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百多年來,中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模式向工業社會以及后工業社會模式發展,也從傳統的人治向現代法治治理模式轉變。新中國成立后,從文革中的恢復性制憲到八二憲法;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十八大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新中國的法治精神建設蒸蒸日上。而與此同時,“轉型時期”、“發展中”等詞語的限制也就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乃至法治精神都有著“發展中”的特質。因此,在“發展中”這個背景下,法治精神的缺失現象就十分顯著。無論在哪里,法治精神的缺失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本文梳理法治精神缺失現象,探究法治精神缺失原因,尋求法治精神缺失的對策,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有著極大的價值。
關鍵詞 法治 文化 契約
作者簡介:喬婷,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67
一、 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 法律信仰的缺失
人們對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基礎,美國著名的法學家伯爾曼曾經在《法律與宗教》中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公眾從內心認可、尊重和信任法律,提高對法律得信仰程度,才能樹立法律權威并且發展法治精神。當今社會公民對法律的不認可、不尊重和不信任導致了法治精神的缺失,他們認為法律不能懲惡揚善,并不能信任法律。同時,有一部分人認為現今法治社會并沒有形成,對法治建設持冷漠態度,在思想和行為上漠視法律,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法律只有被公眾所信仰,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如果公民失去了對法律的信仰,那么法律的權威就難以形成,更不用說法治精神的建設了。
(二) 法律意識淡薄
在傳統的觀念中,法律義務本位的觀念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就導致許多公民缺乏權利意識,沒有能力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雖然現在學校都開設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普法教育,但是大部分課程都是從“守法”的角度出發,教育學生充分履行法律義務,不引導學生享有自己的權利,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法律產生抵觸情緒,認為法律無用,認為法律只能約束自己不能保護自己。因此,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人情觀念和特權觀念都在公民意識中占據主要位置。
(三) 法律知識匱乏
現在社會上雖然會進行一些普法教育,然而社會上整體法律知識水平仍舊比較低,有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著“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現象,在教育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比如東北地區,法律知識更顯欠缺。辦事講人情而不講法律,這就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依法治國得不到實現。
除此之外,學校對專業課程較為重視而忽視法律基礎課,使法律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同時,部分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趨于功利化,只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公民不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因此法治精神不能得到發展。
(四)權力至上思想嚴重
在一個社會中,權力占首要位置,權力是做事的標準,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是權力至上的社會。然而法治社會所倡導的精神是“法律至上”,權力至上的思想與法治精神的核心背道而馳。雖然我們黨和政府一再強調依法治國,并把依法治國視為基本國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依然強調權力的重要性,權力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官本位”的思想必然盛行,整個社會崇拜權力,人人都追逐權力,認為法律無用,這就使得人民對法律的信任逐漸消解,導致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缺失的局面。
(五)輕視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要形成一種符合法律精神的思維習慣,法治精神的建設離不開法治思維的培育。在當今社會,中國一直重視著公民法治思維的形成。黨的十八大也強調了培育法治思維的重要性。然而,在當今社會,法治思維教育并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社會宣傳力度不夠,高校教育缺失,導致根據法治思維辦事的社會習慣并沒有養成。然而要弘揚法治精神,就必然要用法治思維來做事,輕視法治思維,無疑是法治精神缺失的重要表現。
二、法治精神缺失原因探析
如前文所述,中國社會嚴重缺失法治精神。那么,其根源在哪里,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探究。在借鑒前人的研究成就的基礎上,我認為法治精神的缺失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 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民族的心理、精神以及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是傳統中國“人治”文化的基石,孟子曾經說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之后的儒家學者也都認同孟子的觀點,他們不僅認為“善”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并且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努力將這種“善”繼承和發揚。由于其把每個人都假定為“善人”,突出的是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足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傳統治國文化依賴的就不是制度,而是人。由此衍生出的不重視理性而重視情感,這也是傳統中國社會選擇人治的原因。
儒家性善論強調修身養性,認為善這種本質可以通過自身獲得,這也就導致了社會漠視外在法治機制的建立。其對人性的理想化也就導致了社會缺乏必要的剛性社會機制,結果就是社會中規則意識的缺失。這種希望通過自身修善達到社會至善,只能是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美好愿望,在實踐中是很難實現的,傳統中國的幾千年的治國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這種文化制度的影響下,當代中國的法治精神缺失也就成了必然。
(二)現實原因
