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晨
摘 要 從紅星新聞招聘調查記者引熱議一現象出發,思考其背后透露出的問題:傳統媒體的發展壓力及媒體人的離職轉型導致自媒體的“眾聲喧嘩”、調查記者稀缺,而調查報道是確保新聞真實最基本的方式,調查報道的缺失會導致媒介生態亂象的發生。
關鍵詞 紅星新聞;調查報道;價值缺失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7-0018-02
2017年2月10日,紅星新聞一則年薪20萬招聘調查記者的廣告引發傳媒圈自媒體的熱議,要求“新聞主流媒體從業2年以上、有調查報道和監督報道經驗,突破能力強,能適應頻繁出差”。
1 現象折射
《紅星新聞》是成都傳媒集團出資6 000萬、由《成都商報》統領的新媒體平臺,自2017年1月9日啟動以來,因金正男馬來西亞遇害事件、武漢面館砍人案、廣西穿山甲宴請風波,準確還原新聞事件真相出現在大眾視野,展現出新聞媒體的專業光輝。一則招聘廣告為何會在社交媒體、朋友圈廣泛傳播、引起諸多媒體人討論,主要因素是20萬的職業薪酬待遇,更深層次的是折射出新聞媒體調查報道的價值缺失現象。
事實如此,在傳統媒體遭受新媒體挑戰、在壓力中轉型求生存的環境中,媒體人離職潮甚至成為輿論焦點。在互聯網沖擊下,傳統媒體人人自危,各自尋求新出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而新媒體亟待發展人才,因此就產生不可逆的人才流動[1]。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人轉向互聯網、自媒體或投資領域的創業浪潮。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也曾說:“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p>
2 “招聘熱議”的新聞專業主義思考
新聞從業者經常被賦予“真相尋求者”(true-seekers)、“真相講述者”(true-speakers)和權威的真相揭露者(authorized truth-tellers)等角色[2]。也因此,真實準確與客觀中立是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是再尋常不過的職業基本屬性,可以說任何新聞媒體都要以此為基本原則。但紅星新聞的招聘信息引起如此關注,不得不說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專業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被新興平臺解構,生產新聞事實的能力被變弱了,而這種能力在工作程序中體現為新聞采訪能力,在紅星新聞招聘信息中“調查、監督、突破能力”等字眼也透露出這種能力的價值稀缺。在紅星新聞總編輯陳海泉受訪時提到,“大家基本把調查報道等同于負面報道,好像調查就是曝光,就是扒糞,調查就是一個還原新聞真相的過程,這才是調查報道的核心……任何一家新聞機構,都必須堅持客觀、中立、平衡的原則,不靠負面吸引眼球。”①
紅星新聞致力打造全國最有深度與思想的新聞平臺,提出了“看到銳度、體會深度、感受溫度”媒體訴求,在虛假新聞、花邊新聞泛濫的自媒體時代,紅星新聞扎實的采訪能力、真實還原現場的實踐是對新聞專業主義最本真的呼喚。
3 自媒體時代調查報道的價值缺失表現
調查報道源于西方的“扒糞運動”,主要用于揭露黑幕、曝光社會丑聞等不良現象。我國受這種觀念影響較深,造成對調查報道“揭丑、曝光”的刻板印象。在之后的研究中,學者將調查報道糾正為“運用長期積累起來的足夠的事實和文件,對事件的意義向群眾提供一種強有力的說明”[3]。調查報道的價值其實是新聞最本質的“真實準確、客觀中立”,憑借事實真相引導社會輿論、反映社會發展,是新聞機構提升公信力、加強品質化的重要方式。
3.1 從謠言傳播到虛假新聞
社交媒體時代,謠言一般通過微信、微博或網絡論壇等自媒體渠道傳播,其渠道使用的低門檻性使人們成為謠言的傳播者、接收者以及受害者。自媒體渠道傳播的不實信息稱之為謠言,謠言信息不經核查、通過專業媒體的報道后則稱之為虛假新聞。這也是謠言與虛假新聞的分界點。虛假新聞在受眾認知、輿論引導、社會影響等層面都比謠言的危害程度大得多,新聞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夠經由專業媒體成為虛假新聞,原因在于媒體在獲知這種“新聞”線索后不經核實與調查,直接轉載或引用改寫。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經由網絡論壇發酵成為傳播熱點,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不經調查發布《女孩跟男友回農村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后想分手了》的新聞,后經調查,事件純屬虛構,華西都市報因“未核實網絡信息而編發報道,擴大了虛假信息的傳播,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報處分。
