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徐悅
[摘要]:本文通過表明對當前空氣質量的現狀,分析了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及成因,指出了當前最重的大氣污染霧霾的危害,以及對于空氣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關鍵字]:現狀; 來源; 危害; 措施
1、空氣質量現狀
最近,美國的耶魯大學針對180個國家的空氣質量做了調查研究,并作出排名,發布了《2016年環境績效指數報告》。報告顯示:空氣質量排在前幾名的都是世界聞名的“島國”度假勝地。NO.1塞舍爾、NO.2特立尼達和多巴哥、NO.3馬爾代夫、NO.4冰島、NO.5澳大利亞。這些國家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地理條件,以及最優質的空氣質量。發達國家雖然對空氣質量相當重視,但是在排名中也只能列中位。NO.43美國、NO.62英國、NO.84法國、NO.104日本、NO.137德國。而空氣質量排名倒數我國位居榜眼,NO.1孟加拉國、NO.1中國、NO.3印度。依中國近幾年的空氣質量排在倒數雖然是意料之內,但是排到這么后也應該引起國人的深思和重視。據調查顯示,排在印度后邊的原因在于交通尾氣和燃燒礦物燃料導致的二氧化氮的濃度過高。
而對于中國來說,現在大家都聞之色變的就是PM2.5。我國好多城市的PM2.5都嚴重超標,霧霾籠罩著我們的生活。2000年的環境公報說,在我國338個城市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還不到3%,其中有112個城市屬于重度污染。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度治理下,雖然有所緩解,但是比照2016年冬季的環境質量來看,環境形勢仍令人堪憂。
2、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及原因
空氣污染物多種多樣,現在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霧霾。霧霾的源頭有很多,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兇”,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于靜態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霧霾形成有三個要素:
2.1顆粒性揚塵。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地區,其土壤質地最易生成顆粒性揚塵微粒。
2.2運動揚塵。例如,道路中間花圃和街道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潑水后若有泥漿流到路上,一小時干涸后,被車輪一旋就會造成大量揚塵,即使這些顆粒性物質落回地面,也會因汽車不斷駛過,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2.3揚塵基源和運動差過程集聚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顆粒最終與水分子結核集聚成霾。目前來看,在我國黃土平高原地區350多座城市中,霧霾構造三要素存量相當豐裕。
霧霾形成的來源也很多
1、汽車尾氣。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車子是排放細顆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車雖然排放的是氣態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霧天,也很容易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但隨著汽車技術進步以及油品質量的上升,機動車尾氣對霧霾天氣形成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作為一些汽車擁有量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舊需要控制機動車排放標準,避免霧霾天氣的形成。[1]
2、北方的冬季供暖所產生的廢氣。
3、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比如冶金、窯爐與鍋爐、機電制造業,還有大量汽修噴漆、建材生產窯爐燃燒排放的廢氣。
4、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
5、可生長顆粒,細菌和病毒的粒徑相當于PM0.1-PM2.5,空氣中的濕度和溫度適宜時,微生物會附著在顆粒物上,特別是油煙的顆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轉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霧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質生長增多。
6、家庭裝修中也會產生粉塵“霧霾”,室內粉塵彌漫,影響我們的健康。 [2]
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處于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質量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天氣條件,空氣質量和能見度就會立刻下滑。
3、霧霾的危害
3.1 霧或霾作為一種災害性的天氣,不僅對農作物生長、人類的健康產生影響,也會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供電系統等公共事業帶來弊端。
3.2 霧、霾天氣時,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濃度會增大,易導致傳染病擴散和多種疾病發生。
3.3 霧霾天氣,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毒性,危害人體健康。
3.4 我國北方冬季遇霧、霾天氣時,可能形成煙塵(霧)或黑色煙霧等毒霧,嚴重威脅人的生命和健康。
4、空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要想減少或消除大氣的污染,就是要從根本上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而中國污染物排放量之巨大,做好減排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得事,還需要建立相應的防治輔助措施。
4.1 制定相關國家法律
將大氣的治理提升到國家意志層面上來,表現出國家對霧霾治理的決心。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將法規細化,以加強執法的力度和處罰的權利。同時設立舉報平臺,通過民眾力量監督環境執法行為,也積極舉報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
4.2 控制污染物排量
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是控制污染物排量。針對排放量高的行業,要督促其進行揚塵治理,并且監督和要求其進行設備除塵設施的升級改造以及建設脫硫和脫銷設施,確保顆粒物排放達到要求。針對交通的管制,要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和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鼓勵綠色出行。并通過補貼等各種政策要求大力發展電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汽車。
4.3 實施生態公益鏈[3]
對工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并深化治理,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和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后產品、技術和工藝設備,比如鋼鐵、建材和紡織;是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以及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制定過程中,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節能環保產業技術研發扶持力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支持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扶持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4 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
為了增加公民的環保意識,要對其進行典型的示范,開展示范活動增強示范效應,將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倡導全社會形成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建立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溝通渠道,促使企業主動公開排放信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通過各種專題活動,帶動各行各業關注、支持和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國泰,《環境保護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04.
[2]廣文,孫艷,《氣候與環保》,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07
[3]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