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忠+張遠環+洪淑媛

[摘要]:以廣州市流花湖公園為例,對城市舊公園景觀提升改造進行探討。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公園景觀提升改造思路和原則,并從拆圍透景、慢行道建設、特色景觀升級改造等方面論述城市舊公園景觀提升改造的方法。
[關鍵字]:城市公園;流花湖公園;景觀;提升改造
[引言]:公園作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城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隨著城市的發展, 社會文化的進步和城市居民審美觀念的更新以及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很多城市舊公園的整體品質難以滿足需要,功能布局紊亂,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植物景觀配置缺乏美感,公園地域文化缺失等問題的日漸凸顯。對城市舊公園的改造,提升整體游覽、觀賞環境的需求顯得十分迫切。如何把城市舊公園“提升改造”做到位,不“因改而改”,因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驅使而改,不做景觀浪費,成為了一個有待商榷解決的問題[2]。廣州市流花湖公園是一個綜合性的老公園,近年來逐步實施了全面景觀提升改造的計劃,效果顯著。本文以流花湖公園的景觀提升改造為例,對城市舊公園景觀提升改造進行探討。
1、流花湖公園概況
流花湖公園建于 1958 年,占地 54.43 萬平方米,湖水面積32萬平方米,是廣州最大的人工湖公園,除蓄水防洪功能外,是集游覽、娛樂、休憩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公園。公園以棕櫚植物、榕屬植物、開花灌木及開闊的草坪、湖面與輕巧通透的嶺南建(構)筑物相互配合,形成具有強烈南亞熱帶特色的自然風光。
2、存在的景觀缺失
流花湖公園綠化面積大,空間開闊、明朗,功能分區合理,有相當理想的綠色天際線和部分大型喬木林。公園在原規劃設計上運用“就低畦地而挖湖、因水流而得佳景”的造園手法,園內湖光水色,開闊明媚,四時花木秀茂,景致獨特優雅,有強烈的亞熱帶風光特色,是一座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園。
然而公園建成已久,公園建設未能跟上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建設步伐,滿足不了現代人生活的需求,景觀特色存在缺失,比如:1)公園由于長期封閉與周圍環境隔離,使得公園景觀孤立,不能與周邊環境形成有機聯系; 2)公園活動場地不足,用地矛盾突出,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戶外活動的需求;3)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日趨陳舊,基礎設施落后;4)部分區域植物配置及色彩單一,缺乏層次,區域植物景觀特色不強;5)公園商業建筑過多,侵占了部分公園綠地。
3、公園景觀提升改造總體思路及原則
總體思路:以整體游賞條件的提高為基準點對公園進行改造,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層次的游人的游賞、休閑要求,建設具有嶺南文化氛圍的開放型城市濱水空間,成為廣州一片開放通透的城市綠地。
改造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3.1 保護性原則:尊重和保護園區獨特的歷史歲月,保留完整的場地記憶。主要是保護園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及具有紀念意義的場所;保護和繼承公園的個性文化和人文資源;保持整個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2 區域性原則:把公園建設與區域城市環境建設相結合,尤其是要與城市總體規劃、道路沿途的自然環境等相協調,打開公園圍墻,使公園景觀與周邊道路景觀互相映襯,形成資源優化一體化。
3.3 整體性原則:保持流花湖公園整體格局不變,對公園內景觀要素、周圍環境關系進行統籌考慮,對各景觀要素進行分類提升,形成不同層次、豐富多彩和特色鮮明的景觀系統,做到形態上的延續、材質上的統一、功能上的延續。
3.4 生態環保原則:遵循生態學的原理,繼承和發展傳統景觀設計的經驗,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充分利用公園現有場地,進行公園景觀的低影響開發。
3.5 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升公眾參與性,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整合、調整、優化現有場地,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參與性活動空間;完善公園的各種硬件和軟件設施;注重考慮公園開放式綠地空間使用的安全性;注重綠地中各種設施的無障礙設計等。
4、景觀提升改造的實施
流花湖公園總體提升分兩期實施(圖一),其中:一期將把流花湖公園東部的面積約6.5公頃區域,二期提升改造面積約為6 公頃,將打造成城市綠色開放空間,建設集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公眾游覽等功能于一體的傳統嶺南園林。
4.1餐飲建筑整改
過去,流花湖公園因存在餐飲點較多、占用亭廊、個別餐飲定位高檔等問題,一直為市民和媒體所詬病。從2013年底開始,行政主管部門對流花湖公園開展食肆餐飲整治。截至2015年9月30日,流花湖公園先后關閉了味道、觀鷺臺、家宴私廚、流花粥城和唐苑酒家等9個餐飲場所。此次改造將改變公園內商業建筑過多的現狀,拆除或改建部分建筑物,增加休息亭廊等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空間和休閑空間。
