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種具體的文化環境會造成一種特定的道德氛圍,當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極速發展時期,社會其它方面的進步也達到一個空前時期,與此同時,人們的道德生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一方面,由于傳統道德權威的抗拒,阻礙了新道德體系的孕育、產生,另一方面,又因為傳統道德權威的逐漸失靈,社會出現“失范”現象。這種特定的文化環境使“婚姻越軌”成為這個時代典型的文化現象,也體現出其中存在的道德張力。
關鍵詞 道德 婚姻越軌 文化
作者簡介:周葵,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中圖分類號:D6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81
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婚姻越軌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84.1萬對,婚內出軌占離婚率5成。自古以來,婚姻越軌就備受爭議,尤其是女性出軌尤為嚴重。婚姻越軌并不是個案,尤其在現代社會,它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文化。涂爾干認為,越軌“是任何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越軌雖然不被贊同,卻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但很多人認為婚姻出軌嚴重傷害了婚姻、破壞了家庭,出軌是對伴侶的不忠,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對傳統婚姻倫理原則的不遵守,是明顯的不道德行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分析婚姻中的越軌現象呢?本文認為,我們不應該簡單作出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我們應該厘清導致婚姻越軌的本質原因,既應該分析每個案例中人們出軌時道德與人性的沖突,也需要剖析人物的特殊身份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客觀的態度去分析,認清婚姻越軌中存在的道德張力。
一、 婚姻越軌——一種社會行為
(一)“婚姻越軌”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
動物世界里一夫一妻的現象并不少見,90%的鳥類,3%的哺乳動物,和15%的靈長類是一夫一妻制,另外,有些爬行類、魚類、和昆蟲類也采用一夫一妻的模式,但是,相親相愛出雙入對的夫妻卻并不一定永遠忠實于對方。例如,盡管90%的鳥類結成夫妻并共同養育子女,但科學家發現,任何一個鳥巢里都有30%以上的雛鳥不是男主人的親生骨肉。生物遺傳學家帕特麗沙·阿黛爾·戈威緹發現,在180個不同種類的一夫一妻的燕雀當中,大約只有10%完全忠實于自己的配偶。科學家還研究了紅翼烏鶇鳥,他們發現喪失生育能力的雄鳥的配偶一一順利地生育了子女。在動物的世界里,婚外情是一種屢見不鮮的現象,它們的本性并不忠實于唯一的伴侶,那么人類又是怎樣的呢?科學家發現人在性方面對新鮮感的渴求同樣是與生俱來的,這個現象被稱為“庫里奇效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喜新厭舊”。拋開喜新厭舊現象中的道德因素不談,這其實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通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而形成的特征之一,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從生物本性上來看,人類不是天然的一夫一妻的動物。恩格斯說:“以通奸和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是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我們應該把人從科學和理性的雙重霸權下救贖出來,關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生物性、感受性和體驗性,使人們重視身體、理解身體,反思身體,達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也和其它動物一樣,具有與動物相似的特點,這是人的生物性。
(二)離婚率增高與“婚姻越軌”人數增多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統計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至2015年間,我國國民“粗結婚率”與“粗離婚率”有反向發展的趨勢,尤其是2013年-2015年間,“粗結婚率”在下降,而“粗離婚率”從2008到2015年一直處于上升狀態 。
