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斌
摘要 闡述了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在吸收借鑒國內外發達地區一村一品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經驗、現狀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如何推動一村一品發展提出了相關對策,以期為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一村一品;發展經驗;現狀;對策;農村經濟;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69-01
近年來,陜西省高度重視一村一品發展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礎,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縱向發展,陸續涌現出一批產業突出、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的專業區域。本文針對陜西省一村一品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并提出相關對策。
1 國內外一村一品發展經驗
1.1 國外發展經驗
一村一品運動于1979年發起于日本,產生于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一村一品的目的在于彌補資金外流、人才流失,以及農業萎縮等不利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銳意創新、自主自立、培養人才、面向未來”是該運動的基本理念,培養出一批既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又能扎根本地的人才,培育本地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開發出大批量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并成功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為日本農村經濟復蘇與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1.2 國內發展背景
一村一品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也具備特定的歷史背景,其發展理念具有一定傳承性,且因地域、社會、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創新性[1]。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加快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對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陜西省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意義重大[2]。
1.3 省內發展經驗
陜西省是全國發展一村一品較早、發展成效較顯著的省。在充分吸收借鑒日本一村一品發展理念及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國內外創新研究成果,不斷探索出適合該省發展的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具體體現在“126”模式以及六大生產模式2個方面。首先,“126”發展模式包含1個基本單元+2項評價指標+6個建設方面,其中,以一個村為一個基本單元;從事主導產業農戶占比高于70%、主導產業收入占比高于70%是2項評價指標;標準、規模、特色、品牌、組織、人才為6個具體建設方面。其次,六大生產模式包括服務組織帶動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農村能人帶動型、特色資源依托型、民俗文化開發型。
2 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現狀分析
2.1 發展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截至2017年初,陜西省共計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4 973個、特色主導產業產品860余種,經認定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01個;一村一品從業農戶數為134萬戶,從業人員達439萬人。二是產業布局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逐步由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結構轉型。其中蘋果為陜北、渭北的特色產品,獼猴桃廣泛推廣于秦嶺北麓、南麓淺山區,設施瓜菜為關中的主推產品,花椒則盛產于渭北旱腰帶及鳳縣地帶,魔芋、茶葉等是秦巴山區的代表,各區域化特色優勢明顯,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三是品牌效應逐步凸顯。品牌化發展優勢效應不斷彰顯,一大批產品和品牌聞名省內外。10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獲有機食品認證259個、綠色食品認證315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591個,并且注冊商標多達792個、名牌產品多達222個。
2.2 主要做法與創新模式
2.2.1 創設政策、營造氛圍,在提升定位中強化推力。首先,強化政策導向與定位。陜西省委、省政府先后下發了多項部署文件,專門針對一村一品規劃、建設與實施。其次,健全加強職能管理建設。以機構精簡為基本原則,不斷完善一村一品機構體系建設。最后,爭取更多財政預算保障,自2017年起,陜西省將每年列支6 000萬元作為推動一村一品發展建設的專項資金。
2.2.2 聚焦特色、內拓外延,在活化資源中激發動力。首先,不斷激活潛在資源,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借助陜西省區域性資源優勢,加強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示范區建設,大力推進特色產品升級。其次,通過優勢主體力量帶動整體發展。以發展一村一品為目標,招商引資,引導并培育出一大批龍頭企業、專業村中農民合作社、批發市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村企有效對接、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目標。最后,進一步拓展延伸鏈條。以一村一品發展為契機,著力發掘其中的增效增值潛力,進一步拓展延伸產業鏈、功能鏈,將產品進一步包裝升級,提升產品價值。
2.2.3 規范引導、深化服務,在提升素質中加大拉力。首先,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機結合區域特色品牌與市場主體品牌,深入挖掘品牌價值,同時以綠色認證、品牌打造為抓手,進一步提升特色品牌的市場形象。其次,加強引導,規范發展。在標準化生產方面下功夫,規范生產流程,提升品質。最后,重視示范和典型的帶動作用。按照“村新、景美、業盛、品優、人和”理念,組織開展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活動。
2.3 當前存在的問題
首先,產業規模小。示范村鎮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產品商品性低,水平不高,示范帶動作用不強。其次,產業鏈延伸度不足,產品增值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最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社會各界關注程度不夠,社會服務化體系以及有效組織形式不健全。
3 對策
3.1 龍頭結對,牽動發展
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與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對接工作,吸引龍頭企業向特色產品生產方面傾斜、向規模化經營方向推進,共同實現村企的互利共贏目標[3]。
3.2 做強市場,引導發展
一村一品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農產品只有依靠市場拉動、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才能生存和發展。認真研究市場發展動態,并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平臺,充分重視市場引導在一村一品發展中的重要性。
3.3 做長鏈條,持續發展
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銷售部門通過利益機制有機聯結起來,有效推動示范村鎮經濟發展[4]。
3.4 抓好發展規劃制訂
加強對一村一品發展現狀的統計調查,結合本地資源優勢,根據國內外市場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進行一村一品發展方向規劃[4]。
3.5 抓好項目資金扶持
多渠道、全方位籌集資金,加大財政和信貸支持力度,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外資投入為輔助,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資金投入體制,各級政府不僅應當設立專項資金對一村一品進行扶持保障,還應當引導金融信貸部門對一村一品相關項目進行優先支持,通過招商引資,千方百計吸納社會投資,大力推動股份制經營,通過股份制進行籌資[5]。
3.6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
整合各類新農村建設資金,按照“統籌協調、各計其功、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著力改善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道路、通訊、電力、人畜引水、沼氣及農田基本建設等基礎設施,推動一村一品工作深入開展。
4 參考文獻
[1] 秦富,張敏,鐘鈺,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理念創新與有效推進:以“一村一品”為例[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0(4):3-7.
[2] 安凱春,杜薇薇.陜西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C]//2011全國休閑農業創新發展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農學會,2011:81-85.
[3] 朱硯.荔浦縣“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4] 錢寧剛,杜建輝.云南省“一村一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5-9.
[5] 曹軍會.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