中國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一個強大的政府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是必需的,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強大的政府帶來的問題也很多。我國當前處于轉軌階段的市場經濟階段,公民社會的經濟基礎并不完善,不發達的市場經濟對社會發展有著極大的制約。這也就間接導致了在現實生活中公民缺乏法治精神,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缺乏契約精神。
(三)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從契約關系的精神中脫胎而成的,契約精神的本質就在契約關系中形成。隨著契約關系的逐步豐富和發展,契約精神也在不斷的發展。契約精神從一種粗糙的社會習慣逐漸演變為一種思想文化觀念,成為普通民眾的觀念自覺。當前,由于我國市場體制剛剛確立,交易規則還不健全,導致經濟案件中的三角債、詐騙案屢禁不止,政治上的貪污腐敗層出不窮,這都體現出了契約精神的缺失。
首先,在古代中國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束縛了契約精神的生長。在自然經濟社會,人們是以家庭關系和血緣關系進行交流,不管是獨立的勞動者還是有組織的勞動者必須通過這種家庭和血緣的關系進行交流。在那時人們只知道自己的義務,而不了解自己的權利;只是單一的為家族進行勞動,而不去促成家族間的交易與聯系。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契約精神的生長缺乏相應的土壤。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重義輕利使人們缺乏一種利益上的和諧。孔孟之道中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從道德層面降低了契約精神形成的可能。社會上很少有人為了金錢之利而甘愿遭人詬病。契約是人們自由做出的一種追求利益的方式,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就很難發展,也就很難深入人們生活成為一種準則,由此可見,契約精神的缺失并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
最后,中國傳統社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倫理為本位,在社會中倫理精神占據著首要的位置。這種社會普遍有嚴格的社會等級,血緣關系被視為首位。在嚴格的社會等級下,特權階層占有社會大部分資源,享有大量權利,與此同時卻履行極少部分的義務。由于這種身份等級制度的存在,契約關系便喪失了可能。嚴格的等級制度導致了不同階層之間只有冷冰冰的強制性,在這種情況下,契約關系只能趨于消滅,契約精神就永遠無法產生。
因此,中國的契約精神建設缺乏演進的歷史傳統,如果要在當今社會建設契約精神,就只能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中國社會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就為其提供了可能。但是,這種環境卻并不完善,在這種不完善的環境中,遵守契約者不能優先獲得利益,反而有喪失利益的危險,同時,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背信棄義者有可能獲得利益并逃脫法律的懲罰。在這種環境下,放棄契約精神仿佛成了必然。
然而事實上,法起源于最初的契約規則,法律就是契約精神的文字表達,契約精神與法治精神有著本質上的聯系。因此,建立市場機制,重塑契約精神的過程,就是完善法治精神的過程。契約精神中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等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內容。契約精神為法治精神提供了理論預設,法治精神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制度、觀念和經濟各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因此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契約精神為這種建設提供了突破的可能,契約精神是法治精神的基礎,公民法治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契約精神的缺失。
法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價值理念,除了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還要有觀念上的支撐。無數事實證明,法治的要求可以從契約精神中演進而出,從市場經濟中形成的契約精神在法治精神的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當契約精神為社會成員所普遍具備時,我們的法治精神建設才能成功。
在當今中國社會中,法治精神的要求是多樣的,要求做到人權、民主、和諧等精神的統一,這種精神的建立也是艱難的,當今社會缺乏的也正是這種精神。這種缺失不僅存在于普通群眾中,也存在于各級黨員干部中,可以說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階層。這種缺失必然影響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因此,改變這種狀態,彌補法治精神的缺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依法治國,培育和發揚法治精神盡管在某些方面與中國傳統相呼應,但其實是一個治國觀念上的頂層設計,這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因此,想要彌補法治精神的缺失,就一定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調整好心態,面對漫長而艱巨的挑戰。
就在2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這一理念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意識到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并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前行。而在新的十六字方針被提出的今天,法治精神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們更應該積極面對挑戰,適應新常態,努力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因此,構建法治社會,彌補法治精神的缺失,是我們現今的首要任務。
法治精神的缺失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法治精神并不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它應該滲透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法治精神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法治思維成為公民生活中的正常思維方式,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有建設成功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營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環境.人民日報.2013年2月27日.
[2]郝鐵川.“性善論”對中國法治的若干消極影響.法學評論.2001(2).
[3]賀衛方.法邊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
[4]劉利平.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當代經濟.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