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2017-05-24 09:20:17范生姣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保護發展

范生姣

摘 要: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再生產的社會空間,承載著農耕文明創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及受到經濟發展、旅游業沖擊、現代生活方式的誘惑和自然力的破壞等因素影響,大批優秀的傳統村落連同其所承載的文化正逐漸消失,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貴州省錦屏縣隆里所村為例,分析其保護和發展面臨的問題,探討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傳統村落;隆里所村;價值分析;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2-0114-06

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再生產的社會-文化空間,承載著農耕文明創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創新的社會場域,積淀著豐富、深刻、獨特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但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受到經濟發展、旅游業沖擊、現代生活方式的誘惑和自然力的破壞等因素影響,大批優秀的傳統村落連同其所承載的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據相關資料記載,2000年我國約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銳減到270萬個,10年間減少90萬個,平均每年消失9萬個[1]。黔東南傳統村落如同全國的一樣,其衰敗境況也令人擔憂,既有任憑雨打風吹去的沒落村寨,也有一場場大火帶來的“天災人禍”,還有建設性破壞帶來的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本文以貴州省錦屏縣隆里所村為例,分析其保護和發展面臨的問題,探討相應的基本對策。

一、隆里所村基本概況

(一)隆里所村地理區位

隆里所村俗稱隆里所或隆里古城,簡稱隆里,屬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管轄,是鄉政府所在地,東與新化鄉新化寨村相連,西與王家榜村相接,南鄰黎平縣敖市鎮,北抵鐘靈鄉陽艾村。地處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時為兵家必爭之地。交通便利,距縣城45公里,距黎平支線機場21公里,距三穗—黎平高速公路匝道不足8公里,202黎錦公路繞東南部穿境而過。隆里古城占地面積48 174平方米,全城周長1 500米,南北長217米,東西寬222米,有760余戶,3 200余人,是錦屏縣最大的一個自然村寨。住有王、胡、江、楊、陳、李、陶、姜、童、夏等姓,其中王姓為大姓。

(二)隆里所村歷史沿革

隆里,原名龍標寨,因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開始在此設置龍里蠻夷長官司,因而又稱龍里。明洪武十一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楨率領安徽、江西、福建等江南九省官軍鎮壓吳勉領導的苗侗農民起義,酣戰八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剿平,事后留兵屯墾,隨時彈壓。龍里地處要沖,盆壩寬闊,地勢山環水繞,物產豐富,被選為屯軍之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開始修建隆里古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在此設龍里守御千戶所(簡稱龍里所),隸屬湖廣都司五開衛(今黎平),是為所城之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因不滿朝廷軍隊占其田園,錦屏婆洞(今啟蒙)林寬率領苗民起義,攻陷龍里所,殺死千戶吳德和鎮撫井孚,軍民逃散,所城荒廢。永樂二年(1404年)朝廷從五開衛派13名軍官和360名士兵駐扎龍里所,按官職分給田地,亦兵亦農,從此他們便擔負著明王朝“南征北調”駐兵屯田的重大使命,子子孫孫世代為兵。清順治十五年(1685年)清廷廢除衛所制度,“龍里守御千戶所”更名為“隆里所”,謂之“隆盛之理所”,取“隆盛更新”之意[2]34,從此至清末,隆里這一軍政建置基本不變,只是其軍事職能有所削弱,逐漸演變為一個漢族聚居的傳統村落,但由于地處少數民族腹地的邊緣,所處社會環境的特殊,軍備一直未予廢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駐有少量軍隊,一直為黔東南重要邊防城鎮。20世紀90年代隆里所因旅游發展的需要,被定位為隆里古城而進行開發。

近年來,隆里所村的保護、建設工作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先后注入資金2億多元進行保護修復工作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陸續完成了中挪兩國合建的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的建設;完成了古城300多棟民居、宗祠、城門、鼓樓、彩繪、千戶所衙署和龍標書院一期工程及部分古墻垣、護城河的修復工作;完成所有花街、水溝、引水渠及部分吊井的整修;完成主街道“三線一管”地埋;建立垃圾處理場、旅游公廁、旅游停車場、旅游服務中心、自來水工程和引水入城工程;完成了消防、電改、廁改、污水處理及一批古建筑修繕、房屋立面修繕、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設施和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對37名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從而使古城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街道環境、傳統民居等從歲月的塵垢和損毀中向世人重現“古韻”。古城的發展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正如一列疾馳的火車飛速前行,因此也贏得了諸多殊榮和稱號:1999年確立為全省重點保護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村,2000年被列為中國與挪威合建的生態博物館,2003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列為貴州省首批優先發展的3個重點綜合旅游區之一,2006年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7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進行保護,隆里古城建筑群于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里花臉龍習俗也于2005年1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隆里所村的價值分析

