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習作教學。但提起習作,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會感到頭痛,尤其是三年級的起步習作,學生沒有寫作的經驗,教師也不知從何入手。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習作教學經驗,談談小學三年級的習作教學。學生的習作教學要注重激趣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觀察,引導學生從現實中取材,解決無話可說的理由;合理評價,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關鍵詞】激趣;觀察;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習作教學。但提起習作,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會感到頭痛,尤其是三年級的起步習作,學生沒有寫作的經驗,教師也不知從何入手。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習作教學經驗,談談小學三年級的習作教學。
一、激趣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也就是說,學生首先要對習作感興趣。興趣是寫好習作的前提,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要努力創設氣氛。通過巧妙的誘導、點撥,激發學生愉悅的心情,使其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平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力求實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悟生活。
3.注意積累材料,遷移運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課外書籍,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會積累好詞、好句、好段。《標準》要求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也就是這個道理。
4.以說促寫,下筆成文。只有讓學生大膽地說,排除學生在習作時膽怯的心理,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說。
5.引導學生多寫片段,多寫日記,養成勤寫的好習慣。這樣,學生寫作時才會有話可說。
二、指導觀察,引導學生從現實中取材,解決無話可說的理由
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組織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沒有生活素材的積累,他們怎么能寫出讓老師滿意的習作呢?沒有生活素材,學生的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策略,與他們—起交流生活見聞,觀察景物,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如三年級有一篇習作是寫自己喜歡的水果,我就組織學生出去觀察杏樹,先引導學生觀察杏的外表、形狀、顏色,接著讓學生品嘗生杏、熟杏的味道,適當地啟發提問,這樣就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難題。
三、合理評價,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習作評價的目的,并不是判斷學生的好壞,而是激勵學生,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恰當的評價是學生寫作興趣之火的“助燃劑”,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評價是當前習作教學中值得關注的理由。針對習作評價中存在的誤區,我在習作教學中注意轉變習作評價模式和評價標準,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1.變過低評分為適當的高分刺激。
小學生寫作的動機大多數學生習作教學的三個步驟.是為了得到表揚和高分。因此,教師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變過低評分為適當的高分刺激,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2.注重批語的藝術性。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
教師評語要體現激勵功能和指導勝,并伴有感情,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習作評語也應靈活多樣,可以是肯定型評語,也可以是交流型評語或指導型評語。切忌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指責,因為學生本來就處于學習階段,寫作中有很多地方會不盡如人意,教師無論如何不能隨便寫“你的習作糟透了”等評語。
3.抓住契機,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思維。
由于受傳統評價模式的影響,有的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視為異類,被無情地扼殺。如有這么一個案例:老師讓學生寫一篇以《小草》為題的習作,在寫作中學生大多數贊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表現,小草的默默無聞,以及美化環境的無私奉獻精神,但有一位同學卻批判小草,認為小草軟弱,沒有骨氣,風吹兩邊倒。結果老師判這個學生的習作不符合要求。其實,這個學生思維與眾不同,具有獨特性,應給高分。長期以來,我們追求習作的思想性,追求思維的統一性。這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在習作評價中,我們要注意保護、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應抓住學生習作中富有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就是要讓學生有寫作的成就感,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我們教師應該把恰當的鼓勵當作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催化劑”,同時進行習作展覽,讓其他學生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