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星武 莉
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
羅金星1武 莉2
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安徽省12地市463個小城鎮體育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皖南地區體育人口比例大于皖北地區體育人口比例,小城鎮居民進行體育活動參與的人員主要是以在校學生為主,參與主體趨向于多元化,小城鎮居民已經認識到了增強體質的重要性,居民在鍛煉場所的選擇上以公共場所為主;對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發展提出一些相應的建議。
安徽省 小城鎮 體育
小城鎮體育是存在于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之間的一種體現人類活動的表現形式,是將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銜接起來的樞紐。小城鎮體育既沿襲了許多農村傳統的體育習俗和表現特征,又接受吸納了現代新興健身娛樂運動項目,因此發展小城鎮體育的意義就在于它能改變農村體育運動形式,提高農村體育運動意識,促進體育運動在農村的全面開展。同時它也對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起著促進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從加強小城鎮居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鍛煉開始,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研究對象
以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區共35個小城鎮中隨機抽取的3200名居民和40名體育管理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皖南1800名居民、22名體育管理工作者,皖北1700名居民、18名體育管理工作者),通過發放問卷和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安徽省小城鎮群眾體育的發展現狀。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根據安徽省小城鎮體育活動中人員參與和管理現狀,將研究對象定位為小城鎮的普通居民和相關體育管理人員。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涉及體育項目、體育設施和場所、健身習慣、體育管理、體育消費等方面,涵蓋了在小城鎮體育發展過程中已經存在和即將面臨的多個方面問題。
2、訪談法
本研究采用了面談調查法,調查對象是鎮上負責體育方面的副鎮長或其助理,以便得到的資料更加全面,避免僅對小城鎮體育管理者問卷調查的局限性。
3、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l2. 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
(一)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發展的區域特點
1、安徽省小城鎮區域分布情況
安徽共有22個市,其中16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由于這些地市所處地理位置橫跨淮河和長江兩條河流,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區域特色,因此我省小城鎮體育發展的格局、形式及經濟發展水平也因區域不同而不同,所以本文將對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發展的研究分為皖南地區和皖北地區兩個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從區域特色背景下對小城鎮體育發展現狀及其今后發展對策進行研究,對全國小城鎮體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

表1 皖南、皖北鄉鎮區域分布統計表 單位:個
本文中(表1)安徽省皖北地區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縣市以及跨淮的縣市。皖北地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鳳陽縣、霍邱縣、壽縣等。皖南地區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包括蕪湖、馬鞍山、安慶、宣城、池州、銅陵、黃山市六市。
2、安徽省不同區域民俗體育項目對比情況

表2 皖南、皖北小城鎮民俗體育項目一覽表
從表2可以看出,各區域民俗體育項目特點是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及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的。皖南地區毗鄰長江黃金水道,其民俗體育項目多與水里進行的項目有關,而皖北地區多是平原陸地,其民俗體育項目多在陸地進行。
(二)皖南、皖北地區小城鎮體育人口情況
體育人口的多少是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的,它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體育事業發展狀況的重要參數。體育人口就是有目的的經常地用一定時間達到一定量度的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口,它的界定標準為:1.每周3次以上(含3次);2.身體活動時間在30min以上;3.每次身體活動強度在中等以上[1]。

表3 皖南、皖北小城鎮體育人口比例
2000年全國調查結果顯示鄉村社會體育人口總量總體百分比在7.09%-9.39%之間[2]。從表3可以看出,皖南、皖北地區符合體育人口標準的小城鎮體育人口均低于全國百分比。這就說明安徽省小城鎮體育人口低于全國的鄉村社會體育人口總量。皖南地區體育人口比例高于皖北地區,這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高于皖北地區是相關的。安徽省是農業大省,根據筆者在訪談中進行的了解,目前許多小城鎮是建立在農村基礎上的,其居民大多是農村勞動者,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對體育的認識就是每天的生產勞動就是體育鍛煉,沒有必要再進行專門的體育鍛煉。

表4 皖南、皖北小城鎮體育人口性別比例
表4數據顯示,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區在小城鎮居民體育人口中男性體育人口數量均高于女性,說明男性能夠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并且在體育運動意識方面普遍高于女性,這就要求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女性居民的體育運動宣傳力度,提高女性居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增加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三)皖南、皖北小城鎮體育人口職業分析