2016年7月12日,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84.1萬對,而其中因出軌離婚的就占到一半。近年來,媒體也不斷爆料出明星、官員的“出軌”事件,我們身邊的出軌現象也日趨常見。當然,婚姻越軌并不一定導致離婚,現存的大量的中國“同妻”的現狀就是個很好的例證,離婚也并一定是因為婚姻越軌,有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婚姻破裂,如現代女性經濟和思想的獨立、傳統家庭社會功能的外移、家庭暴力、疾病和利益等。首先,婚姻越軌指的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婚姻中的任意一方或兩方都不忠實于婚姻而過線,沒有遵守婚姻本身的承諾或約定;其次,婚姻越軌除了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一種思想和行為,有人專門將其分為精神出軌或肉體出軌,抑或兩者均有。而離婚,是一種形式或儀式,更偏向于指一種法律行為,婚姻中的雙方解除婚約。不可否認,離婚中的不少人是因為婚姻出軌,近幾年婚姻出軌人數比重的增大也間接證實了婚姻出軌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中的集體行為。
二、 婚姻制度——社會互動的結果
(一)婚姻制度是人類進化的一部分
在進化早期,一對一性(發展為今天的一夫一妻)的形成是以利益交換為基礎的。狩獵采集部落的婦女總要想辦法拴住男人,讓男人為他們提供皮毛、食物,幫助他們養育孩子,而男性也同時可以獲得對一個女性的完全的性權利,并且可以獨占屬于自己的經濟利益。正是這種利益交換導致了一對一性關系的普遍存在,也正是這樣,使得以夫妻為核心的大家庭盛行于世 。而后,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身體的發育都朝著向一對一性紐帶關系的方向發展,包括激素的分泌、性反應以及行為等方面。
在進化過程中,各個社會按照環境的要求形成了各自的風俗,從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到極端的多偶制,在極端的一夫多妻的社會里,女性基本上處于被奴役的狀態。羅伯特·賴特將人稱為道德的動物,他認為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規定,這種制度還有著深刻的生物進化的淵源。對道德規范的遵守,不僅是人進化的結果,也是人類代與代之間道德習得的結果。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這種天性的發揮可能會使人亂了方寸,正因為社會中的人天性被道德掩蓋,向著社會規范的方向行事。一夫一妻制使社會更穩定,從理論上說,假如任憑男性隨心所欲,那么他在一生中可以給成千上萬個女性受精,但由此產生了兩性之間的利益沖突。人類屬于撫育后代的物種,因此,雌性要選擇那些能夠在受精后仍然可能留在自己身邊的雄性,且這也是為了進化的需要及利益的考量。
(二)婚姻制度產生的社會性因素
人類的婚姻形式主要分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和多夫多妻四種基本形式,現行婚姻制度的制定標準主要考慮的是人口的結構和社會的穩定。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是一妻多夫制,而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又出現了一夫多妻制,在云南麗江,至今還盛行著走婚制。古人以生子繼宗、不絕香火而納妾是最大、最正當的理由,因此允許丈夫在妻子以外,再納媵妾。但是在文化歷史的積淀下,證明了一夫一妻多妾制(本文稱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發展的。再加上其它諸種原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才明確規定開始實施一夫一妻制。
婚姻制度是具有社會性的,波普諾認為,我們有一些關于應該怎樣為人處世的共同觀點,如果有人不按這些被“設定的”行為去做,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我們結婚、選擇誰作為終身伴侶都深深地受到了周圍人的期望的影響 。人作為社會人,除了受生物性本身的把控外,還受社會把控, 婚姻制度的產生與維系就是人的“主我”與“客我”互動的結果。根據赫爾穆特·舍克的“嫉妒規避”原理,正是由于嫉妒和害怕遭到嫉妒才促成了相對穩定的一夫一妻制 。總而言之,婚姻制度制定具有約束人的本能、生理欲望,以使之符合于一定的社會秩序和人類共同生活的要求。
(三)為了社會發展而運行的婚姻制度
人類學家摩爾根認為,婚姻是道德產生最初的形式,婚姻的產生就是為了人類動物本能的泛濫,并對人類性行為進行規范和限制,以確保人類作為大自然中一個種群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因此,道德的產生,最初的動因就是人性的需要 。根據社會生物學愛德華·O·威爾遜的觀點,人類具有一些先天的本能或者說潛意識動機,這些本能是人性的核心,但另一方面,人類又需要從生物本能中解脫出來,用現代生物學知識對人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從這個層面來看,道德規范恰好是使人從生物本能中解脫出來,按照人類之所以為人的生存方式發展的一種指導原則。人性的生物性中就含有越軌的天性,所以婚姻越軌首先是人的生物性的一種體現。但是人除了具有生物性,還具有社會性,人的一言一行要受到社會生活中關系網的作用,所以人要想辦法克制住不符合這一套社會運轉的天性。于是,道德規范要開始起作用,來制約人的行為,使既定的一套婚姻得以運行下去。因此,盡管一夫一妻制在與人類本性匹配的過程中是有出入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保護了女性,促使了男女平等,維護社會穩定。
三、婚姻越軌的實質——道德在解決沖突時的無力
(一)人的天性(生物性)
