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苗
摘 要 社區參與是殘疾人享受社會保障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責任的實現途徑。基于此,以合村并居為背景,討論具有農民身份背景的殘疾人在并居后的社區如何實現以社區政治、社區康復、社區教育、社區交往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參與,融入社區、參與社會生活,享受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進而滿足自身需求。合村并居社區殘疾人的社區參與應以組織體系和社會支持為基本保障。
關鍵詞 殘疾人;社區參與路徑;合村并居
中圖分類號:D669.6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2
1 研究背景
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還很低,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距較大,大多數殘疾人還處于保障基本生活層面。第二次全國殘疾人口抽樣調查后,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門。10 a后的今天,在精準扶貧政策推動下,由農村貧困問題連帶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尤其是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仍受到廣泛關注。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我國有8296萬殘疾人,其中農村殘疾人6225萬,占農村總人口的6.95%,占殘疾人口的75.04%。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口的大多數都生活在農村,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才是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社區是殘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間,社區發展在為殘疾人群體提供發展空間和資源平臺的同時,其有待改進之處也較為突出。殘疾人事業發展主要是殘疾人自身的發展,但殘疾人在社區發展中卻處于被動地位,當前多數社區在提供資源的過程中有喧賓奪主之嫌,有意或無意地剝奪了殘疾人的話語權與參與權并忽視了殘疾人自身能力的建設。在此情境下,殘疾人的需求難以得到真正滿足。因此,殘疾人的參與是社區提升殘疾人服務的關鍵所在[1]。
本文研究的主體是合村并居后的殘疾居民,其實是原來生活在農村,由于城市化和自然災害的推動,被動地集中居住在現在的城鎮小區,告別了散居臨盤,入住單元樓的社區居民。其中大多數人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習慣,如種菜、養畜,他們在思想和習慣上有農村殘疾人的特征,在社區參與和社會生活上也有城鎮社區的特征。這類殘疾人如何融入社區、如何通過社區參與改善境況,實現個人價值,社會保障在社區層面針對具有農民背景的殘疾人如何發揮作用,這是本文研究的創新之處。
學界關于殘疾人社區康復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殘疾人社區文化和社區服務等。張甜甜 等認為,殘疾人社區參與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基本領域。郭春寧認為,殘疾人社區工作主要包括社區康復、社會救助、社區就業、社區教育、社區無障礙建設和社區維權等。事實上,殘疾人的社區參與內容豐富多樣,如社區政治活動、社區環境建設、社區文化教育、社區人際交往、社區治安、社區救助和殘疾人及其家庭能力提升等。黃榮貴 等提出社區參與分為三種類型:抗議型、體制化與公共型[2]。本文所指的社區參與屬于公共型參與。
社區參與是一種公眾參與,意味著社區居民對社區責任的分擔和成果的共享,使每一個居民都有機會為社區共同利益施展和貢獻自己的才能。社區參與是對各種決策及其貫徹執行的參與,是對社區的民主管理,使每一個居民都有機會向地方政府表達意見,以維護自己的利益。本文認為,殘疾人的社區參與是殘疾人及家庭與其親屬以外的社區人群發生互動,互動過程和結果都對殘疾人及其家庭帶來有形或無形的益處,宏觀上也促進了社區建設和社區融合。
2 合村并居殘疾人社區參與現狀
本文選取的合村并居案例是成都市FT社區,通過30 d的實地調研和觀察,了解到該社區是因地震災害的推動而形成的全國首批農民集中居住區,2008年地震以來,陸續搬遷入住3118戶居民,截至2015年底,總人口數為9547人。災后重建搬遷入住的是第一批,隨后幾年陸續入住的原因有工業園區占地、道路機場修建、4·20蘆山地震安置等。目前,社區仍然在擴建,也有一批失地農民等待入住。
FT社區現有殘疾人105人,其中,肢體殘疾人數最多,有65人(65.71%)。殘疾人年齡普遍偏大,50歲以上的有73人(69.52%),殘疾等級分布見表1。殘疾等級是指對殘廢輕重和失去勞動能力的程度而確定的等級。一級殘疾是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是極重度殘疾;二級是重度殘疾,飲食起居需人扶助。一級和二級殘疾人對照顧者的依賴程度非常高,30人(28.57%);三級和四級屬于中度殘疾和輕度殘疾,飲食起居偶爾需要人協助,大多時候可以自理,甚至可以從事適當工作或輕便工作,這類人有75人(71.43%)。其中,三級和四級殘疾人是殘疾人社區參與的主要力量,參與程度高,需求最大,而一級和二級殘疾人只能參與有限的社區服務,社區殘疾人服務需要視不同情況,服務內容要多樣化,照顧到不同類型和等級的殘疾人。
FT社區針對殘疾人的福利保障僅有殘疾人個人補助和困難家庭春節前慰問,也有來自個別企業的慰問,慰問通常以米、油等食物為主,殘疾人補助依據殘疾等級的不同,金額不等,按月發放。微薄的補助和慰問對于大多數殘疾人及其家庭來說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其現實需求。
3 殘疾人社區參與的問題及路徑探析