隆里所村自明代以來就是軍事屯兵重鎮,雖然經過數百年的歲月侵蝕和幾遭兵焚,但基本仍然保留著原古城的格局和肌理,整體結構沒有大的破壞和調整,其所內聚的價值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悠久,遺風猶存。隆里所村是一座具有600余年歷史的、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漢文化軍事城池,整座城堡略成長方形,現仍完整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建筑特色。有的雖然歷經滄桑,幾經修復,卻仍繼承初建時的風格,仍可見到完整的書院、宗祠、戌樓、城門、廟宇、石橋、街道、古井和民居等。此地處處留遺著的唐宋遺風、明清風采,至今仍保留著江南漢人古建筑特色的古城無不一一記錄著其歷史的輪換與世事的滄桑變遷。

2.城防設施,精密布局。古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每道城門設有易守難攻的“勒馬回頭”(現在只有南門和西門保存),城門上建有戍樓(現改為鼓樓),架設炮臺,便于戰時守哨、瞭望。街巷交叉成“丁”字型而不成“十”字型,除了因“十”與“失”諧音,為軍事城池所忌諱外,還因“丁”字寄寓人丁興旺、城池永固的含義,同時“丁”字路口令街巷錯綜復雜,利于巷戰[2]44。民居戶戶設后門相通,便于戰時通風報信及轉移。北門設有暗道通往城外,便于戰時轉移人員。古城周圍修筑城墻,城墻上設有跑馬道,城壁設有“天燈座”,以便傳信夜巡。城墻外設城壕,四周挖掘護城河,等等。這些“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虛實結合,暗設機巧”[2]44的城防規劃體系,均為加強古城堡的軍事防備功能。

3.規劃嚴謹,自然和諧。古城建設一方面考慮到軍事的需要,另一方面強調人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城內除了有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外,還有適宜人居的生活設施,以千戶所衙門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開3條主街,為古城的主要骨架,3條大街又分出6條巷道,街巷又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9個居住區域,即當地俗稱的“三街六巷九院子”[2]38。各街巷保留著石砌水井,古老而富有靈氣,道路兩邊砌有排水溝,并引來溪水灌入溝中,形成清澈的環城溪水流線,提升古城品質。每條街道都以鵝卵石鋪面,經過人們數百年的踩磨,已經相當光滑,這樣的街道既不易損壞,又易于滲水,使路面旱不灰、雨不泥,還增強古城的歷史古韻和文化魅力。古城外,四周良田千頃,山巒起伏,風光旖旎,龍溪河水映照四面青山,朝暉夕映,風景如畫。溪邊洗涮的婦女、喂牛的男人,邊上玩耍的孩童,荷風亭里閑聊的老人,荷塘邊休閑踱步的游人,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呈現一派“小橋流水,男耕女織的世外桃源”景象,這些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4.地域文化,獨特濃厚。現古城居民,多為明代時屯軍的后裔,他們的祖先來自于江南地區,在墾屯戍邊的同時也把江南文化帶到了這里,現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同時揉雜當地苗、侗民族文化的內容,不同民族的民俗、節慶、建筑、宗祠等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既有別于中原文化又不同于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雖然都是徽派建筑,但古城的建筑不完全等同于江南的,江南的建筑在色彩上比較淡雅,而古城的建筑由于吸收了苗、侗民族彩繪藝術,其色彩比較鮮艷。“這種‘文化叢現象是多民族共享交融與民族和諧發展的體現”[3],具有鮮明的古城地域文化特色。此外,唐朝在隆里設龍標縣時,著名詩人王昌齡被貶謫于此當龍標尉,歷時7年,他在任期間,創立學校,傳教授學,以變民風,頗有德行,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深厚情誼,當地人尊稱其為“狀元”[2]45。因此隆里人才輩出,為了紀念詩人的豐功偉績,隆里人建有龍標書院、狀元祠、狀元橋、狀元亭、狀元墓等一系列與詩人有關的名勝古跡,又形成了唐代遺風。隆里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之鄉,其他民間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就類別而論,有軍事文化、宗教文化、戲曲文化、舞龍舞獅文化、節日文化、刺繡編織文化、飲食文化等,尤以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獨具特色,這些都充分折射出古城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5.民居建筑,特色鮮明。古城的先民以安徽、江西居多,其民居建筑形式及藝術手法都具有明顯的徽派特點。城內民居排列有序,房屋多為三間兩層封火墻式(俗稱馬頭墻),建筑結構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頂,上著青瓦獸脊,中間勾勒寶頂,兩側山墻翹腳凌空,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公分,采用“雙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鑲嵌在灰白色磚墻上,顯得清新活潑。宅基均高出街面約1米,門前為三步青石臺階,兩側設護座石,大門均開八字門,門框上下檻及左右立柱用石料做成,門框上方是匾額,彰顯主人的郡望(姓氏的發源地)、名望(本姓歷史上有名人物的別號)或家風(一家的優秀傳統作風),如:“濟陽第”“五柳堂”“書香第”等。民居平面布局由外而內為前屋、正屋、后屋,均以四合天井相接,院院相連組合成二、三進四合院落,后院種菜或栽花。天井青石鋪地,有古錢形石蓋板泄水孔與暗溝相連,通往戶外,一般放有雕鑿精美、青石打制的防火缸。天井兩旁為廂房,二樓為居室,左側有門可通鄰舍。室內家具裝飾典雅,設有神龕、桌椅、撐凳等。所有房屋一律用優質杉木建造,構造精巧,堂屋窗格雕刻蟲魚鳥獸,惟妙惟肖。房屋之間以馬頭封火墻相隔。古老、典雅的民居構成了古城建筑的主要部分,尤其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最為完整和最具典型。

