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奧秘就藏在言語形式里。語文教學如果只停留在感知文中的形象,感悟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不能發現語文的核心教學價值。語文書中的文章是編者精心挑選的,無論是從選材角度,還是謀篇布局;無論是從寫作手法,還是語言風格,都是具有美感的,值得小學生去借鑒學習。
閱讀教學應著眼于語言的表達形式,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美的語言形式,從而學習創造美的文章和美的生活。
教學案例: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片段
一、探究“花崗石”,深入研究方法
1.師:繼續前行,瞧,又見到了什么?出示花崗巖的圖片。
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花崗石
它怎么樣?——他披著苔蘚。
2.和我們同行的伊林也在科考記錄中描寫了這塊石頭,找到了嗎?
他怎么寫的?指名讀
“在森林里行走,……就像披著毛皮一般。”
伊林介紹得怎么樣啊?從哪兒你覺得很生動?
引導學生交流,從而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也很生動。
3.隊員們,面對這么一個龐然大物,你有什么問題嗎?讓學生思考后出示伊林的提問,齊讀。
他一口氣問了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個比一個更深入。隊員們,這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那咱們就開始研究研究——它是怎么到這兒來的?到底是誰把它搬來的呢?
4.自然界中能搬運巖石的有三種力量,分別是——風、水、冰。
同學們,請你看看示意圖,再觀察觀察花崗石的大小、外形、質地,推斷推斷,誰最有可能搬運它?——冰。
(下轉第7頁)(上接第6頁)
說理由啊。你的推理過程是怎樣的?
那冰是怎樣搬運這么大的石塊的呢?同學們來猜一猜。
5.科學家們又會作出怎樣的猜想呢?
出示課文,齊讀。
師:關于這個問題,《百科全書》中還有這樣一段科學的表述,出示,指名讀。
6.隊員們,同樣解答了科學問題,請你對比讀這段文字和文章第六小節,你更喜歡讀哪一段?為什么?
生:我更喜歡文章第六小節,因為“爬”字很生動。
師:你看,不說移動,而說“爬”,你們看,這哪里還是花崗石啊,分明就是一個史前生物嘛!!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像這樣的詞還有嗎?
生:搬、爬、帶、走……
師:這些動詞的精心選擇,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可以使得文章的語言更生動。科考日記寫得這么有意思,我們可得讀好它。
總結:語言生動也是科學小品文的一大特點——板:語言生動。
7.一段簡單的旅程,收獲卻很多,你們覺得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呢?交流并板書:觀察思考
二、遷移運動,仿寫訓練
1.下一站咱們去哪兒呢?我邀請大家一起去一座山,這座山上的的巖石很特別,它叫做——沉積巖。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噢。
2.誰來說說,我們該怎么讀懂它?
(外形,顏色)
3.那我們來提提問題,面對這個大自然的文字你有什么問題?
4.我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指引著不同的研究方向。老師查閱了關于沉積巖的資料,能夠幫助你們解決問題,完成猜想。
——指名讀資料
5.仿照第6小節的寫法嘗試寫一寫你探索的過程。
6.交流和總結:隊員們,從你們的作品中,我讀到的是科學家的視野,文學家的情懷呀!科學小品文不正是科學與文學的結晶嗎?
《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寫的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語言淺顯生動、通俗易懂,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科普性文章的重點應該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遠遠不夠。這類課文知識性、科學性、普及性強,教學時除了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外,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語言,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
一、科普文承載科普知識,這些知識要“知”
案例教學中,老師深入研讀教材,在執教花崗石一段時,先閱讀課文相關段落快速了解了花崗石運動的方式,再出示了《百科全書》中介紹花崗石的運動方式的描述,讓學生來與課文中的語句對比:“請你對比著讀讀這兩段文字,你更喜歡哪一段?為什么?”學生很快發現了課文的特點,找到了“爬”字的巧妙之處。教師再請學生找文中其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詞:搬、爬、帶、走。這些動詞的精心選擇,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可以使得文章的語言更生動。文中還有一些打比方的運用,比如把青苔說成是“毛皮”,標題把大自然里的事物說成是“文字”。這時再來總結:語言生動也是科學小品文的一大特點。該教師敏銳而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或語言結構,看到課文內容背后的東西,挖掘出具有語文學科特質的教學內容,從而帶領學生發現言語形式,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其門徑,學習其藝術,欣賞到了科學小品文獨特的美。
二、科普文關注語言發展,這就需要“拓”。
“拓”的是科普信息,“拓”的是在語言實踐中悟得課文的表達方法,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教學科普文與其他課文的不同之處,往往在于,后一類課文的教學,一般著力于挖掘課文的深度,而科普類課文的教學,往往在于它的寬度。絕大多數的科普文,沒有必要在文字上深挖,內容上,我們不是做科學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沒有必要深挖;教學就需要從“深度”轉向“寬度”,要由教材的一個“點”,帶學生到一個“面”上去。以《大自然的文字》為例,課文只講了“星云”、“石灰石”、“花崗石”四個大自然的文字,知識量、信息量對于“大自然的文字”這個話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來延伸和拓展。因此,案例教學中,在學習了花崗巖的知識后,教師并沒有止于此,而是出示了一幅巖石的圖片和一段科學論文的介紹,讓學生仿照第6小節的寫法嘗試寫一寫探索的過程,要求寫得生動形象。以課文為憑借,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悟得課文的表達方法,習得課文的語言,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學習有了鮮明的“生長性”。
三、科普文缺少情節,教學還要“趣”
科普文知識性較濃,缺少情節,不生動,不能像故事文一樣,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學時容易課堂沉悶,學生學得沒勁,成為無聲的知識接受器。怎樣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有趣呢?首先要讓課堂書聲朗朗,放開手讓學生說、講、賽,看誰記得多,記得牢,說得清,說得明。其次可以讓學生在“知”的基礎,將知識性、說明性的文字,轉為故事性的文字,使知識性的課文,變成有情節變化的故事,學生學起來自然覺得有趣了。再次,可以像案例教學中一樣,讓學生成為小科學家,去研究,用生動的語言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寫出來,給大家介紹。這些充滿趣味的學習研究方式,“趣”中,也進一步鞏固了“知”。科普文課堂教學得“趣”,課堂上就會在書聲中注入笑聲,課堂上就會呈現出語文的輕松和愉悅,課堂上就會閃射出語文的魅力和光芒。
語文學習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的獲得,還應該是文化的熏陶。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與道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們的閱讀教學應當挖掘文本價值,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鮮活的教學內容,讓課堂充滿語文味,讓語文之美豐盈每一個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