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品德與生活更注重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所以,在課堂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一、激發興趣,樂于思考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從而引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 , 我首先組織學生觀看同學們平時生活中坐、立、走的錄像 , 再請特約嘉賓——民警叔叔現場表演各種隊列和規范的坐、立、走的姿勢。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討論分析坐正、立直、走穩的基本要領,最后通過練習模仿、個別指導、小組比賽、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坐、立、走的正確姿勢。
(二)創設多樣化的形式 ,調動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可避免地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尤其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從心理學角度看,他們特別容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而如果行為訓練過于單一,他們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厭倦感。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與領會新課程觀念中所要求的教師要把“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放心、放手、放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設計《我的手兒巧》時,我先和學生一起認識了“神奇的手”,讓學生用自己的小手表演各種喜歡的動作,說說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再加上游戲“蒙眼摸東西”等,把自己從來沒有仔細認識過的小手重新認識了一遍,一下子提起了學生對自己手的認知興趣;接著,我又組織了一次動手操作活動,通過讓學生使用自帶工具做個小玩藝兒,如做個小飛機、小陀螺,扎個小草人、拼個拼圖等等,通過對認識雙手的延伸與深化,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使用工具,體驗勞動和創造的快樂,避免了教師在課堂上單一的枯燥的講解,讓學生在動手與動腦中活動起來,以培養他們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良好品質。
二、有效提問,勤于思考
(一)營造輕松氛圍,實現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高認知水平,增強思想感悟,提升道德品質。提問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改善學生對話的環境是基礎。既然是對話,就必須讓每一個學生想說、能說、會說、有說的欲望、有說的話題、有說的氛圍。
提問時彎下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以真誠的微笑和多樣的身體語言來鼓勵學生講內心話。因為學生需要一個對話的安全環境,覺得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感受是被老師尊重的,尊重下的對話才可能是真切的。對學生沒有價值的對話,也不要一味否定,而應采用親切的“追問”策略讓其感悟。如在教學《社區——我的大“家”》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為什么把社區稱之為我的大“家”?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你們平時在自己居住的小區里,都看到些什么了?都聽到些什么了?有什么讓你忘不了?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自然而然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學生獨特的觀察和生活積累與課文內容有機相融,在這樣的交流中再學習課文,感受“社區——我的大“家”,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就會真切許多。
(二)關注課堂生成,把握提問時機。
1.在學生交流“膚淺”處提問。
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能進行深入地思考,交流的內容顯得膚淺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把這種膚淺、粗糙的回答視為一種教學資源,以學生的膚淺作為教學起點,緊追不舍得再次提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面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舉一反三,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2.在學生處于“憤悱”時提問。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孔子的名言,意即教師若不使學生處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難言想言的心理狀態,就難以指導學生善其思、懂其意、明其理。因此,要善于選擇最佳時機誘導學生啟動全部思維,為他們創設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情境。如在執教《悲憤的吼聲》一課時,老師開始讓學生靜聽《松花江上》,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催發;接著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材料,進一步引發了學生的情感,特別是讓學生觀看了日本鬼子屠殺中國人民的錄像片斷,學生的情感激發達到了高潮。老師趁勢提問:同學們!當我們了解了大量的歷史真相,當我們面對這樣的一種言論。此時此刻,如果讓你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心情與想法,你想說些什么?在這樣的情感基奠下,許多同學們難以抑制表達欲望,紛紛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3.在學生思維的轉折處提問。
一個時機恰當的提問,可以使學生充分調動想像進行思維。在思維相互碰撞之際,引爆智慧的火花,從而使知識融會貫通,產生頓悟,使學生的疑難問題迎刃而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問中,先由一個個小問題的提出為一個要解決的大問題的提出創造時機,使提問問在點子上,問在要害處,啟發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達到非說不可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