三、隆里所村保護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

隆里所村是從2003年9月正式開發建設的,至今已有13年,10余年來在國家、省、州、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重建、修復、維護等工作已取得很大進展,古城重現往日風貌,但通過實地調查和社會訪談得知,目前隆里所村的建設仍面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型法規制度約束乏力,保護工作難度大。傳統村落保護在我國起步較晚,相關的法規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步履維艱。隆里鄉人民政府雖于2000年3月制定了《關于加強隆里古城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并在鄉人代會通過,但這是地方性法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和地域性,缺乏上位法的支撐,沒有強制約束力,僅憑地方一己之力,對于傳統村落保護來說,是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2.資金短缺,矛盾突出。隆里所村從正式開始復修至今雖已有十余年,但成效卻不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資金不足。古城保護和改造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世行貸款、中央新增投資和銀行貸款三個項目,由于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導致修復重建工作斷斷續續,見效慢。此外,由于缺乏宣傳和溝通,政府的政策不被村民理解,工作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通過調查得知,政府只對名勝古跡和傳統典型民居進行修復和改造,一般性民居則不予出資修建,處于“修不來修,建不準建”的兩難境地,導致了村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從村民方面講,建造房屋是自己的事,政府不出錢我可在原地基上按自己的想法修建,不受政府限制。有些民居,本來可以得到政府的一些維修資金,但多次請政府來維修,政府不來,村民只好自己出錢按自己的想法維修了。正因為這些原因,出現了亂搭亂建的現象,破壞了古城建筑的統一性。從政府方面講,由于資金等方面原因,不可能對所有民居進行修繕,即使修繕了,除了典型民居外,一般也只是做個立面的修繕,改善不了多少人們生活居住條件。例如政府在對房屋修繕的過程中,有些村民提出,二樓層高不夠,不能住人,只能堆放雜物,希望抬高二樓空間,方便居住,因為一樓易潮濕,不宜住人(一般房屋只有兩層),但政府不予考慮。在對民居修繕過程中,由于各戶獲得的維修資金不統一,群眾普遍認為,誰有權有勢,得的維修資金就多,這也增加了政府與村民之間的矛盾。

3.新建民宅影響村落整體風貌。隨著隆里所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也隨著改變,房屋原有的基礎設施、居室格局與居住環境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外出打工富裕起來的人們對改變落后生活環境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于是出現了一批新建、改建和翻修的房屋,這些使用新材料和缺乏統一規劃的新建房屋,嚴重破壞了古城的整體景觀和傳統風貌。如龍標書院前和蜈蚣街北端新式磚混結構民居、古城外邊村民建的“土洋結合”小磚房都與古城的傳統建筑風貌格格不入。

4.消防減災工作令人擔憂。古城內基本上是傳統木質建筑,而傳統木構建筑有其明顯的缺陷:易受火災和不耐風雨、鼠蟲等的侵蝕。古城內傳統民居一律用優質杉木建造,密集度高,耐火等級低,雖然部分古建筑修有封火墻,但還有70%民居建筑為解放前所建的無封火墻的燕窩式木構建筑,而且城內街道狹窄,消防車不能進入,一旦發生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通過調研,目前城內的消防栓、消防泵、消防池、消防管道、消防隊伍和消防管理人員的能力及檔次均只能具備處理火警初期的水平,一旦火勢漫延,就勢單力薄,只能望火興嘆。此外,古城由于年代久遠,很多木構建筑經不住雨水的沖刷和時間的洗禮,木質材料出現腐爛、霉變等癥狀,給維修帶來很大困難。

