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綜合國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新的時期以來,黨和政府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未來各方面的發展形勢總體上來說都是比較樂觀的。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與發展現狀,為了更好地規劃中國人民的未來,以及更好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并多次在講話中對于中國夢進行著深刻的詮釋與不斷地對其內涵進行豐富,中國夢代表著中國人民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可見中國夢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偉大意義。因此本文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于中國夢的深刻內涵進行探究。
關鍵詞:講話內容 感受 中國夢 深刻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5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內容中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并對中國夢的內容與深刻內涵進行了詮釋,可見中國夢對于整個國家發展富強有著很強的引領意義,這也反映了本文探究與感受中國夢的深刻內涵的必要性,首先本文從歷史角度分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一為偉大戰略。[1]
一、歷史角度分析中國夢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幾千輝煌燦爛的文明使每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可是近代以來,中國錯過了幾次歷史上的發展機遇,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尤其近代以來不注重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在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溝通,例如對于中國發展留下諸多弊病的“閉關鎖國”政策。以上所述致使了中國近代漸漸沒落,于是無數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中國人民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建立新中國,洗刷了百年屈辱。于是中國歷史揭開了發展的新篇章。
(一)中國夢是歷史發展的積淀
中國近代所受的百年屈辱,是每一個中國人永不忘記痛楚,中國人民不會被困難嚇到,也不會一直故步自封。無數仁人志士探尋救亡圖存的方法,盡管在這段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是結果是光明的,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各項工作發展飛速,盡管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有過許多失誤,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是我們積累了眾多的寶貴經驗,我們知道了生產發展需要依據自然規律,講科學。十年浩劫教訓最為慘痛,使我們認識到了,黨要穩定,國家要穩定,要正確判斷國內的主要矛盾。于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將經濟發展作為主要工作,不斷對外開放,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綜合國力也不斷加強。當我們的發展越來越進去深水區,越來越全面,發展形勢越來越好,于是,中國夢的提出十分貼切地反映了中國人當前對于未來美好愿景。也就是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是歷史潮流的發展,使新中國幾十年來發展的積淀。
(二)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對于未來的迫切愿景[2]
從歷史發展的另一個角度而言,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對于未來以及未來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迫切愿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走出,靠的就是不怕困難與不怕犧牲的精神與毅力。與此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自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勤勞勇敢精神的激勵之下,中國人民經過數十年的奮斗,開創了今天新局面,即便在當前新局面下,中國人民也不會故步自封,而是充滿對于未來和美好的憧憬,中國夢宏偉藍圖之下就是中國人民未來的理想生活,這便可以說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對于未來的美好愿景。
(三)中國夢是中華文化的體現
從另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夢是中華文化的體現。所謂文化,便是指從古至今一切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中華文化就是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艱苦奮斗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中國夢除了是中國發展的積淀以及是中國人民在一定歷史階段對于未來的美好愿景,從更深層次的層面而言也反映了中華文化,這里所說的中華文化是指中華文化精神層面的體現。數年的歷史中,人們也明白了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戰亂紛爭的苦痛,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一定要通過艱苦奮斗來擺脫貧窮與落后,與此同時也認識到要充滿對于未來的信心。這也就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夢的提出符合歷史的客觀性。這是因為數千年來,中國人民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熏陶,骨子里就已經充滿民族特點與文化特性,這就決定了在這當前的歷史環境中,中國夢的內容與內涵是必然出現的,這也反映了中國的領導人把控全局與審時度勢的能力。
二、中國夢的內涵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自提出中國夢以來,對其進行了深刻全面的詮釋,于是本文將深入分析習近平對于中國夢的講話內容,分析中國夢的內涵,通過研究分析,中國夢主要由以下主要體現。
(一)中國夢在國家層面的體現[3]
中國夢在國家層面的體面,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夢是整個國家的夢,是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藍圖,是所有中國人民對于未來國家的美好愿望。國家富強,民族振新,是我們百年屈辱之后的希望,使我們對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 于是在國家層面,中國夢的體現就是國家綜合國力要有很大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是一個寬泛而內容豐富表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簡單來說包含直接的軍事實力、經濟發展、科技水平等國家硬實力,也包括間接的國家文化發展、社會風氣等國家軟實力。所以在中國夢偉大戰略藍圖的規劃之下,就是全方位提升我們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提升對于國家的意義是重大的,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是我們也要積極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的勝利果實。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夢最大的體現就是在國家層面,因為它包含最廣,意義最豐富也最重大。