表5 皖南、皖北小城鎮體育參與者職業一覽表%
從對皖南、皖北地區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安徽省小城鎮居民進行體育活動參與的人員主要是以在校學生為主,其次是教科文衛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根據上表可知:教科文衛人員與離退休人員的體育人口比重遠大于農民、鄉鎮企業工人中體育人口分布比例,這可能與農民、鄉鎮企業工人接受文化教育水平不夠,體育意識不強,另外他們相對經濟水平較低、生活壓力相對較低、閑暇時間較少等原因有關。在校學生、教科文衛人員是小城鎮體育人口的生力軍,他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獲取各種信息知識的途徑、體育思想意識都比較高,應該發揮這部分群體的領頭作用,不僅增加這部分人群體育人口的數量,還要利用他們的積極作用帶動其他群體體育人口數量。
(四)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經費投入情況在我國,群眾體育的參與主體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育經費投入也是以政府財政撥款,社會和個人投入的很少。在西方國家,群眾體育運動的參與者一般包括政府、社會、個人等。在訪談中了解到,皖南、皖北地區在小城鎮體育活動經費上都很少,根本無法滿足群眾對體育的需要,這與當地經濟水平不夠和政府職能部門不重視有關。從表7可以看出,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的參與主體趨向于多元化。皖南地區通過加強居民集資、個人投資來增加體育活動經費,皖北地區則通過廠礦企業單位贊助來增加體育活動經費。

表6 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經費投入一覽表(%)
(一)結論
(1)整體看來,安徽省(皖南地區、皖北地區)小城鎮居民的體育人口數量均低于國家體育人口平均水平,并且皖南地區、皖北地區小城鎮居民體育人口中男性體育人口數量均高于女性。皖南地區體育人口比例大于皖北地區。
(2)安徽省(皖南地區、皖北地區)小城鎮居民進行體育活動參與的人員主要是以在校學生為主,其次是教科文衛人員和離退休人員。
(3)皖南地區小城鎮居民選擇健身項目的順序依次為:健身走跑、羽毛球、三大球、游泳等項目。皖北地區小城鎮居民選擇健身項目的順序依次為:健身走跑、羽毛球、三大球、乒乓球等項目。
(4)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的參與主體趨向于多元化。皖南地區通過加強居民集資、個人投資來增加體育活動經費,皖北地區則通過廠礦企業單位贊助來增加體育活動經費。
(5)皖南小城鎮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因依次為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形成了鍛煉習慣和增加社會交往等。皖北小城鎮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因依次為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減肥健身、休閑娛樂等。可以看出,安徽小城鎮居民已經認識到了增強體質的重要性。
(6)安徽省小城鎮居民在鍛煉場所的選擇上以公共場所為主,皖南居民在體育場館健身比例要遠高于皖北地區,這與皖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皖北地區是相吻合的。
(二)建議
(1)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區各有其特色民俗體育文化藝術項目,它的存在不僅能夠豐富農村地區人們的精神文明內容,它的傳承還能發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體系,所以政府和相關體育文化部門應加大對民俗體育文化項目的宣傳力度,大力挖掘本地區獨具特色的民俗項目,通過民俗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促進本地區體育文化的發展。
(2)安徽省小城鎮體育經費籌集模式應發展為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以小城鎮體育社會組織為主體,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和引導各企事業單位及營利性體育場館的投資與贊助,對小城鎮體育體育場館設施進行投資和贊助的單位和部門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加強社會對小城鎮體育發展的促進作用。
(3)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大致可分為旅游體育型、園區體育型、企業體育型、家庭體育型等[3]。一個地區體育發展模式不可能是獨立的一種模式,它應該是幾種模式并存,以一種模式為主帶動發展其他模式。根據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區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皖南地區應大力發展小城鎮體育旅游,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黃山、九華山為契機,結合當地民俗體育文化項目,建造一個集體育旅游、文化休閑、養生康復于一體的生態體育圈。皖北地區煤礦企業眾多,應在皖北地區大力發展企業體育,推動企業體育的發展,帶動皖北整體地區體育的發展。
[1]代永勝等.現階段影響我國體育人口增長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2(3).
[2]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會增,高愛民,朱京濤等.我國冀東地區小城鎮體育活動現狀及發展模式[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10).
(作者單位:1.宿州職業技術學院;2.宿州學院)
本文系屬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課題《構建小城鎮體育發展模式研究》(2012SQRW288)。
羅金星(1980-),男,安徽蕭縣人,現為宿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武莉(1983-),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