5.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難。傳統村落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載體,隆里古城由于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出現空巢、棄巢的現象,人去房空和“留守老人”現象的大量存在,導致傳統建筑無人維修,傳統文化無人傳承,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難度。如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花臉龍,不論是舞龍、扎龍還是畫臉譜,都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在唱主角,而年輕人很少。漢戲目前也只有極少數年長者能演唱。又如,傳統建筑的修繕需要掌握傳統技藝的工匠,但現實中一匠難求,導致修復工作難以做到“修舊如舊”。

6.城內綠化面積少,游客沒有休息場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隆里古城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用地單一布局結構欠合理,居住用地偏大,房屋密集,街道狹窄,再加上古城傳統建筑以院落為結構單元,生產、生活主要在院落中進行,因此古城里沒有成片、成規模的公共綠化,造成居民沒有活動場所,游客沒有停留和休息場地。此外古城內環境衛生較差,花街路面又不好清理,保潔工作不給力,這些都與旅游環境極不相符。

7.行政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存在“多頭管理”現象。古城的保護、開發、建設、維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住建、規劃、文化、文物、旅游、消防、國土等部門,各部門在履行各自職能時,因部門利益而各自為陣,形不成合力。如,文物部門通常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個別文物的保存,希望保存“文物的現狀”而忽視文物使用功能的延續;文化部門更關心的是村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筑部門保護的重點是建筑物的測繪記錄;旅游部門更關心的是哪些村落能帶來旅游收益而忽視保護[4]。部門間職責不同,利益不同,法律法規政策相互掣肘、沖突,項目資金監督不力,開發商、經營戶、古城居民利益難以調和,等等,導致十多年來,國家資金投入不少,效果卻不令人滿意,和諧古城建設還任重道遠。

四、隆里所村保護與發展對策思考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雖然近年來人們對其保護的意識有所增強,各級政府也把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上工作日程,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針對隆里所村保護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下列具體的解決措施。

1.加快立法,完善法律體系。中國傳統村落已正式列入國家歷史文化保護戰略,為了遏止傳統村落頻遭破壞,防止和避免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永久的“文化遺憾”,立法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因此,希望國家盡快出臺保護傳統村落的相關法律,省級及各地出臺相應法規,完善整個保護的法律體系,實現有法可依,并隨時加強執法監督檢查。隆里所村雖然2000年制定了《隆里古城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但這個“暫行”規定已執行10多年,有些內容需要修改和補充,建議結合《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5-2030年)》(2016年)的規劃內容,重新制定《隆里古城保護管理規定》,使古城的保護法規更為具體而有章可循。

2.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保護力度。目前隆里所村保護經費主要靠國家的專項投入和銀行貸款,一旦資金不到位,保護工作就難以進行,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地方政府要開源節流,多方籌集基金。一是政府應把傳統村落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同步增加;二是應返還部分旅游收入作為保護經費,形成以“傳統村落旅游收入來保護傳統村落”的良性運作機制;三是政府可通過土地、房屋產權置換或租賃等市場化運作方式,吸納多種資本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等等。

3.合理規劃,實行分區分類保護。由于隆里所村需要保護的范圍和內容比較多,而保護資金有限,因此要合理規劃,對村落實行分區保護,對建筑物實行保留、拆除、整治、修復、建設等分類保護,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分區保護就是根據傳統村落的風貌特色和保護價值把村落劃分為絕對保護區、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3個不同區域,不同區域內的建筑物根據其現狀和價值采取分類保護的辦法。絕對保護區是傳統村落歷史風貌的核心區,即古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和城墻以內的區域,該區應以保留、修復為主,對與風貌不協調的民居及廁所、豬圈、牛圈等則須拆除,以恢復傳統村落的原有環境,在拆除物的原地上可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增加城內綠地面積,提升傳統村落的檔次和品位。對部分構筑物的拆除還可降低房屋的密集度,提高防火防災能力。嚴格控制區是與絕對保護區緊密銜接的環境保護區,包括護城河、城壕及外圍與古城歷史環境融為一體的近代居住區和山水田園風光區。該區以整治、建設并重,新建建筑要延續歷史風貌特征。環境協調區主要為新城的建設地段,以周圍青山為屏障,濱河綠地為過渡帶,與古城連成一體,是保持古城外圍環境完整性和延續性的地段。該區以建設、發展為主,區內建筑要保持傳統風貌,新建設施的體量、空間、院落組織、建筑風格與古城風貌相協調。在修建或改建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劃進行,并實行報批制度。