威爾遜認為早已被人類主流社會所不齒的一夫多妻制也是正常的現象,人有一定程度的多妻傾向。湯姆森在澳大利亞做了一項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中43%的人承認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婚姻越軌行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性學研究所蓋哈德博士以1980年的研究為依據作出以下估計:美國有婚姻越軌行為的人在男性中占60%,女性中占35%-40%。西方對于婚姻越軌的另一個解釋是“心里厭倦”理論,認為男女雙方對長時間單調的重復的刺激失去了興趣與激情,“喜新厭舊”不僅是男人的本性,也是女人的本性。劉紅衛從文學倫理學的視角出發,認為婚姻越軌揭示的是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間的倫理沖突。
如果一個人不受任何約束,什么道德標準都可以放在一邊,他可以為所欲為,盡情地展現其天性,盡可能多地占有。占有欲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古代皇帝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制約少,其本性就能充分顯示,不僅男性這樣,女性也如此。謝立勛認為,人的天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只不過其天性只有在毫無制約的情況下才會充分顯現。我們教育層次的高低,環境影響的多少,法律法規及道德人文等因素只能是對人的天性起一定的制約作用,而不能改變人的天性。從動物性的層面看婚姻,我們不能否認婚姻越軌的一方面體現的是動物的伴侶選擇。漢斯·摩根索認為,在把政治智慧、道德勇氣和道德判斷結合起來時,人在政治本性和道德目標之間尋求妥協。這種妥協得到的是一個折中的方案,而且有可能是矛盾的,就比如我們今天制定的一些道德規范,它可能和人性是矛盾的,因為制定之初是沒有堅實基礎的。這里所存在的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先前遺傳所殘留下來的成分中,其中最難回避的就是先天傾向性。
(二)道德在處理婚姻沖突時的無力
婚姻越軌作為婚姻沖突的其中一種結果,也體現出道德在調試婚姻狀況上最終的無力狀態,一般情況下婚姻越軌是人在面臨婚姻沖突之后,在夫妻關系的調試中沒有取得成功的一個結果。由婚姻、血緣形成的親戚關系網是人們的生存基礎。在這個關系網中,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的一言一行盡管是由我們本體發出的,但它也是來源于社會的,我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生活在這個關系網中所需要的。同時,我們的思想觀念也來源于社會,被社會文化所指引。良好的道德品行越能得到對方或社會的肯定或好評、稱頌,那么這種良好的道德品行便會在人們的互動中反復出現,而在社會中發揚光大,但是盡管貞潔是我國傳統女性道德的要求,但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思想觀念也進一步開放,這種道德觀念已發生了變遷,閻云翔對東北地區幾十年的跟蹤研究也顯示出貞潔不再是選擇結婚對象時的首要標準。
作為一個社會過程,人類有“自我互動”,即從“主我”到“客我”的反思過程,傳統的道德觀念會影響人們思考決定,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面臨誘惑的時候,不僅會通過自我反思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會思考已有的道德觀念,且被這種道德觀念及規范帶來的約束力所限制。貞潔是我國傳統的女性道德規范,女性的婚姻越軌行為與傳統道德觀念是相抵觸的,此時雙方的互動關系保持在一種排斥的、敵對的狀態下。當然,與此相對應的是現代社會的底線倫理思想,保障最低的底線倫理已成為當今社會道德標準的一個方向,相對于公共領域的事物,私人領域的事情越來越受到空間的分隔而不太引起人們的關注。只要不影響到他人利益的私人領域問題已不再成為公眾的焦點。雖然說人是有道德聲譽的,這些聲譽會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積極的社會后果。有良心的人還害怕自己會受到超自然力量的懲罰,即使在他的越軌行為未被其他人發現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但是婚姻中越來越多的越軌行為,越來越普遍的越軌現象也在提醒人們反思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因為畢竟婚姻出軌現象已不是少數,它成為一種群體行為,因此對婚姻忠誠的社會規范并沒有得到全部人的認可,至少,不是所有人都內化成功,且社會中離婚現象的普及也在弱化人們遵從的動機。
注釋:
[美]愛德華·O·威爾遜著.方展畫,等譯.論人性.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5- 127,122.
[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我們身處的世界 波普諾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奧地利]赫爾穆特·舍克著.王祖望,等譯.嫉妒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87-89.
吳秀蓮.人性與道德.倫理學研究.2011(5).
[美]克里斯托弗·博姆著.賈擁民,等譯.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恥的演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