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迎來了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容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是一個個被動的個體,由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錯,每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成為人們主要的表達渠道。近年來,由自媒體影響政府已成和社會公眾輿論的個案不乏其例。文章主要通過研究自媒體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加強輿情分析。
關鍵詞 自媒體;網絡輿情;新態勢;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7-0028-02
1 自媒體網絡輿情新特點
“網絡輿論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問題所發表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或言論,是網絡民意的表達。網絡輿論,實際上是網民言論的反映。”[1]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輿論的表達構建了一個暢所欲言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迅速匯聚社會各界的意見表達,反映社情民意。由于網絡傳播具有超時空、交互性、個性化以及虛擬化等傳播特點,所以自媒體輿論傳播也有著不同于現實社會中輿論傳播的個性化特點: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豐富性、突發性、復雜性等。
1.1 自媒體輿論表達的身份轉換
網絡空間的匿名性特征使互聯網由少數社會精英的控制變為全民的狂歡,人們在自媒體所構造的虛擬空間里暢所欲言,自由地行使著自由表達的民主權利。以往的“受眾”變為網絡空間的“參眾”“用戶”,他們主動的搜尋信息、分享信息、交換信息。其構造的公眾輿論場所,打破了傳統的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影響著社會的輿論環境,來自自媒體的聲音對現實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1.2 自媒體輿論表達的蝴蝶效應
對蝴蝶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互聯網解構了時間、空間的概念,傳播技術的發展突破了現實空間對理性的限制,在現實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經過網絡的傳播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擴大了蝴蝶效應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范圍和實際效果。
2 自媒體輿論表達的功能
2.1 信息交流的平臺
“在當今社會,如果那些最敏感的話題不是直接從新聞媒體獲得,而是從網絡中獲得,那么網絡的力量來自何方,已經很清楚……在傳統媒體的傳播之門封閉時,網絡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宣泄渠道。”[2]以前,傳統大眾媒介掌握著話語主導權,人們生活在“我說你聽”的傳播環境之中,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線性傳播格局,人們可以在公開的表達空間之中傳播消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以其迅速性、便捷性,不斷地在第一時間報道發布事件的相關消息。自媒體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信息交流平臺。
2.2 公共輿論的窗口
自媒體構造的開放的話語空間,可以使參與其中的人自由地表達意見、發表觀點。“一項政策或法律施行之后會產生什么影響,并不一定要等到它正式施行之后才能顯現出來,如果能通過網絡的渠道,全面真實地了解到公眾對該政策和法律的態度,從中感受到民眾的好惡,人心的向背,那么該政策和法律可能產生的影響其實可以事先預知。”[3]通過網絡輿論,可以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預測事情
發展。
2.3 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輿論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通過網絡輿論,人們可以感知意見氣候的變化。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現實社會中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升級,人們需要一個表達自己不滿情緒的平臺。而自媒體的發展恰好給人們通過了這樣一個渠道,人們在網絡構造的虛擬空間中對社會現實中的問題進行批判,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社會學家劉易斯·科賽認為,沖突情緒的發泄具有安全閥的功能,社會安全閥可以運用潛在的沖突維持社會結構,而不至于破壞整個結構。”[4]人們在自媒體上聚焦于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釋放自己的不滿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維持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3 自媒體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
本文大致將自媒體上的網絡輿論的發展分為觸發期、熱議期、聚集期、風潮期四個階段,這樣的劃分“有利于對網絡輿情進行科學判斷,把握好網絡輿情發展階段轉化的關口,有利于適時開展有效的輿論引導。”[5]
3.1 觸發期
觸發期也就是輿論的源頭,人們針對某一事件,公開發表看法,這也是輿論形成的最初階段。個人對事件的表達是輿論形成的起點,一般來說,突發事件更容易成為網絡輿論的觸發點。人們對于突發事件懷有較強的好奇心,突發事件更容易成為熱點話題。
3.2 熱議期
“個人意見的多樣化,必然導致個人意見的交融,造成某種意見贊同人數驟增的趨勢,這是輿論由個人意見向社會意見共同轉化的起點,是無數個人意見融合的過程。”[6]在這一階段,事件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開始更積極的在網上發表意見,各種觀點層出不窮,各種意見的交鋒,促進事件的進一步升級。
3.3 聚集期
參與話題討論的人不斷增多,事件影響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輿論在更大的范圍內被廣泛傳播。這時輿論大體形成兩大正陣營,人們對正確輿論的支持越來越多,形成一定的輿論定論,而錯誤輿論的聲音漸漸消沉,“人氣聚集形成合力,去偽存真推進輿論融合。”[7]
3.4 風潮期
網絡輿論進入風潮期的最重要標志就是傳統媒體的介入。在這一時期,輿論已經在網上形成一定的聲勢,傳統媒體不能再坐視不理,開始主動介入進行報道,網上網下相互影響,各種意見通過不同渠道進行互動。傳統媒體的跟進將促進網絡輿論的進一步擴散和升級。
4 自媒體發展所面臨的輿論管理困境
4.1 “把關人”的缺失
“把關人”的概念最早是由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通過對信息的篩選,可以將那些符合群體利益、符合社會價值規范的信息通過大眾媒介進行傳播。在以往的傳播過程人,由于編輯等“把關人”的存在,人們可以通過對信息的篩選,過濾從而有效控制傳播內容。但在自媒體傳播中,“把關人”嚴重缺失,即使有的網站通過檢索關鍵詞等方法來控制傳播內容,但通過采取替代詞等方法有些信息一樣是能夠傳播出去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傳播大大加大了把關難度。
4.2 “群體極化”現象時有發生
“群體極化”是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具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8]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負面信息總是傳播的極快。而適合微信微博的等自媒體的信息往往是突發的、隱私的、敏感的等,而當自媒體上的輿論涉及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激發群體情緒,造成“群體極化”現象。
4.3 輿論治理理念相對滯后
我們可以看到自媒體上的用戶以及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確是真實存在的。網絡空間不僅僅是對現實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對現實環境的映射和延伸。針對網絡輿情出現的新問題,我們應該針對性創新治理理念,制定治理網絡輿論的新方案,而不是止步不前,照搬照抄。
5 自媒體的輿論引導
把握好自媒體輿論的生成過程,才能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治理。通過對自媒體輿論的生成機制分析,提出了以下分階段性的治理方法:一是在輿論的觸發期,對輿情進行有效監測,根據用戶對事件的點擊量、訪問量對可能引發網絡輿情的事件做出預警,建立應急預案防患于未然;二是在輿論的熱議期、聚集期,針對人們關心的熱點事件在第一時間做出積極回應,發布相關消息,穩定民心,防止謠言的傳播,熱議期與聚集期是有效治理輿論的關鍵時期,需要各部門相互配合,做到及時、公開、透明;三是在輿論的風潮期,此時傳統媒體已經介入,需要傳統媒體充分發揮其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與自媒體相互配合,共同引導輿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提供全面詳細的報道,對引起網絡輿論的事件進行深層剖析,為人們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言論;最后,當網絡輿論歸于平靜之后,要對網絡輿論的起因、形成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充分分析、總結經驗,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78.
[2]周翼虎.社會轉型期與網絡輿論的興起[J].青年記者,2009(8):10.
[3]潘洪其.民生關注:網民與政府“吻合”的積極信號[EB/OL].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3/02/content_1079007.htm.
[4]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176.
[5]易臣何,何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演化規律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4(3):75.
[6]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00.
[7]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170.
[8]凱斯·桑坦斯.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