4.2拆圍透景
本次流花湖公園的“拆圍透景”改造全程約2500米。公園圍墻拆除后,園景直接融入街景中,行人、行車路過無需進入園區即可以欣賞到公園內的美景,讓市民有了“城市在公園中,公園在城市中”的感受。拆圍將公園圍墻內的綠化與圍墻外的人行道連成一體,整合了市政人行道與園道,吸收嶺南園林“精巧秀麗、兼收并蓄”的傳統特色,增加開花植物,豐富園林植物種類,組成街景綠化,增加景觀構筑物、休息設施,巧妙地將交通需求、休閑需求和審美需求有機結合,達到“人在湖邊走”的效果。
4.3 東、西環慢行道建設
城市慢行道是指滿足于(但不限于)徒步、自行車、輪滑、輪椅等非機動交通需求的交通方式[5],隨著城市發展及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慢行系統已經發展成集交通、健身、娛樂、休閑、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絡體系[6]。城市公園中以慢行道取代以往的普通園路,除了能滿足同行以及景觀連接作用外,還能提供一種新的健身娛樂方式以及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
本次改造充分利用公園原有道路以及親水棧道、親水平臺,沿公園湖邊建設東、西環慢行道,把流花湖公園各大景點進行有機的串聯同時增加休息設施及景觀構筑物,為市民創造更多休閑、健身、運動空間。
4.4景點提升級改造
流花湖公園作為廣州市城區內歷史較為悠久的大型綜合性公園,園內具有多個特色景點。但由于建成時間長,不少景點存在年代久遠、設施陳舊、部分綠化苗木老化、人文氣息不足、功能性缺陷等問題,本次改造重點對流花湖公園部分景點進行整合,部分特色景點重新挖掘并予以打造。
4.4.1“古韻流芳”
盆景園是流花湖公園的一大特色,始建于1964年,占地約3萬平方米,內有數以百計風格各異的盆景,因此也有“嶺南盆景之家”的美稱,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密度較大,年代較久,有待更新。盆景園周邊原有的素會、小廚以及廻波榭三處餐飲建筑已經合同到期關停,荒廢多時。經過規劃,以上三處餐飲建筑將與盆景園整合為“古韻流芳”景點。
本次改造對盆景園進行重新布局,對老舊休息設施升級改造,更新盆景架,統一其風格,并增設白墻、博古架、景石等與盆景相互襯托。對餐飲建筑內部的空間劃分和使用功能重新進行設計,對于違建及景觀功能不健全的建筑進行拆除改造修建:(1)素會將保留原有建筑,轉型為嶺南茶藝文化體驗館;(2)小廚拆除違章搭建部分,原樣修復為書畫奇石展館;(3)廻波榭拆除違章搭建部分,原樣恢復為水榭。
4.4.2 “銀鷺齊飛”
位于流花湖湖心的鷺島面積約3000平方米,作為廣州市招鳥基地,素有廣州“小鳥天堂”的美譽。本次改造將觀鳥平臺和庭廊統一為嶺南風格,在沿岸邊增加水上棧道連通各處觀鳥平臺和庭廊,增加鳥類科普長廊以及觀鳥設施。過去觀鳥位置極佳的觀鷺臺酒家已荒廢,酒家原有建筑恢復為亭廊,并增設景石、水生植物等。本景點整合命名為“銀鷺齊飛”。
4.4.3“粵韻風華”
流花湖公園原有唱歌臺經常有街坊在此演繹粵劇,為混凝土平臺,而唱歌臺對出的廣場為水泥平地,高峰期使用人群大,無法滿足游客需求。本次改造利用現有場地,融入嶺南文化元素進行景觀提升改造,在戲臺前增加弧形坐凳,將唱歌臺升級為具嶺南風格的戲臺,展現“粵韻風華”。
4.4.4浮丘
流花湖中名為“浮丘”的小島,乃是取自清代羊城八景之浮丘丹井,是流花湖公園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由于年代久遠,島上構筑物老化破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本次改造在維持現景點原有格局不變的前提下,對構筑物進行拆除重建,鋪設園路、增加休息設施等;同時對景點周圍長勢不好的部分植物做升級改造(圖六)。
4.5植物景觀提升級改造
流花湖公園植物景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穩定的植物群落。植物景觀的改造主要是梳理原有雜亂部分的植物群落,優化空間,增加彩葉、開花植物品種,豐富色彩、層次的變化,突出景點特色。
芙蓉春曉景點因種植木芙蓉而得名,但由于種植規模小,無法突出特色。增加木芙蓉的造景規模,使該景成為特色鮮明的木芙蓉觀賞點,獨具亮點。荷塘煙雨景點中增加種植水生植物,增加水面觀賞性。紅云拂翠景點向水面擴大落羽杉種植范圍,并增加水中棧道與木質亭廊,提供給游客更多的休息空間以及多重景觀感受。
4.6人文景觀升級改造
雀樓尋風景點恢復、翻新勐苑的園林建筑的傣族民居風格,并增設活動平臺吸引游客停留。將鄧小平廣場進行了規則式布局改造,突出莊嚴肅穆的氣色鋪裝增加人文元素。
5、改造后的整體情況
經過此次景觀提升改造,流花湖公園在延續歷史脈的基礎上,將園林文化內涵與現代人文景觀相融合,形成古今兼容、老幼適宜、文化娛樂并舉的新格局。改造后的流花湖公園景觀類型多樣,空間富有變化,個性特色明顯,公園的人文特色得到豐富的表達,與周邊城市環境融合,更加符合現代城市居民的需求。是具有嶺南文化氛圍的開放型城市濱水空間,成為廣州一片開放通透的城市綠地,為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空間和休閑空間。
6、 結語
城市舊公園升級改造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一定要把握公園發展的脈絡,了解公園的發展歷史,對公園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對公園使用現狀、原有要素、空間結構等做出調查后,運用現代的造園手法特色設計方法進行改造設計。改造設計既要秉承歷史觀,又要發展現代觀,既要有適合當代城市公園的藝術景觀、人文景觀,更要保留歷史遺跡、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