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歸屬的學說有共同財產說、個人財產說和部分共同部分個人說,分別以婚后所得共同制、孳息隨原物理論和貢獻理論為法理依據,最高院最終采用貢獻理論作為處理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法理依據。司法實踐在適用貢獻理論處理婚后收益時,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以貢獻對應的那部分孳息或增值為限。
關鍵詞 婚后收益 貢獻理論 孳息
作者簡介:陸方州,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24
一、我國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學說
(一) 共同財產說
該說認為,將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歸為夫妻共同財產,符合夫妻婚后所得共同制的要求。在一般民法關系中,孳息歸屬于原物所有人,但是夫妻財產關系并非一般的民事財產關系,而是建立在夫妻身份關系之下的特殊財產關系,符合《物權法》第八條規定的“其他法律對物權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從而應當適用婚姻關系法律。
(二) 個人財產說
該學說認為,依據民法原理,孳息歸屬于原物所有人,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及該財產在婚后的收益,均為一方的個人財產,符合民法的所有權原理。
(三)部分共同財產,部分個人財產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應該區分不同性質的收益來處理其歸屬。但是分類標準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有學者認為應當分為孳息和投資性收益,孳息按照原物理論應當歸屬于夫妻個人所有在投資性收益中,對于間接性投資收益如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等屬于因市場變化而增值,應歸為個人財產。而對于直接投資收益,及企業經營收益,因體現對方貢獻而作為共同財產。有學者認為,即使是孳息,也應當有所區分,認為“除與有價證券相關的法定孳息屬于個人財產外,其余歸屬于共同財產”。理由為:“除夫妻一方婚前所得的有價證券其自然增值不需要夫妻雙方投入勞動外,其他婚前的個人財產在婚后所生孳息,往往需要夫妻一方或雙方投入一定的勞動或資金”。另外有學者認為,確定夫妻婚前財產婚后所生收益應當以該利益是否體現“夫妻協力”為一般規則,并將其具體適用到孳息、投資收益以和增值等婚后收益的處理中。
(四)學說點評
1.共同財產說是對婚后所得共有制的誤解。該說雖然看到婚姻法律關系的特殊性,但是對婚后所得共同制理解錯誤。我國婚姻法在肯定夫妻協力的基礎上,設立婚后所得共同制為我國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度,承認家務勞動的價值,夫妻雙方按共有原則對婚后協力所得共享權利,共擔義務。但是婚姻法同時也保護夫妻個人財產的合法性,夫妻個人財產在婚后的轉化形式和該個人財產非協力的收益依舊不改變其個人屬性。惟此,方能保障夫妻個人的物權和社會的公平。一概將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歸于夫妻共同財產顯然是對原所有人的不公平。
2.個人財產說以物權法孳息隨原物為法理依據,符合民法原理,但是不符合婚姻法律關系的特殊性。
3. 第三種學說中,共同特點在于均考慮到夫妻另一方的貢獻并以之作為獲得收益所有權的法理依據。只是對何種收益體現其貢獻尚存在爭論。該學說種也體現了貢獻論理論對原物論理論的式微,以孳息的歸屬為例,學者們對于并非所有的孳息都適用原物理論已經達成共識。
二、我國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立法現狀
(一)立法現狀
我國《婚姻法》沒有對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歸屬做出規定,為了適應實踐的需要,最高院出臺的解釋三第五條對該問題做出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收益的,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可見,我國現行立法對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處理采用一般加例外的模式,原則上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認定為夫妻同財產,但是在孳息收益和增值收益情況下,應當認定為個人財產。同時,根據《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理解與適用》可知,《解釋三》中的孳息應當從狹義概念予以理解。總結而言,在我國狹義孳息和自然增值收益屬于夫妻個人財產,而其他類型的收益應當歸于夫妻共同財產。那么應當該如何理解狹義孳息和增值收益?最高院做出如此分類的依據又是什么?