3.2 從倫理失范到群體極化
媒體對事件核實調查的缺失或延遲同時會導致倫理失范現象的產生,而某些倫理失范行為的聚集會觸發群體極化。自媒體賦予民眾更多表達觀點、傳播信息與交換意見的權利,其中,也有一批“意見領袖”影響著其他網民群眾的意見態度。但是,自媒體的意見領袖并不是完全由專業媒體人或者有新聞專業素養的人構成,因此存在意見偏頗、主觀刻意或歪曲引導的風險,由此,便會造成道德綁架、媒介審判、隱私侵犯等倫理失范行為。芝加哥大學桑斯坦教授將群體極化總結為“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群體極化現象更容易在互聯網中發生,極化程度也高于現實世界”。[4]
2016年7月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在女主承受嚴重受傷、失去親人的慘痛代價后,部分網友僅靠監控畫面對事件進行自我篤定,對女主進行了“作死、該死”的人身攻擊,甚至對認同動物園承擔責任的媒體人、律師專家等人進行了一輪批評謾罵;“成都女司機當街被打”事件,因女司機被行車記錄儀曝出行車劣跡,在“被打”后身陷輿論漩渦,甚至女司機的開房記錄、家庭信息等個人隱私都被網民“人肉”,在自媒體平臺進行指責與傳播。以上暴露出媒體對事件調查的缺失或延遲,未能對事件進行多方位還原、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才導致一系列的倫理失范現象,甚至群體極化的發生。
3.3 從眾聲喧嘩到報道失衡
在傳統媒體轉型的浪潮中,深度采訪、調查報道的成本都略顯昂貴。自媒體平臺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人人都有發聲渠道,也就是說,對于關注的事情,都可以發表觀點評論。但是,絕大多數自媒體都沒有獨立調查、采訪的能力條件,因此,自媒體呈現的不是事實的抓取,而是意見的表達,加之上文所述傳統媒體人的離職、轉型,目前的媒介生態呈現出“調查記者太少、事實不足,自媒體太多、評論過?!钡慕Y構特征,造成“眾生喧嘩”的輿論環境。此外,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調查與核實工作的缺乏,或者在主觀感受的先入為主下,加重新聞報道的失衡現象,成為失實新聞。
具有代表性的“小悅悅事件”,眾多媒體從路人冷漠、道德缺失的角度報道,缺乏還原事件脈絡的組織及系列報道,因此在媒體的議程下造成群體極化現象,這也是媒體全面調查思維的缺失表現;嘉興保安鄭菊明連續8年資助四川孤兒,實則其為孤兒親生父親,記者以正能量的道德高度先入為主,以此造成調查、核實工作的缺失。
4 自媒體時代調查報道的價值思考
自媒體環境下的傳播亂象更加印證了調查報道的社會價值,通過調查、核實等工作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是媒體公信力的構筑所需,也是媒體承擔正確輿論引導、構建和諧社會的使命所在。
在被騰訊全媒派問及調查報道的變現問題時,紅星新聞總編輯陳海泉說,“紅星新聞兩三年內不考慮營收問題,只考慮影響力的問題?!?/p>
盡管在自媒體興盛的環境下,調查報道的內容難以直接轉換成經濟效益,但是由調查報道的品質內涵積累而成的品牌影響力可以延伸至其他業務層面,打造強有力的品牌價值。調查報道因“還原事實真相”的本質特性是最為純粹的新聞,是社會責任的表達,而對社會、對民眾負責的事業,始終都會以優質權威的內容轉換成核心競爭力。
注釋
①騰訊全媒派對紅星新聞總編輯陳海泉的專訪。
參考文獻
[1]胡曉萍.為什么出走?——20位傳統媒體人離職公開信的文本分析[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0/c409682-29012187.html.
[2]Carpentier,N.,“Identity, Contingency and Rigidity: The(Counter-) Hegemonic Construction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edia Professional”,Journalism,2005,Vol.6,No. 6.
[3]周丹.調查性報道:紙媒在新媒介環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聞愛好者,2012.
[4]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