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和
摘 要 在永勝縣內選擇不同海拔高度的4個鄉鎮作為試驗點,調查穗頸瘟發生的危害,計算出發病率及病情指數,結合氣象資料,分析發病規律,提出相應的防治建議,為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穗頸瘟;水稻;不同海拔;病害調查;永勝縣
中圖分類號:S435.11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04
永勝縣水稻種植面積9 085 hm2,在海拔1 063~2 250 m均有種植。在永勝縣內選擇不同海拔高度的4個鄉鎮作為試驗點,對穗頸瘟發生危害進行調查,計算出發病率及病情指數,結合當年氣象資料,分析發病規律,提出相應的防治建議,為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病害調查地區
分別選取高海拔粳稻區永北鎮(2 095.5 m)、中海拔秈粳交作區六德鄉(1 645.8 m)、中海拔秈稻區三川鎮(1 558.4 m)、低海拔秈稻區期納鎮(1 456.3 m)。
1.2 穗瘟調查
在黃熟期調查穗頸瘟發病情況,按品種的病情程度,選擇有代表性的輕、中、重三類型田,每塊田五點取樣,每點查20叢,每塊田查50~100叢,按穗頸瘟病情分級指標進行分級,見表1,如實記載調查結果。
1.3 田間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田間調查的數據按以下公式計算。
發病率計算公式:
式中,I:發病率,%;P:發病株(葉、穗)數;Z:調查總株(葉、穗)數。
病情指數計算公式:
式中,R:病情指數;Pi:各級發病數;Di:各級代表值;P:調查總株(葉)數;DM:最高級代表值。
1.4 數據收集
收集4個海拔鄉鎮2012年氣象資料。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海拔區域主栽品種穗頸瘟發病情況
在水稻黃熟期,對永勝縣4個鄉鎮按品種的病情程度,選擇有代表性的輕、中、重三類型田54塊不同海拔高度的農田中的18個主栽品種進行穗頸瘟發病情況調查,調查結果見表2。
2012年永勝縣永北鎮、六德鄉、三川鎮、期納鎮4個鄉鎮的5-10月的氣象數據見表3。
2.2 不同海拔的溫度與穗頸瘟發生的關系
9月永勝縣大部分水稻進入黃熟期,期納鎮到三川鎮海拔增高了102.1 m,各品種水稻平均發病率增加2.48%,病情指數增加0.59;三川鎮到六德鄉海拔增高
87.4 m,發病率增加3.69%,病情指數增加1.91;六德鄉到永北鎮海拔增高449.7m,發病率增加15.61%,病情指數增加6.37。海拔平均每升高100 m,發病率便升高2.42%、4.22%、3.47%,病情指數增加0.58、2.19、1.42。
隨著海拔從1 456.3 m、1 558.4 m、1 645.8 m到2 095.5 m
的增高,平均溫度降低,分別為22.4 ℃、20.8 ℃、18.2 ℃、16.9 ℃,各海拔梯度間溫差為1.6℃、2.6℃、1.3℃,平均海拔每升高100 m溫度降低1.59 ℃、2.97 ℃、0.29 ℃,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都相應的加重,見表4。
2.3 不同海拔的雨量與穗頸瘟發生的關系
海拔從低到高地區的平均雨量為77.1 mm、113.7 mm、111.5 mm、121.7 mm,各海拔鄉鎮間雨量差為10.2 mm、
-2.2 mm、36.6 mm。期納鎮到三川鎮間每升高100 m,雨量增加35.85 mm,而三川到六德間每100 m雨量減少
2.51 mm,從六德到永北鎮每100 m雨量增加2.26 mm。六德鄉的雨量稍比三川鎮的略少。海拔從1456.3 m上升至
2 095.5 m,雨量增加了44.6 mm,每上升100 m,雨量增加6.97 mm。由此可知,發病率隨著海拔的升高,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見表5。
2.4 不同海拔與水稻穗頸瘟發病情況相關性
海拔高度與穗頸瘟的發生存在有很大的關系。2012年,永勝縣穗頸瘟大面積上來看不嚴重,期納鎮危害情況最輕,處于相對低海拔地區,降雨量少,穗頸瘟有部分零星發生,發病率4.86%,病情指數1.23;三川鎮發病率7.34%,病情指數1.82;六德鄉發病率到達11.03%,病情指數3.73;永北鎮相對嚴重,由于水稻后期遇上多雨天氣,適宜稻瘟病發病條件時間長,發病率26.64%,病情指數為10.1。
利用SPSS軟件對各個海拔間穗頸瘟發病指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為0.708,屬于正相關關系,P=0.002<0.01,具備顯著性。說明海拔與病情指數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5 同一品種在不同海拔區域的穗頸瘟發生的變化
梅遲8號、川江優527在中海拔的三川鎮和低海拔的期納鎮均有種植,宜香725在中海拔的六德鄉和低海拔的期納鎮均有種植,三個水稻品種在不同海拔下的發病情況如圖1所示。梅遲8號和宜香725在中海拔區域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都高,而川江優527在高海拔區域的發病較輕。
分析結果表明,海拔對穗頸瘟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相關分析顯示兩者間有正相關關系。其原因是海拔升高伴隨雨量的增多和氣溫的降低,影響稻瘟病的發生發展,黃熟期穗頸瘟發病率和病情指數一直上升。
3 結論
通過對永勝縣內4個不同海拔鄉鎮(永北鎮、六德鄉、三川鎮、期納鎮)穗頸瘟發病情況的調查,其結果顯示:海拔對穗頸瘟發生有正向相關關系。海拔升高使得黃熟期四個鄉鎮的平均溫度不斷降低,從22.4 ℃到16.9 ℃,雨量升高77.1~121.7 mm,海拔每增高100 m,平均氣溫降低0.29~2.97 ℃,降雨量上升-2.51~35.85 mm,同時穗頸瘟發病率升高2.42%~3.47%,病情指數增加0.58~1.42。使得稻瘟病流行嚴重。
4 永勝縣稻瘟病防治策略的建議
結果顯示,永勝縣多海拔環境下穗頸瘟發生情況隨海拔的升高而愈加嚴重,說明應將稻瘟病統防統治工作重點應放在高海拔地區。防治目標為穗頸瘟,防治適期為抽穗期至成熟期。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