(二)婚后收益的分類
根據我國通說,婚后收益類型可以分為孳息、投資收益和增值。
1. 孳息。孳息是指因物或權利所生的利益,廣義的孳息包括因物的使用或權利的行使而獲得一切收益,其中包括投資性收益,如公司股票所生之紅利,屬于投資風險所生之利益,非法定孳息而屬于投資利益。狹義孳息將投資利益排除在外,僅指不需勞力、經營或承擔風險就可以收獲的物之利益。如借款之利息,股票、債券、基金等完全由市場規律決定的收益等。
2. 增值。顧名思義,增值是指物或權利在價格上的提升,該部分利益與原物或原權利分離而與孳息不同。增值根據發生原因不同,又可以分為兩種:
(1)自然增值,指該增值的發生是因通貨膨脹或市場行情的變化而致,與夫妻一方或雙方是否為該財產投入物資、勞動、努力、投資、管理無關。比如夫妻一方個人房產、字畫、古董因市場價格的上漲而產生。
(2)主動增值,指增值的發生是因夫妻一方或雙方對該財產付出的勞務支持、投資和管理等相關。比如夫妻一方的婚前貸款購買的房屋因婚后夫妻共同還貸產生的增值。
3.投資性收益。如上所述,廣義的孳息和主動增值都可以歸入投資性利益,另外,投資指為企業或個人以獲得未來收益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貨幣和實物,以經營某項事業的行為。從各類收益的概念可知,最高院以夫妻一方是否對另一方婚后收益做出貢獻為依據對婚后收益作出分類,將體現夫妻一方貢獻的投資收益和主動增值定性為夫妻共同財產,而將不能體現夫妻一方貢獻的狹義孳息和被動增值(自然增值)定性為個人財產。可見,最高院對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處理雖然表面上以婚后所得共同制為原理,但是實質上的法理依據卻是貢獻理論。
三、最高院選擇貢獻理論的合理性分析
(一) 物權法孳息隨原物論與婚姻關系的不適應性
物權法第116條對孳息的歸屬作了原則性的規定,除當事人有約定外,天然孳息歸所有權人所有,法定孳息按交易習慣確定。但是因婚姻法的特殊性,《物權法》孳息隨原物的規則不直接適用于婚姻法領域。物權法調整人與物之間關于物的歸屬、使用、處分等權能的財產法律關系,所有權人對于物的權能及于孳息,因此,孳息應屬于物的所有權人,以便明確物的歸屬,進而保護交易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而婚姻法是調整基于婚姻家庭而產生的人身關系以及與人身關系相聯系的財產關系的法律,其中財產關系是依附于人身關系的,又體現著人身關系。我國婚姻法的財產制度是財產共有制,強調夫妻雙方對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的共同經營(這里包括共同勞動、投資和管理等)和平等的處置權,在財產分割確定歸屬時,以有無夫妻共同經營行為作為主要依據。簡單地將民法原理直接適用于婚姻法領域,只會造成不公平的后果。以婚前房屋婚后出租取得的租金為例,假如夫妻雙方婚前各有一套房屋,婚后雙方決定共同居住在女方房屋中,而將男方房屋用來出租,如果按照孳息隨原物的理論,該房租的應當盡歸男方所有,而對女方顯然是不公平的。
(二) 貢獻理論不存在所謂的“瑕疵”
最高院采納貢獻理論并非一蹴而就。在《解釋三》的征求稿中對第五條的規定中還有但書一段:“但另一方對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貢獻的,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但是在正式解釋出臺時將此刪除,理由主要是多數意見認為貢獻理論存在瑕疵,即貢獻的含義不確定,是指直接貢獻,還是也包括間接貢獻?是須有一定的貢獻,還是只要有貢獻即可?而且當時學界中,也存在對貢獻理論反對聲。如許莉認為,“貢獻”,從文義上解釋只能是對該孽息的產生有直接貢獻 ,如直接參與了生產、經營活動,不同于“協力”原則 ,“協力”并不限于直接參與財產取得行為,即使只是夫妻一方的行為,也被認為與對方的“協力”不可分。以參與財產取得行為或對具體財產的取得有直接 “貢獻”作為夫妻共有的基礎 ,明顯有違夫妻共有的法理基礎。
就以上貢獻理論存在的瑕疵而言,貢獻的含義不確定無疑是關鍵。而這個問題經并非沒有補救辦法。貢獻可以分為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只要最高院對間接貢獻予以承認,便使得貢獻理論實質上與夫妻協力原則形成同樣的法律效果:即夫妻任何一方對該收益有貢獻的,就認定為共同財產。最高院三緘其口,最終以對孳息進行縮小解釋的方式再次認可貢獻理論,正是認識到貢獻理論本不存在瑕疵的結果。
四、貢獻理論的具體適用規則
在貢獻理論的適用時應當注意,在婚后因為 “貢獻” 而轉化為共同財產的, 并不是相關個人財產的全部增值或孳息, 而僅限于貢獻所對應的那一部分增值或孳息。以房屋租金為例,假設丈夫的婚前房產在婚后產生了10萬元租金。對租金產生做出貢獻的,誠然有夫妻的經營和管理,但不可忽略的還有房屋本身(資本)。假設前述勞動和資本的貢獻比例為1:1,那么根據貢獻理論,應當將1/2的租金作為勞動的成果(夫妻共同財產),1/2的租金作為資本的成果 (丈夫個人財產)。借用主動增值和被動增值的區分, 基于夫妻勞動而產生的5萬元租金相當于“主動孳息”,基于資本的使用價值等產生的5萬元租金相當于 “被動孳息”。因此, 租金的最終分配是丈夫7.5萬元,妻子2.5萬元。
參考文獻:
[1]蔣月編.夫妻的權利與義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用問答.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4]黃立編.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5]陳葦編.婚姻家庭繼承法學.法律出版社.2002.
[6]許莉.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之歸屬.法學.2010(12)
[7]范李瑛.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取得收益的歸屬.煙臺大學學報.2005(4).
[8]張先明.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答記者問.人民法院報.201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