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職院校十分關注的重點教育內容,高職學生的人際關系對于其心理健康有著直接影響,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充分調動人性中的積極力量,提升教育效果。本文以人際關系為例,設計一套完整可行的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方案應用于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職學生人際關系,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 高職院校 人際關系
一、概念的界定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20世紀興起的心理學的新視角,由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首次提出,他認為:“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在我國,清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樊富珉是首次將積極心理學與團體心理輔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實用性強、操作性強。
二、研究過程
1.研究對象: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為例,選擇江西省某高職院校兩個班共100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A班共50人,女生32人;男生18人。B班共50人,女生35人;男生15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查閱文獻法、心理學實驗法、SPSS統計等方法。
3.研究過程:本研究選擇江西省某高職院校兩個班共100名大一學生(每班50人),對100名學生進行人際關系現狀問卷調查,A班為實驗組,B班為對照組,設計一套可行的提升人際關系的積極心理團體輔導方案對A班(實驗組)進行積極心理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干預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共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再次調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人際關系狀況,進行干預前后對比,證實了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方案能夠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總體人際關系。
4.實驗前問卷調查結果:問卷共分為五個維度,分別為:師生人際關系、異性人際關系、一般同學人際關系、家庭人際關系和宿舍人際關系,根據問卷編制設定,0-61分為人際關系較不和諧;61-89分為人際關系一般;89-110分為人際關系較和諧;110-125為人際關系十分和諧。據統計結果表明:A班學生有60%學生的人際關系一般,有40%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B班學生有56%學生的人際關系一般,有44%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
5.設計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員干預方案:根據參考樊富珉積極心理干預提升幸福感的方法,設計一套切實可行的提升學生人際關系的方案,對實驗組A班(50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員干預,對照組B班(50人)不進行干預。
方案一:天使行動實驗班全體學生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指定發給他們的紙條上,將紙條統一折起來,放到一個紙箱子中,將紙箱子里的紙條隨機打亂,學生們進行抽取,保證每位學生抽取到的是其他的同學名字,記住名字后將紙條撕毀,并保證絕不會透露自己的抽到的名字。抽到的名字便是自己所要守護的人,那么該生便是抽到名字學生的天使。每個星期日晚上晚自習,天使百寶箱會開啟,每個學生都可為自己的天使奉獻自己的愛心(信、奶茶、溫暖的話等)。該活動持續兩個月后,天使與守護的人做真相大揭秘,每位同學為自己的天使寫下感恩的信、表達感恩之心,并且有一個感恩的擁抱。
方案二:感激日記給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日記本,這本日記本是每天都要寫下三件感激同學的小故事或者感激同學的三段話。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方案三:三件助人行動每位學生在班里必須要有三件幫助他人的行動,可以是幫同學拎東西,可以是幫助同學復習功課,可以是幫助老師做事等等。總之,一定要互幫互助,并且將內容每天記錄在自己的日記本中。
方案四:你的情況我知道班級同學分成5組,10人為一組,從一個同學開始說出自己的姓名、家鄉、喜歡吃的東西、喜歡做的事情,例如:我是來自于XX省XX市XX縣的喜歡吃XX的喜歡做XX的XXX。每下一個同學都要將前一個同學所說的內容背下來,直到最后一個。
方案五:大咖模仿秀每兩個同學為一組,一同學做一個表情,另一個來模仿,一同學相當于另一同學鏡子。表情為:微笑、痛苦、憤怒等等。同學們通過以人為鏡的方式看到自己平時的待人方式,也讓同學們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亦惠于人的道理。
三、研究結果
將實驗組A班(50人)與對照組B班(50人)進行人際關系狀況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實驗組A班(50人)總體人際關系總體情況有明顯的改善,對照組B班(50人)人際關系總體狀況基本變化不大,具體表現:A班干預前和諧指數為40%,通過接受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干預后指數為84%;B班干預前和諧指數為44%,在沒有接受任何干預的情況下和諧指數為47%。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團體輔導方案對于提升高職學生人際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總結與展望
1.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獲得幸福。主要目的改善生活品質,預防低潮時心理疾病的發生。關注學生積極一面,在嚴重心理問題發生之前,便進行積極關注和干預,嚴防嚴重后果事件的發生,讓那些嚴重心理問題的隱患逐漸緩解和消失。
2.積極人際關系事實上來源于親密關系,心理學家羅伯特﹒瓦爾丁認為:“美好的人生從良好的人際關系開始,社會關系對我們有益,而孤獨有害健康,真正影響個人情緒的原因不是個體擁有朋友的數量,二是這些友誼之間的關系質量如何。
3.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2004年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等案例無不為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通過將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員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論是在提升人際關系、提升高職學生自信、提升高職學生的幸福感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簡介
張斌才(1984-),江西都昌人,講師,碩士在讀,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