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生
【摘 要】文明禮儀是人類為了正常的維護社會秩序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更要從小養成好的文明習慣。然而經過調查發現,農村學生文明禮儀現狀并不讓人樂觀。為此,針對現狀,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學生;文明禮儀;策略
古語有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禮儀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個體道德素質的外在體現。文明禮儀要注重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小學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關鍵的時期。因此,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至關重要。學生的禮儀是在交往中養成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我校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農村學生文明禮儀現狀
根據問卷調查、訪談結果及觀察結果,可將我校學生禮儀教育現狀的總體情況歸納如下:
1. 學生禮儀教育普遍較好,但面對不同對象或處于不同地方時,表現存在差異
我校學生在遇到老師、同窗和親戚等情況,主動上前打招呼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而看情況的也占一定的比例,不會上前打招呼的只有一小部分,這說明學生的禮儀教育是較好的。在問卷調查中看到老師和親戚會主動打招呼的分別是96.7%和83.3%,而看到同學會主動上前打招呼的只是78.3%,這說明他們在面對長輩時顯得比較有禮貌。
據訪談了解,我校學生在校園里向老師問好的次數要比在校園外多,而學生向熟人問好的情況,也比向陌生人問好的次數多。這說明在不同地方或針對不同的對象,學生的表現存在差異。
2. 學生在不同禮儀方面受到的教育不均衡
我校學生在不同禮儀方面受到的教育不均衡,且與生活環境有關。據問卷調查顯示,在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學生卻很少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這可能與學校或家庭的教育有關。在問卷調查中,18.3%的學生經常或曾給其他同窗取過化名,這是一個學校普遍存在且難以解決的問題。
以禮儀教育的規范來看,由于我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因此在餐桌禮儀方面做得不夠好,只有78.3%的學生會主動為長輩盛飯;選擇不等其他人,自己先吃飯的學生卻占了13.3%;在吃飯的時候,會亂翻食物或有過亂翻食物行為的占了28.3%,這些都與家庭的教育有關。但我校學生在國旗禮儀及課堂禮儀方面則做得相對好很多。據訪談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校的高度重視和悉心教育。
3. 學生禮儀存在性別差異和年級差異
調查結果表明,在禮儀方面,高年級學生做得比低年級學生好,而在同年級的學生中,女生又做得比男學生好。由訪談得知高年級學生的禮儀教育做得比低年級學生好,是因為學校和家長雙方對高年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的重視,及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懂事,女生做得比男學生好是因為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比男生好。
4. 學校的教育手段單一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地方,學校運用各種方法來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觀察及訪談結果表明,校長的重視、特別是班主任的管理,對學生禮儀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效用。據訪談了解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手段比較單一的,老師主要是通過品德與生活課、班會課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方法比較單一,而且時間有限,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
5. 家長缺乏耐心,與學校的溝通不夠
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不夠,他們對學生的禮儀教育缺乏耐心。在家里,家長通過交談對孩子實行禮儀教育,如果孩子不聽他們的話,許多家長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很可能適得其反。禮儀教育不能只依靠老師和學校,需要家長和學校的配合。據了解,家長和學校的溝通還不夠,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家長一般是在家長會或孩子惹事時才和學校聯系,有些家長甚至以為學校是萬能的,管理孩子只是學校的事情,他們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就要全權負責。家長往往不清楚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在現今的教育形勢下,他們只把禮儀教育當成一種形式,一旦禮儀教育和學習發生沖突,他們會堅決選擇學生的學習 。
二、改進農村學生文明禮儀的策略
根據我校學生文明禮儀狀況的調查結果,筆者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角度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對小孩的影響非常大,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子女。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注意本身的餐桌禮儀、儀表禮儀、交往禮儀等。在餐桌禮儀方面,家長要講究用餐文明,教會孩子如何在餐桌上尊敬長輩,不要挑食,做到文明進餐;吃完飯后要他們主動幫忙洗碗筷等。在儀表方面,家長要教育孩子注重本身的儀表。不要求衣服的華美,但是要求他們保持衣服的整齊,上學的時候要督促孩子穿校服、佩戴紅領巾、不穿拖鞋等。在交往方面,家長要教育孩子見人要主動問好、不講臟話、用文明用語。這一方面也要求家長本身要做到禮貌用語,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臟話。
教育學生不僅僅是學校本身的責任,家長也要主動承擔責任。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積極配合,家長應該主動與學校溝通,如家長應參加每一次家長會、經常到學校,或通過電話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家長和學校應該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樣才會使學生的教育更有效。學習成績很重要,但家長不能一味地去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禮儀教育。
總的來說,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禮儀的生活環境,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學校方面
1. 完善禮儀教育的內容,豐富禮儀教育的形式
根據學生身體和精神發展規律和禮儀教育現狀,在原有的禮儀教育條例準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使之成為師生禮儀行為的基本準則,并設置具體的小學各年級禮儀教育內容,根據情況不斷調整。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途徑不是單一的,學校不應該只是依靠思想品德課來教育學生,還可以通過開展以“禮儀”為主題的活動或其他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禮儀常識教育、禮儀行為訓練、學生禮儀意識融為一體。
2. 加強對禮儀教育的重視
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并合理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學生的大量活動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其言語、待人、姿態等方面的表現,都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最佳地方。因此,教師在講授常識的時候,應把禮儀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團隊活動等方面。如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課、班會課、語文課等陣地,由教師以較為系統的形式,對學生講授禮儀常識,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禮儀意識,課堂上要整合禮儀教育資源。要教育他們課堂禮儀、交往禮儀、集會禮儀等等對禮貌方面的常識多進行鞏固,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管理對學生禮儀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效用。在小學階段學生特別崇拜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班主任應充分發揚本身的優勢,每時每刻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學校應在校園里面多掛關于禮儀教育的標語并經常提醒學生要注意本身的禮儀。
3. 改變“評價學生只看成績”的觀念
促推學生注重禮儀教育,評價一名學生不能只把成績放在首位,應綜合考慮。從“德、智、體、美、勞”中可以看出,“德”也是很重要的學校在給學生評“三好學生”的時候,要增長“德”所占的比例,這應該是一種真正的行動,而不是一種形勢。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氣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因此,學校要主動向家長和社會宣傳禮儀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爭取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禮貌教育中的重要效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體性,以促推學生注重禮儀教育。
(三)社會方面
社會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們的種種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環境在學生的禮儀教育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為了繼承中國傳統美德中的禮儀教育,社會必須為學生的禮儀教育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在文明的氛圍中成長。
綜上所述,目前農村小學文明禮儀有一定的基礎,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只有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改善農村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