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在我國市場化改革中對企業起到巨大作用。其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企業經理層為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共同促進企業發展,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但是該結構中,還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該結構在企業中的作用,降低了企業的效益。本文就分析其中問題,為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 法人 治理結構
作者簡介:劉俊麟,四川明炬(攀枝花)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02
一、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內容
(一)企業法人
企業法人,所指的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國家法律規定的,具有一定的資金數額、企業名稱等條件。同時可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取得相關機構認證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
(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內部各個部門與機構的合理設置與相互制衡的機制。其治理結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四個部門所具有的權利與責任進行制度上,或是法律上的規范,保證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現象,從而保護股東以及企業成員的利益。所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四個主要部門不會形成縱向等級關系,而是一種契約關系。或者說相互委托,相互制衡監督的關系。因此,整個企業,每一個部門機構,全部都在該規則的保護下,任何人都不能越權攬權,促進企業良好發展。
從公司法上,其功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體現。第一,公司法明文規定了,該結構可以擁有企業內部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以及配置能力。同時也規定了行使權力需要遵守的規則。第二,依據公司法,其對企業內部進行日常管理,具有制衡與分配的功能。該結構中,將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各個層級的權利與義務進行細致化的劃分,同時要求其相互監督與制衡,預防權力被濫用。第三,該機制可以起到對企業內部人員的管理與激勵作用 。通過監督權的行使,規范員工行為,通過配置功能激勵員工,從而提高企業效益。
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一)股權問題
就目前我國企業現狀來說,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股權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在《公司法》上規定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但是不管是國企還是私營企業,其股權過于集中,股權獨大的情形非常普遍。這種情況下,使得小股東,或者說公眾手持的股權是對企業沒有發言權的,小股東一旦遭到損失,也難以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還有,當股權過于集中,也會造成股東大會名存實亡的現象。例如在國有企業中,其董事會的組建一般都是直接由政府或相關部門進行任命,股東大會幾乎沒有執行過企業的最高權力。一些私營企業,由于法人掌握著大部分股權,其董事會權力甚至高于股東大會,導致時有傷害股東權益的事情發生。
(二)董事會問題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接受全體股東委托,對股東負責,代表股東對企業具體事務進行決策。
但是,就目前來看,企業的董事會不是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在國有企業中,董事會由政府直接委派,私營企業中,董事會由法人組建。均不是按照正常流程選舉出來的。在國有企業中,董事會功能就變為企業管理功能;在私企中企業上下都將董事會看作是最高的權力機構,而將原本是最高權力機構的股東大會看作是員工代表大會。從而縮小或放大董事會權力,導致不能發揮董事會原本應該行使的作用。
(三)監事會問題
我國《公司法》中,監事會主要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或者由董事長進行提名。監事會的主要作用便是監督與約束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日常工作行為,保證其行為不觸犯國家法律。在國有控股企業中,由于國家控股較多,其監事會的成立基本上是由國家任命,從企業內部產生,組成人員來自下屬各單位。由于這種上下級的組成關系,監事會的獨立性缺失,是不可能對董事會起到監督約束作用的。同時,由于監事會的組成人員大多沒有具備專業的素質,對企業經營、財報等信息不敏感,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這也造成監事會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作用。
(四)經理層激勵機制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最終目的,始終是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但是,該結構對經理層級來說,起到的作用沒有達到預期,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其相應的激勵機制沒有健全。在國有企業中,其管理經理層的方式是沿用領導管理下屬的一套辦法,而企業與其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按上述方式進行管理,直接就破壞了治理結構中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其激勵機制不健全,不能通過薪酬以及晉升的方式對經理層級進行激勵,其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外部監管不足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外部監管不足,同樣也是該制度中存在的重要問題。在國有企業中,審計是其外部監督的重要機構,但是其發揮的監督效果不盡如人意。首先是審計事務所,其帶有很強的逐利性 ,其審計的模式千篇一律,其關注的都是數目巨大的金額,對較小的金額經常選擇性檢查。各大會計事務所難以留住人才,專業的審計人員都奔向較高薪酬的企業,大量人才離職,給審計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還不能完全保證審計人員沒有收受企業賄賂。其次,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與上市企業其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審計機構畏于這種關系,在進行審計時也容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問題視而不見。
