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有濱+++鄧新
【摘要】:防護林體系建設是我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部分防護林不同程度出現退化現象,直接導致防護林功能下降,染病蟲害率增加,給國土生態安全造成一定威脅,影響林業生態建設成果的鞏固提升。文章通過對臨夏市防護林退化林分的現狀梳理,提出對退化防護林改造的對策。
【關鍵詞】: 退化防護林;現狀分析;對策
1、防護林現狀分析
1.1、 防護林資源現狀
根據2009年我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成果,全市總土地面積9070公頃,林地1467.85公頃,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16.18%;其中防護林面積789.0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53.8%。
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21537立方米。按類型分:防護林蓄積16384.17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80.74%;散生木蓄積935立方米,占4.34%;四旁樹蓄積3213立方米,占14.92%。
根據我市生態區位,防護林是臨夏市最主要的一個林種,面積、蓄積所占比重最大,防護林質量的高低,將決定全市總體林分質量的好壞。近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我市防護林退化現象比較嚴重,表現為林木生長發育衰歇,病蟲害發生頻繁,防護效益減弱,生態功能降低,系統功能退化或喪失,形成大面積的退化林分,退化防護林改造工作勢在必行。
2、退化防護林現狀及成因分析
2.1退化防護林現狀
根據2016年我市退化防護林調查,全市現有防護林789.03公頃,其中退化防護林278.05公頃,占防護林總數的35.2%。退化防護林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退化防護林樹種主要為退耕還林栽植的花椒純林,樹種結構單一,均分布在臨夏市南北兩山;二是退化防護林全部為水土保持林,此區域河流直接流入黃河,區劃為國家級公益林,生態區位重要;三是防護林退化現象日趨嚴重,林木數量逐漸減少,森林面積萎縮,森林生態功能減弱;四是退化主要原因是經營管理不善和立地條件差,花椒流膠病發生較為普遍,林木病害沒有及時處理,導致林分林木受到損失,林分質量下降;五是退化防護林主要為退耕還林地,林木不同程度的出現重度和中度退化現象,枯死木、頻死木較多,農民復耕情況比較嚴重,而且復耕趨勢還在加劇,退化防護林改造更新工作比較緊迫。
2.2 防護林退化成因分析
我市防護林退化主要有兩個造成原因:1、經營管理不到位造成防護林退化;2、立地條件差造成林分退化。
2.2.1 經營管理不到位造成防護林退化
自2000年以來我市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533.3公頃;實施“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266.7公頃,營造的防護林使臨夏市的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全市防護林正面臨著由于不合理經營所帶來的人工林退化、防護效益減弱,生態功能降低等諸多問題。目前林業生產的特點是管理粗放 ,林地生產力低 ,大部分林地林相不整 ,單位面積株數在幾株或十幾株左右 ,林間空地較大 ,誘發當地群眾復耕擠占造成林地面積的丟失。 盲目農墾不僅使林地面積減少 ,而且會導致土壤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嚴重。
2.2.2立地條件差造成林分退化
我市造林地多分布在南北兩山,立地條件差 ,土層薄,土壤保水能力差 ,加之土壤貧瘠 ,地下水位下降 ,干旱少雨 ,無有效上水工程,使一些雖耐旱樹種抵抗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而現出生長衰弱 ,年生長量低下 ,形成了小老樹林分和干頭林分。
3、退化防護林改造對策
3.1退化防護林改造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的大夏河流域,生態區位十分重要。防護林是臨夏市的重要森林資源,防護林體系建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防護林經營管理,開展退化 防護林的改造將有效提高林業生態承載能力,保障臨夏市的生態安全,為加快建設“生態立州”,鞏固林業建設成果,促進林業生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近年來 ,人工營造的各類防護林 ,已陸續進入成熟期、過熟期 ,加之經營管理粗放、干旱少雨等多方因素,全市大片防護林退化嚴重,直接影響了全縣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開展退化防護林的改造更新已經成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3.2退化防護林改造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市開展退化防護林的改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退化防護林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區域,且零散不均,改造措施難以到位;(2)中度退化尤其是重度退化的防護林改造,涉及到采伐枯死木和頻死木時,因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難免會造成采伐強度過大、采伐方式不到位、改造措施難跟進等現象的發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3)退化防護林改造條件差、勞動強度大,投入成本難估算等,給改造實施帶來難度;(4)退化防護林分布零散,上水工程無法保證,改造補植之后的各項管護措施難以到位;(5)改造資金量大,來源少,資金籌備難度大。
3.3退化防護林的改造對策
根據退化程度,按照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突出重點、分類實施的原則,分區域、分類型、分年度開展退化防護林改造。對重度退化的防護林和城市面山上的退化防護林優先安排前期實施更替改造;對中度退化的防護林按前、后期實施擇伐補植補造;對輕度退化的防護林在后期實施撫育補植改造。一是在采伐方面,除枯死木和病蟲木以外對現有林木不做暫采伐處理,盡量保持原貌;二是在改造方式方面,依據林木退化嚴重程度采取撫育改造、擇伐補植和更替改造三種方式;三是樹種配置方面,營造混交林,選擇針葉樹和經濟樹種為更替樹種;四是在整地栽植方面,不大面積挖水平溝和水平梯田,采取穴狀造林方式,挖魚鱗坑,盡量減少由于栽植對植被和山坡的破壞作用。五是苗木選用方面,盡量選用當地產的苗木,以增強適應性,如果本地苗木不能滿足要求,盡量選用周邊縣的苗木,以減少運輸距離,縮短運輸時間;六是在栽植密度方面,防護林更新改造喬木林株行距2×3米,采用行間混交模式,密度設計為每畝111株,每公頃2550株,以此為標準在退化林地上補足差余株樹。
作者簡介:姓名:祁有濱,(1982 - ),性別:男,學歷:本科;職稱: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基層造林及林業資源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