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勇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教學不再僅僅是教書,還包括育人的最終任務。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文化是實現育人的重要素材,教師要科學運用初中語文的優勢,來促進學生的道德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道德教育;教學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所以語文課堂對本階段的學生的認知和人格樹立都提供了很好的場所。很多教師認為開展道德教育會對教學工作的進度產生影響,從而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因此大多教師仍然沿用著以往的教學方式,沒有重視道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在語文教材中,能夠發現里面很多課文都是要讓學生懂得人生中的真善美,因而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道德教育的滲透,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中沐浴德育的陽光,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和人格。
1.以教材內容為依托
在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含義豐富、題材全面的文章,有些文章歌頌英雄人物,有些文章敘述歷史事件,有些文章贊美大自然……語文課文設計的主要目的一是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其次是讓學生理解文章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就能夠了解歷史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或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所以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托,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滲透道德教育。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老王》時,其中以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展示了老王窮苦卑微但老實厚道、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培養善良的品格,關愛不幸者。又比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敬畏自然》中,里面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敬畏和愛護之情。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將情感教育滲透其中,以培養學生的情感,促使他們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2.以情感教育為途徑
情感教育是促進學生道德教育的的有效途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些典型的事例,來進行情感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德智發展,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就是情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快速發展和變化的階段,這就要求教師懂得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各種典型事例來進行情感教育,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道德素養。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敬業與樂業》后,告知學生要樹立責任心以及在做某件事時要從中尋找趣味,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探尋有意義的事,讓學生學會微笑面對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為學生樹立榜樣,比如教師要讓學生遵守紀律,那么自己就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要讓學生愛護學校和班級環境,就要做好辦公室的衛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品質,并用其作為學生情感教育的優秀事例,讓學生向其學習。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位學生身上都有思想上的閃光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學習別人身上的善良、友好、愛護他人、勤勞勇敢等人格魅力,從而實現情感教育。
3.以感恩教育為引導
新課改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師一定要轉變以往的觀念,并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感恩教育,以讓學生更好地配合老師,真正發揮感恩教育在促進學生道德教育的作用。教師先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有正確的把握,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感恩教育,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入,逐漸深入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背影》一文時,教師先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感恩之情,再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讓學生心懷感恩,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被人幫助過的事情,再在課后讓學生就這一題材進行寫作。被別人幫助尚且需要感恩,對待自己的親人、父母更需要胸懷感恩,在父親工作后遞上一杯熱茶,在母親勞累后為其捏捏肩膀,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事情雖小,但卻能讓自己的親人感受到關愛。通過學生的生活背景來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在培養感恩之心的同時學會幫助他人,關愛親人。有道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強感恩教育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4.以課外活動為基礎
語文教學有兩個主要陣地,一是課堂教學,二是課外活動,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初中語文教學要滲透道德教育,不僅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進行延伸。初中語文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與社會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將語文學科的特點融入到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道德的熏陶。根據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他們在學習語文學科中更熱衷于課外實踐,這也是新課改倡導的教學方法。所以語文教師要以課外活動為道德教育的基礎,在學生的課后活動中見縫插針,善于發現德育的素材,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在學習歷史常識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讓學生通過拔河比賽懂得團結合作的意義,只有團結一致,才能爭取成功,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寫日志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價值觀和喜好,從而從中提取道德教育的元素,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防止學生走彎路、誤入歧途。
5.結語
教書即育人,初中語文學科給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最好的育人工具。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文質兼美,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實施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科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教師只要認真研究,就能發現其中的德育素材,教師要善于利用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課文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學生構建道德教育的課堂,促進學生的道德素養的培養,以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梁業賢.初中語久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6(33):98-99
[2]欒新國.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6(32):81-82
[3]代朝鳳.淺析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J].課外語文,2016(01):164
[4]徐波.探究初中語文課程中的感恩教育[J].考試周刊,2015(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