(二)中國夢在社會層面的體現
狹義上的社會,就是人們日常生活與居住的地方,因此在社會層面中國夢的體現也是豐富的。我們對于社會的美好愿望就是和諧、公平與正義。和諧社會是社會的目標,和諧是一個豐富的概念,人與人之間要和諧,人與自然要和諧,只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才能保證我們生產生活的有序進行。公平也是我們對于社會的期望,只有公平,才能激發整個社會努力奮斗的動力,才能使每一位勞動者能夠為建設國家貢獻力量。正義體現的是社會的良心,正義是一個高素質公民群體所體現出的正能量,有正義,社會才有良心,有前途。可見中國夢在社會層面的體現仍然是十分豐富的。以上便是中國夢在社會層面上的體現。
(三)中國夢在個人層面的體現
可以說中國夢最小的體現就是在個人層面上,中國夢在個人層面的體現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安居樂業。千百年來,安居樂業這四個字凝聚了太多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向往看似簡單,可是實現起來是十分困難的。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歷史基本就是一部戰爭史,戰亂紛爭使得不知多少人流離失所。近代以來,這種紛爭漸漸有由內而外的發展,也就是說,外部侵略也是在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安居樂業,通過百年奮斗發展,在具有歷史條件的今天,中國人民對于未來生活在個人層面的向往就是體現在安居樂業上,這也是中國夢偉大戰略在個人層面的體現。
三、對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思考
正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談到的一樣,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的夢想。對于如此偉大,如此令每一個中國人所向往的中國夢,我們一定要堅信其實現的可能性,但是也是要通過不斷努力與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深入地思考了中國夢的內涵,對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關鍵在黨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走向富強,其先進性以及卓越的執政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中國夢也是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樣,所以我們首先要堅定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執行黨的大政方針。實現中國夢需要時間,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個過程中,整個社會和國家都會遇到許多困難,這時候就體現出了關鍵在黨,只有黨能夠為中國的發展帶路。這也就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性,這也促使著黨不斷地深入研究中國的當前的形勢,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理論,不斷地做好黨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億萬中華兒女實現偉大中國夢。
(二)共同努力[4]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國家社會要發展就是要通過勞動,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因此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需要所有中國人民的共同勞動,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戰略。共同努力從大的層面來說就是各行各業都加快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在軍事科技以及其他當前較為薄弱的領域有所突破。小的層面而言就是每一個建設者和勞動者都艱苦奮斗,做好自己的事業,以上便體現了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三)社會穩定
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社會的穩定對于國家是多么的重要,因為有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各項生產生活才能進行有序的發展。因此,要實現中國夢就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確保建設過程能有序合理地進行。社會的穩定需要眾多方面來進行提升,首先加強社會法制的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完善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斷提升公民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建設。只有這樣多措并舉才能確保一個穩定的社會,才能有助于中國夢的實現。
(四)發展可持續
發展的可持續性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科學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這不但是中國夢的內容,還是實現中國夢的保證。只有做到了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保證發展的長久性和發展的綠色性,于是才更好地調整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使中國夢的內涵不斷豐富,并且保證中國夢的實現。
四、結語
本文探究習近總書記的講話內容,從而分析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并對中國夢產生的歷史原因以及實現過程做了一些簡單地思考。中國夢屬于每一個中國人民,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的夢想,也是全民族的夢想,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發展的渴望以及對于未來生活的渴望。總的來說中國夢是一副發展的藍圖,是一項偉大的戰略,對于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起著方向性的作用[5],對其內涵,我們要不斷豐富,對于其實現過程,我們都要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楊艷姣,喬嬌.淺談對中國夢內涵的認識[J].金田,2014(1).
[2]莫日根.淺談對“中國夢”本質內涵的理解[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6).
[3]夏蔚.淺談中國夢及其現實意義[J].大觀,2016(2).
[4]周璐茜.試論中國夢的現實意義[J].東方文化周刊,2014(14).
[5]曹嘉.試論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路徑[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