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丹
摘要 養羊業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產業,為推動傳統的養殖模式向新型的產業化模式發展,需要理清現狀,找到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和解決問題的措施,制定一條適合當地養羊業發展的道路,以便實現該產業的快速、高效、長效發展。
關鍵詞 養羊業;發展現狀;機遇;挑戰;安徽靈璧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34-01
安徽省是我國重要的肉羊養殖大省,肉羊年存欄量、出欄量及羊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安徽白山羊是享譽全國的地方良種,其繁殖性能好、板皮品質佳、適應性強。安徽白山羊的優勢產區主要分布于宿州、毫州、阜陽、淮北等地,宿州是安徽白山羊重要產地之一,其肉羊產量一直穩居全省第一。靈璧縣是安徽省宿州市轄縣,是養羊大縣,肉羊年存欄保持在52萬只以上,肉羊養殖是畜牧生產四大產業之一[1-2]。
1 肉羊飼養及銷售形式
靈璧縣肉羊飼養以放牧、牧舍結合和適度規模舍飼3 種形式存在,養殖品種以黃淮白山羊為主,引進湖羊、杜泊綿羊舍飼為輔,良種化程度不高。肉羊銷售形式以活羊地銷為主,無自主品牌。
2 生產方式
2.1 農戶散養與規模養殖
農戶(含部分家庭農場)以分散養殖為主導,約占全縣總養殖量的90%,規模養殖僅占10%。傳統的養羊習慣使農戶散養致富成為必然。充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自給型的飼料資源及經營上的靈活性造就了農戶散養模式的長期存在,但是散養模式不利于肉羊重大疫病的防控和羊肉產品質量安全性的提高,并且先進技術推廣普及較緩慢。
2.2 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不斷涌現,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戶養羊的積極性,帶動了農戶養羊業的快速發展。合作社以“服務社員、致富農民”為宗旨,山羊養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專業合作社網絡了周邊1/2以上的養羊大戶,并且能夠提供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目前,“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山羊養殖模式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全縣農民養羊積極性。比如:對于貧困戶,免費提供種羊,年底回購時扣除成本;對于一般農戶購買種羊,合作社負責技術、統一生產標準,并負責年底回購;對于一些想養羊而資金不足的農戶,合作社以在信用社提供擔保貸款等方式扶持農戶的發展。但也有個別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流于形式,存在著帶動作用不強、與社員間利益聯結機制不明確等問題,特別是在市場處于低谷之時,存在著建基地、賣種羊,壯大自身,忽落社員的行為,沒有充分考慮如何能帶動養羊戶的發展。
2.3 龍頭(企業)公司
龍頭(企業)公司以湖羊、綿羊規模舍飼為主,從目前靈璧縣存在的幾個規模化羊場來看,規模養殖一方面強化了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高、大、上”,體現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特征;品種引進和飼養設備購進呈現先進化;飼養技術措施科學化,促進了靈璧縣肉羊規模化養殖的蓬勃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在產業鏈不完善,產品仍以活體銷售或初加工為主,附加值不高,副產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影響了養殖效益提升,同時管理粗獷,未能真正落實肉羊日糧配合相關技術。
3 發展趨勢
肉羊養殖方式向規模化、科學化、生態化、品牌化轉型,規模化成為當今畜牧業效益實現的重要基礎,牧舍結合將成為主要的養殖方式,山羊放養的傳統將得到根本改變。一是縣域羊業發展轉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首先是轉變理念,在目前飼草資源豐富、人力資源過剩的時期全面轉型,技術、財力水平不足,因而只能示范引導、循序漸進。二是地方品種羊繼續“留種”可能性較小,國外品種已往優中選優方向發展,細管冷配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更多的外引品種異化了當地品種,生產效益得到較大提高,羊業發展小規模自繁自養模式受到很大沖擊。三是適度規模飼養將是羊業轉型發展的領頭雁,但山羊受地理、氣候、飼料、草、習性、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無法開展規模化飼養,綿羊、湖羊及雜交羊將占據主要市場。因此,商品雜交生產模式將會是未來規模化肉羊生產的必由之路,二元雜交模式向三元雜交模式方向發展。四是市場和產業鏈成為羊業轉型發展的支柱,地方沒有特色的良繁和深加工企業,必將制約羊業的穩定發展。因此,成立肉羊聯合加工企業,整合資源,打造銷售戰略品牌是地方羊業發展的有力保障[1-3]。
4 市場機遇與挑戰
4.1 機遇
從生產供給看,我國目前的政策,尤其是對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穩定了肉羊的生產。從消費需求看,羊肉具有優質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受青睞的健康肉類,從而推動了我國羊肉的發展[1-4]。此外,羊業新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建設加強了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了羊業生產的產業鏈條,為靈壁縣今后羊業的穩步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4.2 挑戰
目前,高端餐飲業不景氣,對羊肉的需求減少,羊肉價格偏高,豬肉、禽肉價格偏低,對羊肉的消費替代性增強,居民消費羊肉數量有所減少。
隨著肉羊規模化生產快速發展,羊肉市場供應量增加;市場競爭性能增強,風險性增大。從消費者的“有肉吃”開始上升到“吃健康肉”,對羊肉的品質要求提高。養殖的科技含量決定肉的品質,因而散養和小規模牧舍養殖難以達到質量要求。進口羊肉進入國內市場也對我國羊肉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此外,羊病的發生和流行也是制約我國養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扶貧羊”發展方式的機遇與風險
摒棄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在當今特色產業扶貧的浪潮中,養羊產業成為熱門。一是起點低,老幼皆宜,散養技術不學就“會”。二是投入較少,理論產值和利潤誘人。三是扶持資金有導向。目前“扶貧羊”發展方式主要有“扶貧資金買羊贈羊”“公司主導、借羊還羊、全程服務”“合作社托管式扶貧羊”等模式,羊業扶貧蓬勃發展。但不論采取何種發展方式,“扶貧羊”也是“市場羊”。扶貧對象是發展能力最弱的群體,如果一味放手讓其到市場經濟“商海”中闖蕩,存在很大的風險。
政府主導也是我國羊肉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支持。不僅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要構建避免“羊賤傷貧”的長效機制,鼓勵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
目前,托管式“扶貧羊”模式比較理想。龍頭公司牽頭成立羊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貧困村民按照每戶一股(如4 000元)入股合作社。國家扶貧部門按照“扶貧開發到戶增收”政策,每戶扶持4 000元,村民等于不用拿錢即參與了養羊事業。公司與合作社簽訂最低保護價收羊協議,每年按照盈利情況分紅到戶。如有行情波動,風險由公司承擔,最低為貧困戶分紅10%,以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這樣,龍頭公司相當于給這些貧困戶提供的“扶貧羊”當“保姆”。
建議政府重視培育和扶持肉羊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產業聯合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養羊規模化比重,推廣繁育、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打造地方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1-4]。
6 參考文獻
[1] 陳勝,江喜春,程廣龍,等.安徽省肉羊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0(22):26-29.
[2] 王立克,周紅萍,王朝良,等.臨泉縣肉用山羊規模養殖現狀與展望 [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9(2):1-4.
[3] 海玉平.淺議養羊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3):35.
[4] 劉東山,陸維,呂佩慶,等.肉羊養殖經濟效益的調查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2009(5):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