社會化是一個人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個人的社會化依賴自然基礎、社會基礎(包括社會生產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會規范、價值體系、信仰體系、風俗、種族和民族、家庭、學校、友伴、群眾、宗教、職業、其他社會團體或組織等)和社會實踐活動。FT社區的殘疾人主要以家庭為基本的生活依靠,社會化學習的角色技能也是以維持基本生存的技能為主,對于社會基礎的接觸非常有限,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極少,社會化基本停留在家庭層面,缺乏學校和社會層面。這不僅嚴重影響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也難以滿足個人不同成長階段的社會化要求。
人的社會化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二是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殘疾人需要來自社會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與家庭以外的人實現互動,扮演社會人的角色。社區是殘疾人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和紐帶,殘疾人的社區參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殘疾人的社區參與內容和范圍非常廣泛,本文著重討論殘疾人在社區政治、社區康復、社區教育、社區交往四個方面的社區參與。
3.1 社區政治參與
殘疾人政治參與包括政治參與機會和政治參與質量兩個方面。殘疾人政治參與機會主要指政治宣傳學習活動、選舉活動、社區有關管理工作、社團組織的活動等;殘疾人政治參與質量主要指投票是自己劃還是別人代劃、是否有成為選舉候選人、社區治理工作中的角色、社會團體或組織中的角色。殘疾人在政治生活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上述政治權利難以得到保障。殘疾人的政治權利被尊重和保障能夠體現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性,有利于實現殘疾人被他人和社會尊重的需求。
3.2 社區康復參與
中國殘聯在第三次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15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殘疾人社區康復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動員社會力量,使殘疾人在家庭和基層康復機構得到康復訓練和服務的一種康復形式。其目的是使所有殘疾人享有康復服務、實現機會均等、充分參與的目標,具有就近就地、經濟適用、簡便易行等特點,是殘疾人康復最為有效的形式,也是對醫療康復服務的有效補充。合村并居中的殘疾人并未享受到這一服務,殘疾人及家庭因長期貧困,只能勉強保證基本的生活,維持現狀。殘疾人社區康復需要社會的支持,基層治理主體相互聯動、共同發力,社區需要提供康復設施,并制定相應的機制來吸引、使用、維護、管理康復設施。這殘疾人參與社區康復不僅能夠滿足其生理需求,也能增強殘疾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同時得到滿足,也為其他需求的滿足打好基礎。
3.3 社區教育參與
殘疾人的社區教育可以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其中,為殘疾人就業和拓展職業興趣做準備。殘疾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處于弱勢地位,貧困是殘疾人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殘疾人不僅難以為家庭增加收入,反而需要家人的照顧。單純的物質救濟只能緩解一時之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提升殘疾人參與經濟活動能力尤為重要。同時,也可通過社區教育傳遞科普知識、衛生保健知識和地方民間文化等,為殘疾人打開生活以外的世界,使其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潮流。這些都有助于殘疾人豐富見識,保持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社區教育參與是殘疾人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對個人教化的最佳體現,為殘疾人的自我實現需求打基礎。
3.4 社區交往參與
社區交往是基于一定的社區亞文化而產生的人際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通常在社區建設和社區融合方面產生較好的效果。社區建設是現代社區的重要內容,主要指依靠社區力量,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的新型社區。殘疾人能參與的社區建設內容寬泛,包括社區的社會環境建設(如無障礙設施的廣泛使用)、和諧的人際關系建設(如融洽的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的建設(如適合殘疾人參與的文化活動)等。殘疾人參與社區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力量,促進社區各方面的改善,同時促進殘疾人之間、殘疾人與普通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促進社區融合,形成更加緊密的社區亞文化圈。殘疾人通過社區交往參與,一方面可以滿足其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參與社區建設,通過自己的力量為他人和社區作出貢獻,能增加殘疾人的自我效能感,是殘疾人自我價值的體現,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有助于殘疾人更加自信、自主、自覺地融入社區生活。
4 殘疾人社區參與的保障
