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明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們或正確或錯誤的思維過程,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征,與探究性學習一樣,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力點。但通過的大量課堂教學觀察、調查與實踐,目前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仍存在許多誤區,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如常見的問題有:1、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不具備合作的傾向性。2、教師隨意提問,缺乏價值。出現了一些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甚至不用討論的問題也充斥其中,導致教學效率低下。3、優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了自己的潛能使自己的個性得以發展,而一些學困生則相反,因為基礎比較差,往往落在后面,無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這些學生失去參與交流合作的興趣,會進一步加重自卑心理。
針對目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1.合理安排合作對象
1.1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搭配應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通常以4~6個人為宜。
1.2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匯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做出匯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
2.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
2.1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就是學會與人交談時,克服浮躁之氣和輕漫之舉,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小組成員必須聽清老師的提問要求,聽懂分工的要求,聽明白其他同學的發言,同時也要聽得了表揚之詞,聽得進批評之音。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會傾聽能使我們取長補短,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能舉一反三。
2.2學會質疑。在小組活動中,在肯定別人優點的時候,還要敢于質問。如果有疑問,應立即追問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聲;有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時,要敢于提出,大膽質疑。
2.3學會表達。僅僅會聽是不夠的,每個學生必須學會表達。在課堂教學的許多時候,經常只有那么幾個學生舉手,一些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討論時發言很有價值,等到全班交流時卻沒有了聲音。為此,教師就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欲望,培養學生敢說的勇氣,把一些能夠容易表達或簡單的問題讓不愛發言、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回答,并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使他們能夠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2.4學會遵守組織紀律。合作往往是小組化的學習,人數不多,但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而是通過一定的紀律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3.正確把握合作契機
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因為不是什么內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則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相機設置合作學習。
3.1在新舊知識的碰撞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第五冊數學計算"24×3",就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最后反饋學生的計算方法。
生1:等于612。
生2:等于72。
生3:等于92
師:到底誰對呢?你能說說自己的想法嗎?
生1:我是用豎式計算的,
生2:我是口算的,24×3=72(個位三四十二,向十位進1,十位二三得六加1就是7,合起來就是72)。
生3:24+24+24=72。
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再通過小組交流辨析,從而得出正確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數學思維,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及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
3.2在動手操作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能使成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的默契,共享成功的喜悅。如:在三年級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我創設了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課桌大小的情境,并進行小組合作。結果學生們很快的體會到自己只有一個1平方分米測量起來比較慢,需要小組幾個人合在一起測量快,這樣合作就從學生的學習需要中開展,同樣也讓學生體驗到合作的重要的性和必要性。
3.3在整理復習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總復習"數的整除"這一內容時,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材料(一張紙,一些概念的小卡片),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每個小概念、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系統整體。學生在通過小組合作用多種不同的方式整理了知識。這樣的小組合作使學生在不知不覺整理了知識,養成了良好的合作習慣,創新思維得到了增強,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合作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它作為一種頗具創意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并使學生個性與社會性協作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