷的交流平臺,促成借貸意向,具有電子化、 信息化、網絡化、高效便捷的特點;其二,借貸門檻低,設立成本低投融資雙方借助網貸平臺實現撮合,無中間環節,理論上可以節約交易成本,借貸手續相較于銀行顯得更為便捷,受眾廣泛,覆蓋面廣。
二、我國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的發展現狀
鑒于傳統的民間借貸更加便捷且有高額利息誘惑,許多人不愿意將款項存入銀行,首選民間借貸作為投資升值的途徑。同時,銀根緊縮環境下小微企業也有著龐大的資金需求。小微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只能從民間渠道融資,這種潛在的巨大資金需求是民間借貸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龐大的需求導致網絡借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呈野蠻式生長。
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止到2017年1月,累計網絡平臺已達5881家,相應的問題平臺也已達3514家,其中,“停業”問題達到一半,其次主要是“提現困難”、“跑路”、經偵介入等問題②,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5年關于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糾紛案件呈現爆炸式增長,截止到2016年八月份底的數據統計,法院關于問題平臺審理的案件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如江蘇、山東、上海、廣東等發展較好的省份。但根據截至2017年1月底的數據來看,問題平臺立案率不足5%,已經完成宣判的平臺數量更少,歷史累計共有22家平臺進行宣判。
三、目前我國關于網絡借貸平臺規制的法律現狀
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我國相關的規制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法規也十分不足。目前,我國尚有銀監會于2011年發布的《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中對人人貸提出了相關的提示,2014年《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也明確了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目標原則、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范圍和重點、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標準措施以及確定了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職責分工。2015年7月的指導意見、2016年5月的實施方案以及2015年12月銀監會的《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2016年8月17日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即使在司法方面的《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若干法律意見》等對網絡借貸平臺產生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的解釋。除此之外,很難再找到一部詳盡的法律對網絡借貸問題進行規范。
盡管我國目前制定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對網絡借貸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其一,我國目前將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地位設定為信息中介性質,但這不僅不能完全解決我國網絡借貸的根本問題,反而可能造成道德風險進而產生更高的金融風險。其二,雖然提到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問題,但缺少如開放政府征信數據庫等具體措施。因此,信息的不對稱仍然使得網絡借貸平臺無法查詢借款人的征信及借款后的管理,從而導致網絡借款的風險加大。其三,雖然共有4部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是多部門聯合發布,但卻未提及成立跨部門聯合工作小組統一協調對網絡借貸進行監管,致使監管重復或缺失。其四,沒有提出網絡借貸平臺倒閉后的處理機制,平臺倒閉后處于無人管理或處理,損害了出借人的利益。
四、 網絡借貸平臺存在的法律風險
(一)網絡借貸擔保模式的風險
由于我國征信系統尚未完善,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人,2010年開始,多家網絡平臺推出“本息保障”的計劃,即當借款人逾期無法償還借款時,由借貸平臺予以代償。在這種模式下,出借人將不會去注意到借款人的信用問題,而注重于借貸平臺的資質與信用。這種將風險集中于平臺的模式加劇了平臺的風險,當大量的借款人出現集體不予償還時,這將導致平臺無法及時提現,甚至會被迫倒閉。特別是,在我國向借款人追償的成本高導致借款人違約成本低的情況下,違約情況很容易出現,那么此時,這種擔保模式便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
(二)網絡借貸平臺中介模式的風險
這種形式的網絡借貸平臺充當著中介的角色,相對而言,合規性較高。但是并不能排除雙方提供的信息是完全對稱的。為了吸引資金、擴大盈利,網絡借貸平臺一般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非純中介的模式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本金甚至利息作為擔保,甚至還會有本身就是帶有“非法集資”為目的的平臺在純中介模式的平臺之中作梗,以致于這種中介模式的平臺無法得以長存,反倒被異化的平臺成功的進行了非法集資。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也值得我們思考③。
五、 國外對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的相關法律規制
(一)英國網絡借貸眾籌法律規制
