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
【摘 要】語文教師要做學生的閱讀的引路人,增強自身的實力,增強師生間的親和力,增強閱讀教學的吸引力,通過引導閱讀策略,提升平等互動,優化課堂程序,建構閱讀平臺,尊重個性差異等引領學生開展大閱讀活動。
【關鍵詞】閱讀;引路人
作為教育者,不得不承認孩子往往是因為喜歡哪個老師而愛上了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同樣,是因為不喜歡哪個老師而厭學了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愛屋及烏的道理,在這里是講得通的。所以說,語文老師要做好孩子學習閱讀的引路人。
一、增強自身的實力
語文老師老師要有學識的征服力;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激活力;語文老師的教學內容要有穿透力;語文老師的語言要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增強師生間的親和力
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經這樣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古人也曾有“親其師,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點明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要尊重孩子人格。其次,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多表揚。另外,個別孩子要個別對待,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全方位評價孩子,激勵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成功體驗。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增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三、增強閱讀教學的吸引力
(一)引導閱讀策略。閱讀活動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合作進行的雙邊活動,孩子對文本意義的建構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的,二者同屬學習主體,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的主體發展,離不開老師的積極引導。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點燃孩子智慧的火把,是時代賦予每一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表明,在教學中,孩子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須依賴于老師引導下孩子的主體實踐。
(二)提升平等互動。主體性教學中的教學民主是指在教學中師生間建立民主的人際關系,彼此平等、和諧的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大量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環境中,師生才會彼此尊重,相互促進,教學相長。老師應消除自己外在的權威,和孩子共同交流、商討、爭鳴,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伙伴性學習型關系。
(三)優化課堂程序。整體感知,掌握內容——精讀經典,研習感悟——由點到面,拓展延伸——展示個性,復習鞏固。
整體感知,掌握內容:設計概括性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朗讀單元內的課文,掌握整個單元的基本內容。1.掌握生字詞,引導學生根據工具書或文下注釋解決;小組內合作解決,師生共同指正。2.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敘事類文章能概括文章所寫的事件;說明文能指出說明對象及特征;議論文能明白中心論點。3.感知文章中心,領悟作者的情感(或主要觀點)。
精讀經典,研析感悟:圍繞本單元的題裁或編寫目的,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認真、充分研讀一到兩篇課文,自主思考、感悟、表達,并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再讀感悟,品讀文本精彩片段。1.把握不同文體的要素及寫法,如寫人類的文章中刻畫人物的方法等。2.把握重點詞、句、段的意味和意蘊。3.選準切入點,品析文本內涵、優美語句。4.揣摩文章結構、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妙處。
由點到面,拓展延伸:圍繞文本特定的人文性或工具性特征,鏈接、選取相關材料(選取的材料,可以選擇課內要求略讀的文章)進行主題擴讀或專題擴讀。通過拓展、延伸、比較、遷移,讓學生更充分深刻地把握文本內涵或文章章法、特點。必要時,可以概括學習要點或學習方法,實施有針對性的達標檢測,布置課后學習任務。
展示個性,復習鞏固:學生自主概括本單元課文語言特點,寫作手法,總結文章主旨,將本單元內的課文進行對比,總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與作品的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展示。教師也可以針對沒有講透的知識進行再次復習,或者通過對典型例題的講解對每單元的重點進行鞏固。復習時可根據學生的學情分層次設置練習。
(四)建構閱讀平臺。整散結合安排好教學時間,增設“精讀”“泛讀”“選讀”的內容組合成“課外讀物單元”,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了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的語文課外延伸閱讀以及可持續的發展作好科學的安排。讓學生在“閱讀、品味、思考”的“動態情境”中,逐漸成為一個有獨立的語文思想、語文精神、語文品質的人。
全科閱讀,全面滲透。圍繞學科本體性知識,拓展知識結構,增強知識的聯系,創新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構建全科閱讀體系,實施“全科閱讀”。參照課內文本內容,結合宿遷市教研室規定的學期雙語閱讀目錄,針對學生年齡特征,進一步明確必讀和選讀內容。
妥善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閱讀與閱讀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二是閱讀能力提升與學習成績提升的關系。
(五)尊重個性差異。據“接受美學”理論所言,文學作品一旦進入社會便與作者分離而成為一種客觀存在,被不同的讀者解讀出不同的意義,因而體現出理解程度的差異性。清代學者趙翼在《閑居讀書》一詩中寫道:“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同作一文題,各自擅其妙。問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竅。”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解讀文本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老師在組織孩子對一個教材文本的進行探究時,不能漫無目的,而應該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來展開有效引導,減少孩子在認知上的差異性。主體性的課堂教學,在尊重孩子個性差異的同時,老師心中應該有一定的既定目標,并圍繞目標的實現加以適當的調控和引導。科學建立學習小組。小組組建的學生在性別、文化成績、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家庭境況等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盡可能地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保證活動開展的公平與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