4.加強消防監管,加大消防基礎設施投入。黔東南州包括錦屏縣都是全國全省農村火災的重災區,農村民居建筑消防形勢不容樂觀。鑒于古城建筑主材消防風險極高,消防規劃及建設等級應按照一級護衛進行,古城應建設一支專業專職的消防隊伍,人員工資應納入財政列支,配備消防車一輛,城內設置消防、旅游觀賞互惠水池,實行永久性鳴鑼喊寨制度,電路布局改選必須徹底,提高全古城居民消防意識,確保古城平安無火災發生。

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民保護意識。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靠村民的自覺行動,由于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低,沒有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所在,因此也就不會有意識地保護。正如挪威王國著名博物館學家約翰·杰斯特龍教授在考察隆里時對村民說的:“你們家家都有寶貝啊。”村民不解地問:“在哪里呀……我們怎么就沒有發現呢?”[5]這就要求我們有責任去喚起村民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只有認識到位了,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文化,有了文化自愛和文化自信,保護和傳承也才會有基礎,“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擁有者熱愛才會傳承。”[6]因此,相關部門應采取發宣傳資料、入戶宣講、視頻播放、村村通廣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土地管理法》《隆里古城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以及防火防災知識,增強村民的保護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6.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保護傳統文化。鄉村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的新興業態,不僅能為當地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解決部分人的就業,還可吸引部分年輕人回鄉創業,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人才支撐,緩解“非遺”無人傳承的困難,其發展前景廣闊。隆里所村人文景觀、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基礎設施已具備,且交通便利,非常適宜發展旅游。但旅游開發是一把“雙刃劍”,要在傳統村落能承載的范圍內進行,避免過度開發造成的破壞,同時要注重各種資源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傳統村落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的雙贏。2016年1月,錦屏縣政府與湖南華旅集團簽約,將隆里古城委托華旅集團運營40年,力爭將隆里古城打造成“中國最美鄉間古城”,隆里古城的旅游開發猶如一列已啟動的列車,奔馳前行。

7.成立傳統村落保護領導小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當地政府應成立由各相關部門組成的傳統村落保護領導小組,負責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政府應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范圍,并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如文物、文化部門負責對民居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管理;建設、規劃、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對傳統村落內的建設活動進行管理;旅游部門負責傳統村落開發旅游的監督管理;宣傳部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民重視傳統村落保護的良好氛圍和輿論環境,增強村民的自發保護意識。

五、結束語

傳統村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人文景觀,是人類文明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工作任重而道遠,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在確保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前提下,探索實現傳統村落風貌特色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國的民族多,分布廣,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傳統村落類型,其保護和發展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隆里所村的保護和發展路徑只是其中一種探索,能否成功,期待時間檢驗。

參考文獻:

[1] 楊銀珍. 傳統村落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生存的幾點思考[EB/OL]. (2014-12-18) [2016-03-02].http://gz.wenming.cn/boke/201412/t20141218_2354318.shtml.

[2] 隆里鄉志編纂委員會·隆里鄉志[M].昆明:昆明鷹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制,2011.12.

[3] 李安輝,周紅英.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湖北恩施州咸豐縣的調查[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2):134.

[4] 孫 華.傳統村落保護的學科與方法——中國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爭議之二[J].中國文化遺產,2015(5):62.

[5] 楊 輝.隆里古城:要回歸歷史還是回到現實?[N].貴州民族報,2011-07-22(A08).

[6] 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 民間文化論壇,2013(1):11.

On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Longlisuo Village

FAN Shengjiao

(Kaili University,Kaili, Guizhou,556011,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social spa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s and reproduction, carrying non-renewa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farming civilizatio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ay of lif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forces etc.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with their carries are disappearing.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essential issues demand prompt solution. The present study takes Longlisuo village, Jin-pi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probing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Longlisuo village; value analysi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猜你喜歡
保護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軟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日憂美軍“保護”釣魚島能力 將強化攻擊能力
環球時報(2013-07-27)2013-07-27 09:28: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精品777| 欧美成人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一区精品|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欧美97色|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日韩AV无码一区| 曰AV在线无码| 嫩草在线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狠狠干综合| 在线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免费网址|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特一级毛片| 啪啪永久免费av| 综合色在线| 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中文字幕第4页|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丁香婷婷久久|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国产精品成|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69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