(六)信息披露問題
根據《公司法》上市企業有責任與義務公布其經營信息,讓廣大投資者了解企業運行情況。但是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其信息的披露始終存在問題。其披露信息一直以來都做不到公開、透明、真實。其主要還是由于法人治理結構還存在缺陷,信息被企業內部人員操控,使得企業高層之外的人員不能及時得到企業的相關信息。而當外部監察機構一定要求其公布信息時,其還是優先考慮這些信息會給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從而和相關機構開始博弈,以爭取最大利益。這種信息披露機制下,給企業操控股價帶來了極大方便,同時對廣大投資人造成極大的損失。
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優化股權結構
要解決其中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股權結構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像國有企業這樣股權過于集中的企業,要引進新的投資主體形成多元化的股權結構 。從而將股份制的優勢顯現出來,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而民營企業中股權較為分散的企業,則需要其加強學習,尋找股權更優化的辦法,讓企業每個股東的權利都得到保證。最重要的是,不要將優化股權結構僅僅看成是減少股權集中,更應該關注的是股權結構的合理性。
(二)強化董事會建設
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由于董事會在企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董事會的建設是完善該結構的重中之重。首先,在企業中要建立追責制度,董事會成員做出的每個決定都必須負上相應責任,使董事會作出的決策符合股東企業與股東利益。其次,發揮董事會聘用人才的優勢,挑選合適人才作為經理層,使其行使權力的同時受到董事會的制約,規范其行為發揮其工作效率。
(三)強化監事會作用
監事會是企業內部管理中的重要部門,其肩負著監督企業行為合法合規的責任。所以,要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必須加強監事會的作用。其一,可以利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為監事會的權利來源。股東大會選擇監事會的組成人員,其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與較好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提高監事會的權利行使。其二,監事會要主動行使權力,要適宜增加外部監事,提升監事會的自立性 。其三,監事會的主要成員要半數以上不在企業內任職,同時還要保證有員工代表進入監事會。這樣一來,保證監事會具有獨立性,不會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提高了監事會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經理層
經理層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處在最基礎的地位,也是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最關鍵的地位。通過完善激勵機制,可以激發其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一般而言企業會通過股票期權的方式激勵經理層。但是在國有企業或者上市企業,其激勵范圍還是較小。企業必須通過擴大激勵方式,增加其持股比例,讓其認識到,在企業是為自己工作,促進其對工作迸發激情。這種激勵方式的推行,必須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例如國家的稅務法、公司法等。最后,企業也要不斷探尋其他激勵方式,促進經理層的工作效率以及對企業的歸屬感。
(五)分清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權責關系
我國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部門機構之間權責關系模糊造成的。在企業中,原本應該是董事會對股東負責,經理對董事會負責,權責分明。可是在現實中,董事長與總經理往往都是同一人董事會與經理層的權責交匯,導致其權責分配模糊。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的關系理清,可以有效實現該結構下,相互制衡的功能,同時還有利于經理層激勵機制的建立。
因為在企業中,有時候會出現經理與股東利益不一致的情況,構成了所謂的“代理風險”。分清權責關系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這種風險的產生,由董事會對其行為進行約束。
四、結語
雖然目前該項治理結構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要實現企業的現代化建設,還是要不斷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優化治理結構。以我國《公司法》為標準,將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各個部門都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其在企業中應起到的作用,實現企業高效發展的目標。總而言之,隨著我國企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快,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也將不斷的發展與完善。
注釋:
何惠予.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策略.改革與開放.2012(5).28-29.
姚雪梅.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研究.商.2016(5).2-3.
舒永秀.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問題芻議.中國農業會計.2015(4).48-50.
王朝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存在問題分析探討.時代金融.2015(2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