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F代社會中,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在互聯網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才的競爭。優秀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師,全日制教育碩士應運而生。本文以SX師范大學為例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希望能對教育碩士的就業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全日制教育碩士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58-02
一、全日制教育碩士
互聯網時代社會飛速發展,除了研究型人員外,我們對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顯著增長。但是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類型與互聯網時代需求的綜合型、應用型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出入,因此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應運而生。全日制教育碩士在此背景下也開始出現并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成就一批一流教師,是國家和人民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的殷切期盼。
2010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這份綱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十七章主題便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且明確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使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1]
教師的受教育情況、學歷背景等對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很大。學歷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基礎,因此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一種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最初專業碩士教育主要針對在職人員展開,培養方式為非全日制。[2]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碩士需要更多優秀的應屆生源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在職教師。2009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文件《教育部關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安排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指出,“2009年在已下達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基礎上,増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5萬名……主要用于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以培養名師為宗旨的全日制教育碩士招生以來,報考和錄取人數逐年遞增,尤其是近兩年來教育專碩比學碩在人數上更是翻了幾番。
二、教育碩士的就業情況
(一)就業現狀
自從2010年我國開始招收教育碩士以來,錄取人數逐年遞增。從教育部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2014 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 355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375%。研究生招生 6213 萬人,同比上年增長 163%。畢業研究生 5359 萬人,比上年增加 222 萬人,增長 433%(2014 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從數量上看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猛,已然進入了教育大國的行列。與此同時,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也一再被大家提及。高校研究生的大規模擴招、用人單位選拔的日趨嚴格使得原本定位為高端人才的研究生的稀缺性得不到很好的彰顯。甚至有報道稱局部地區研究生首次就業率低于本科生的情況。[3]教育碩士是我國的高素質人才,他們的就業情況不僅關乎個人,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有很大影響。
下面我將以SX師范大學2013、2014級教育碩士的就業情況為例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二)影響教育碩士就業的因素
1.社會因素
從上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育碩士研究生的主要就業方向還是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二者占比超過60%。但由于目前SX教育行業已經接近飽和,大專院校對教育碩士的需求很少,而公立高中特別是優質高中在招聘時也都將條件限制到985、211等重點院校,再加上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政府機關的招聘中教育碩士可考取的對口專業幾乎為零,因此SX師范大學的教育碩士就業面變得更加狹窄。大量的教育碩士不得不下滑到初中、小學、私立高中、教育培訓機構等就業。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其他省市相比,該省的全日制教育碩士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上很多學校對于全日制教育碩士的認可度不夠高。
2.學校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當前該省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在校所學知識與工作適應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學校培養全日制教育碩士的結構不合理。SX師范大學沒有開設針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特有的專業課程及實踐課程。據悉該學校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專業課與學術型碩士完全相同,甚至連實踐課也沒有區別。雖然根據該學校的培養方案來看,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課程原則上不得低于一年,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學校只安排了半年的實踐課程。并且理論課程多為專業基礎課,與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的課程重復性很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梢哉f學校的培養與教育碩士的培養要求和社會需求存在很大程度的脫節現象。
3.個人因素
當然,個人因素在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就業中影響也非常重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碩士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校的教育碩士有接近一半的人是跨專業的,也就是說其本身的教育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有很大的不足。我們還發現該校很多全日制教育碩士選擇讀研僅僅是為了緩解畢業壓力,推遲就業時間。雖然絕大多數教育碩士入學之初都多多少少對碩士生活進行了規劃,但由于學風一般,學校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的管理也比較寬松,大量的教育碩士因為自制力不夠強并沒有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上。 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全日制教育碩士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人缺乏就業競爭力。其次,教育碩士的心理原因尤其是擇業觀對就業有極大影響。當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是在媒體的廣泛報道下許多教育碩士普遍感到較大的就業壓力。然而與就業壓力巨大不相稱的是雖然8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就業最重要的是能力,但是有將近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信心。另外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的擇業觀依然很傳統很保守,很多人都將有編制的教師當做就業最主要的目標。然而很多提供編制的公立學校每年只招收一兩名教師,甚至更多學校已經連續幾年沒有招聘。面對如此嚴重的供需不平衡狀況,教育碩士應當及時調整自身的擇業觀。其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有無編制的區別已經越來越不明顯,教育碩士大可不必為了一個所謂的“鐵飯碗”忽視其他的就業機會。
(三)對教育全日制教育碩士就業的建議
1.個人方面
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和畢業人數的增多,就業難已成為事實。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教育碩士最主要的就是從自身因素出發,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教育碩士應當調整自身定位,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考上研究生不是學業的終點,而是進入社會的起點。廣大教育碩士不能自認為抱著研究生的學歷就可以高枕無憂,而應當給自己制定一個翔實的專業素質提升計劃并嚴格完成。尤其是要注意增加實踐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其次,全日制教育碩士應當適當降低自己的期待,注意與社會的需求結合,主動出擊,了解就業市場,不妨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對于編制不要過分執著。
2.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當嚴格貫徹落實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的培養要求,切實推進“雙導師”的培養模式,積極引進一些優秀的一線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成為優秀教師的技能。其次,學校應當開發出專門針對教育碩士,能切實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的專業課程,減少不必要的專業基礎課。尤其是要落實好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習工作,必須確保學生有至少一年的實踐經驗,不能讓學校的培養方案成為一紙空文。最后,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應當緊緊貼合市場需求,不能盲目擴招。
3.社會方面
社會方面主要是政府和用人單位對教育碩士就業的影響。從政府方面來看,政府應當在政策制定方面多出臺一些針對研究生的就業政策,可能的情況下為研究生開辟一些綠色通道,緩解研究生的就業壓力。用人單位方面,首先應當消除對教育碩士的偏見,注重能力的選拔。不要簡單地因為不是學碩,不是211或985的學生就將教育碩士拒之門外,應當從多方面考量教育碩士的能力。其次,用人單位還應消除性別歧視,確保男女機會均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
[2]朱靜.全日制教育碩士實習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商寧寧.河北省全日制體育類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