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摘要:對于近年高職學生情商教育研究,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綜述:一、 高職生情商教育及研究現狀;二、高職生情商教育的的模式和途徑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情商教育;綜述
情商作為“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能力”,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嘗試對高職學生情商教育研究進行綜述。
一、情商教育研究現狀
情商教育,是最近一些年被人們提出的一種教育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情商,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該理念被人們所提出,相應的書籍和報紙等材料也在不斷的出現。專家學者們根據情商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高職院校工作開展的情況,編寫了一系列與情商教學相關的書籍,并且希望通過該方式來促進高職院校情商教學工作更好更快的開展。不同的學者對情商教學的看法不同,所以教學方式也是不同的。從教育的方法來討論該問題,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們人為,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情商教學的時候,要將主要的教學方式集中在如何灌輸教學方法上。
關于高職院校的情商教育現狀,眾多學者形成較為共性的結論:
1、情商教育的觀念問題,應當智商、情商并重
目前很多學生對情商的認知程度偏低,普遍都將情商作為一種學生可以自己掌握或者是學生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這種情商在人們的眼里主要表現為是否會為人處世,是否能認得清自己以及是否會對自我進行調整等,保證自己的情緒時刻處在正常的范圍。
2、情商教育的系統化和長期化
在情商教育中,學校并沒有把學生的情商作為考核的范疇;在大學的不同階段,情商培養不連續,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涉及到理想、責任、感恩、創新等內容,但這些內容零亂、分散、不系統。大學生正處在接觸社會的前夕,并且成功的從高中走出來,所以學生的個人想法比較多,導致一萬個大學生一萬個思想,所以大學生的思想以及大學生的行為做派是存在很大差異性的。所有人個人情商都是不同的,如果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注意自己零散的情商,必然會影響到學生日后整體情商的培養。只有讓學生關注零散的情商,才能讓學生個人主動參與到情商的學習中,將各種比較零散的情商都綜合到一起,組成完整的情商結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3、情商教育的主體
很多高校沒有形成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情商教育的師資建設不充分,很多高職很少甚至沒有情商教育教師,有些情商教育教師甚至沒經過任何相關知識培訓。情商教育的主體不明確,認為情商教育僅僅是針對那些對社會和生活抱消極態度的人。
二、高職生情商教育的的模式和途徑研究
(一)部分學者提出在學科中滲透情商教育。
如 《情商教育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王春香.職教論壇,2012,( 6) )、 《高職生職業指導中的情商教育研究初探》(張引.教育時空,2011,( 12) )、《情商教育: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不容忽視的內容》(張科杰.職教通訊,2012,( 2))等。具體到高職商科類學生情商教育,龔麗佳在《高科類高職高專商業倫理構建途徑研究》中提出要設商業倫理選修課并將思想道德修養課與商業倫理課有機結合(科教導刊,2013,(9) )。
(二)眾多研究結合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點以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為質量為出發點來深入探討高職生情商培養的模式與途徑。
2009 年,馮莉群等人提出開設適合高職特色的人文類課程,以提升高職學生情商為契機,加強創業教育和角色轉換意識,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3) : 31 - 33.)。
完善人才培養目標,把握情緒智力教育的重點; 積極營造有利于培養情緒智力的育人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情緒智力; 加強情緒智力教育與各教育教學環節的結合(青年文學家,2011,(19):164-165.)。
2012年,丁潔、張新南提出從:了解自我,勇于直面情感挫折;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抗挫心理與能力這兩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提高抗挫折承受能力(江蘇高教,2012,(5) : 148-149.)。
2015年,藍冬玉認為高職院校應從轉變觀念、明確主體、方向指引、豐富內涵、榜樣示范、知行通途等方面加強高職生情商教育,促進高職生順利就業。(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
(三)構建情商整體教育體系
肖飛等學者認為要把將學生個人情商的培養歸入到學校日常建設中去,也可以將情商培養這一工作理念納入到高職院校日常教學考核中。通過使用目前已經落實的項目建設制度以及校園建設章程等,對情商教育進行規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從承受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適崗能力、自律自理能力五個方面構建情商教育模塊。(職業技術教育,2010,(20):93-95)吳榮認為高職學生情商教育包括認知能力教育、心理調適能力教育和交流協作能力教育三大模塊(西江月·中旬 2012,(11))。
(四)按高職學生學習階段深化情商教育
余瓊芳,李興琦等將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學校中的全部生活歷程劃分成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門就是學生在剛剛進入到學校之后的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被稱之為入學適應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學生在學校內進行學習的階段,也被稱之為穩定發展階段,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學生在畢業之后準備踏入到社會中的階段,這個階段被稱之為待業階段。第一階段為普及性教育,以宣傳情商的重要性,普及情商知識為主。第二階段以專題教育板塊進行。通過開設各類課程及講座;開展“挫折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實施自我教育,發展學生情商;以各式活動的方式組織實踐訓練教育;第三階段是情商教育的傳播階段。(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2) :186-187.)
周瑜提出高職院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高情商工作目標作為系統性較強的一種高職校園建設工程,并將情商培養工作當成基礎工作目標來實現,并歸入到人才培養計劃當中。不同的學生特點不同,所以要根據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一些分階段的目標,并安排專人對其進行情商教育。(繼續教育研究,2015,(4):102-104.)
可見,在情商教育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觀察總結的理論思辨性方法,因此未來的研究將更多采用調查分析和實驗論證等實證方法。
作者簡介:張紅艷,(1968-), 女,漢族,湖北京山人,碩士,南華工商學院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是企業管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