英國P2P網絡借貸的監管法規包括立法和自律規章共同構成。國家金融法規如《2012年金融服務法案》、《新的金融監管措施:改革藍圖》白皮書、《金融監管的新方法:判斷、焦點及穩定性》白皮書、《2009年銀行法》、《改革金融市場》白皮書、《電子商務條例》;行業監管法規如2014年3月英國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針對P2P監管的法律法規《關于網絡眾籌和通過其他方式推介不易變現證券的監管規則》以及行業自律規章如P2PFA協會規定的10條運營法則 。
英國關于網絡借貸的法律監管走在了世界前列,對行業的良性競爭和投資者保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制度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例如設置最低資本資金制度提高平臺的運營資質和準入門檻;信息披露制度與定期報告制度,綜合交易成本、安全與效益的因素考量,選擇以適度披露、方便披露為準則,讓網絡借貸平臺在風險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得到發展,降低披露的交易成本 。
(二)美國網絡借貸眾籌法律規制
目前,Prosper和Lending Club是美國最主要的兩家網絡借貸平臺,系單純的借貸中介平臺,出借人和借款人完全是自主交易。
平臺借款方說明自己借錢的理由和還款時間,資金需求是網站平臺從WeBank購買貸款債權,并以借款人每月的還款本息流為基礎發行收益權憑證。平臺出借人是根據借款人的經歷、信用評價等進行判斷,從平臺處購買與其選擇的貸款申請相對應的收益權憑證,從而完成整個貸款的流程 。
美國有較為健全的監管法律體系為網絡借貸行業的專業規范化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包括:《證券法》、《真實借貸法案》、《信貸機會平等法案》、《公平信用報告法》、《消費者信用保護法》、《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等。同時,美國網絡借貸平臺設計了獨立的結清算制度,客戶的資金存放于特別的托管賬戶,使平臺自有資金與客戶資金相分離,一定程度上規避平臺挪用客戶資金的風險。
六、我國的網絡借貸眾籌平臺的完善建議
(一)引入第三方托管平臺
在解決資金池問題上,可以委托第三方托管平臺進行管理。一方面可以避免 P2P 網絡借貸平臺違規挪用投資人資金,另一方面也使客戶資金和平臺自身資金分離,促進投資人資金得到合理利用。
(二)完善信息披露適當制度
相較于美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就目前我國平臺的發展及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而言,暫不應對平臺的信息披露設定過高的要求。否則,嚴苛的披露義務會加大平臺的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礙交易的效率和創新金融的發展。
(三)逐步開放政府征信數據
政府等有關部門應逐步開放部分征信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市場借貸風險。此外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與黑名單互換機制以實現信息協會成員之間常態化的信用共享信息,由行業協會對有關客戶信用資料進行整合后,統一與中央征信中心進行對核等。
(四)建立平臺破產義務制度
往往當平臺出現倒閉、跑路或者停業等現象,其帶來的結果無一不是使投資者的資金付諸東流,一方面個人舉證難維權成本高,另一方面平臺破產的后續義務也缺乏法律有效的制約。因此建立平臺破產義務制度,有利于資金的連續性和安全性,使得投資者的資金不會受到平臺破產的影響而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增大交易的金融風險。
七、結語
P2P網絡借貸、網絡股權眾籌模式等互聯網金融是金融創新的產物,代表了惠普金融和金融民主化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本市場的建設貢獻了力量。但是相較于英美等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網絡借貸金融工具體系,目前我們國家的網絡借貸平臺行業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究其緣由,不僅有平臺本身經營失當、違法違規等現象,還在于法律制度不完善、監管缺失使得平臺信息披露不到位、破產的后續法律責任有待法律解決,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
國家鼓勵金融創新有利于促進交易,使資源朝著最能有效利用的人手里發生轉移,從而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金融創新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流通效率的提升和交易路徑的增加,但需要警惕的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新金融工具往往會因法律的監管滯后而產生諸多交易和法律風險,損害交易雙方的利益,最終阻礙交易的自由、效率與公平化發展。因此,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經濟發展語境下,尋找網絡借貸平臺安全公平與交易效率的平衡點具有理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注釋:
段芳.規制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5).251.
網貸之家數據:http://shuju.wdzj.com/.2016年1月訪問.
李愛軍.民間借貸網絡平臺法律制度的完善.時代金融.2013(29).
黃震、鄧建鵬、熊明、任一奇、喬宇涵.英美P2P監管體系比較與我國P2P監管思路研究.金融監管研究.2014(10).47.
鄭仁榮.英國借貸眾籌平臺的法律規制及對我國的啟示.行政與法.2016(3).116.
牛瑞芳.美國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西南金融.2015(5).44.
參考文獻:
[1]沈萍.我國P2P網絡借貸債券流轉模式之法律分析.時代金融.2013(29).
[2]周壽英.未經繁華,網絡借貸已遭詬病.http://tech.hexun.com//2011-06-16/1306006 06. html2017年4月4日訪問.
[3]羅俊、宋良榮.英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與監管研究.金融視線.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