殘疾人的社區參與是在殘疾人的立場上思考如何走出家庭,更多地參與社區,滿足殘疾人的需求,增加殘疾人的效能感。殘疾人的社區參與需要管理者和組織者、經費、運行機制及社會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制度保障。本文將殘疾人的社區參與保障分為組織體系保障和社會支持兩個方面。
4.1 組織體系保障
組織體系保障分為組織機構保障和政策法規保障。政府主導、社區組織和社區殘疾人協會參與并直接推動是我國社區殘疾人工作管理運行機制的突出特點和優勢,殘疾人社區工作需要政府的重視和牽頭,并提供政策保障和財政資金的支持,同時對社區組織和殘疾人協會的殘疾人社區工作進行監督。社區組織是殘疾人社區參與的主要推動者、組織者、責任人,它可以連接多方資源,為殘疾人社區參與提供最為便捷有效的服務。社區組織包括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民間組織(如社區社會組織、興趣協會和社團等)。社區業主委員會是社區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其成員應包括殘疾人代表,協助社區居委會和民間組織開展活動,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業主委員會對提高殘疾人及其家庭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區殘疾人協會是由社區中熱衷于殘疾人事業的人牽頭,由殘疾人和社區志愿者共同組成的社區居民團體。政策法規保障是政府、社區組織和殘疾人協會三個層面制定多維制度框架,制度在橫向上強調殘疾人工作和殘疾人保障的嚴密性和完善性,在縱向上要強調部門之間、組織機構直接工作的協調性和分工的明確性。既有總攬全局的統一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制度,又有針對某類殘疾人或殘疾人工作者的專項規章制度。殘疾人組織和政策法規共同構成殘疾人組織體系,為殘疾人的社區參與提供硬件保障。
4.2 社會支持
社區服務組織和機構提供的社會支持集生活服務、健康服務和精神衛生服務于一體,以有償、低償和無償等方式提供義務撫養、托收照顧、康復醫療、咨詢培訓、心理安慰和文化娛樂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服務;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和司法所為殘疾人提供的免費法律咨詢,代其寫法律文書時根據情況給予減免收費的照顧;基層醫院在接待殘疾人就醫時,給予減免掛號費、減半收取治療費的照顧;衛生院、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在接待殘疾人就醫時,給予減免掛號費、減半收取治療費的照顧;集鎮市場對殘疾人租賃的攤位給予優先安排;企業、個體經營者為殘疾人提供適宜的工作崗位,促進殘疾人融入職業生活,設置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社區發動青年學生、黨員團員、社區熱心人士、社區外來打工者,以及學校的老師等組成志愿者隊伍,對殘疾人及其家庭給予各種幫助,協助社區民間組織和社區組織舉辦各種殘疾人活動[3];社區民間組織、殘疾人協會接受社會各界對于殘疾人事業的捐贈。
5 結語
作為殘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間,社區既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也是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獲得社會資本、建立社會網絡的基本平臺,還是殘疾人連接社會的紐帶,所以殘疾人在社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本文從合村并居的殘疾人的立場提出適應FT社區當前情況的四個方面的參與內容,并指出組織體系和社會支持作為殘疾人社區參與的保障。此外,殘疾人及其家庭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應積極參與和配合社區服務,走出家庭,實現社區參與。社區居民應給予包容和接納。社區建設要重視殘疾人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照顧到不同類型的殘疾人,鼓勵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大家庭。
社區服務能夠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改善,進而增強殘疾人及其家庭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融洽社區關系,增強殘疾人的社會參與度,總體上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發展[4]。殘疾人的社區參與是以服務施與方為本位,以殘疾人的現實需求為導向,更加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不是新的課題,針對合村并居后的殘疾人的社區參與的研究是本文的獨特視角。本文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對殘疾人進行分類研究和討論,殘疾兒童和殘疾老年人是殘疾人中更為弱勢的人群,FT社區50歲以上的殘疾老人將近70%,更需要專項措施和服務加以對待,今后的研究中,筆者會繼續關注。
參考文獻
[1]張甜甜,湯祖傳.參與式發展視角下的殘疾人社區參與問題論析[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6(5):17-20.
[2]黃榮貴,桂勇.集體性社會資本對社區參與的影響—基于多層次數據的分析[J].社會,2011,31(6):1-21.
[3]李宗華,龔曉潔,叢曉峰.關于殘疾人社區康復與社會支持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社會調查,2003(1):149-152.
[4]俞賀楠,沈毅.我國殘疾人社區福利文獻綜述[J].消費導刊,2008(17):55-5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