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摘 要】我國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與困難,表現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雖然現在都在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但是,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普遍都出現了教學內容的不正確,不合適,出現耗時甚多而收效甚微的現象,這正是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在觀課評課的習俗角度放在了教學方法上,語文教師在考慮“怎樣的一堂課才算好課”時,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問題。那么究竟語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之間是什么關系,語文教師該怎樣確定教學內容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將對此一一展開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一堂好課
傳統的語文教學,給人的印象就是老師在不斷地對每一篇文章的字詞句進行不厭其煩的講解,而學生就是大量地背誦,花的時間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學生普遍對學習語文興趣不大,覺得學的東西與考的東西不一樣。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先更新教學思想,而最根本的,應從教學方法上作出改變。
1.領悟新教學目標
現在的語文新課程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首先,教學目標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多個方面”。 其次,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還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要,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生動情境來滿足學生發展語文素養的需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轉變教學思想,優化課堂教學
現在的語文教學課本只是課堂的一小部分,很多老師過分地強調課本,跟著課本走,沒有擴展其他課外的知識,一味地死板地講授課本上的文字知識,講臺下也是一群眼睜睜看著老師的眼神,絲毫看不見學生有什么興趣。這樣的課堂限制了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思維受到禁錮,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任何新奇的想法都被扼殺了,學生們也對課堂漸漸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厭惡情緒。
高中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現在的學生都處于活力迸發向上的年齡,應該充分體現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新課改要求,改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課前老師可以給學生們講一個冷笑話,這樣先激發起學生的精神,讓他們感覺到樂趣,從而就精神飽滿地投入到課堂上去了。老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言,不管對與錯,都是可以激活課堂的,有時候學生發言引起的小笑話更可以很好地讓課堂不再死氣沉沉。語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把課堂搬到課外,無疑會令絕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不要被“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所束縛。人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開發學生思維。
3.學會聽課,培養聽、說、讀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聽語文課?此話一出,很快就會有人說,"語文課有什么好聽的,從小學到高中,語文都是老一套,讀課文,學字詞,分析課文結構,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不聽課,照樣能學會。"不錯,在眾多科目中,語文好學,但要學好卻不易,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要想學好一門功課,聽課是關鍵。一位優秀的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同時還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正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于漁。"語文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課文所要掌握的字詞、文章的主題和寫作持點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引導,學會如何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學習,感悟課文表達的情感,把握課文的主題、學習作者如何布局謀篇的。而孩子成績的好壞也往往取決于課堂短短的45分鐘的聽課效率。聽課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實際是在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在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很多,善于從老師的講解中抓住要點、重點,這才叫做會聽。而老師的提問旨在培養學生的說讀的能力,學生在回答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再次閱讀課文,然后將相關信息進行整理,表述出來,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能正確、流暢的表達出來,這無疑也同時提高了寫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在課后的語文學習中無法達到的。真正會學習的人都善于利用課堂45分鐘。
4.科學地給學生留作業,注重思維的培養
現在很多學生經常抱怨課下作業很多,做不完,甚至很厭惡老師留的作業,以至于出現很多抄襲作業的現象,這是很讓老師頭疼的事。課下作業是教學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學會科學地留作業,留有用的作業。不要一下子發好幾張卷子,讓學生做完后交上來,然后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學生們反感,而且沒什么教學效果。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工具,這個環節做好了,可以很好地記憶課堂的知識。
作業要適量留,但要精,如在《為學》中,可設置作業――體會相同的兩句“子何恃而往”的不同含義,讓學生感悟相同語句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表達效果,樹立正確的認識觀。還有閱讀練習,做完后,老師不要馬上就在課堂上講解,可以先分組進行討論,把自己的答案拿出來跟其他學生一起分析,這個過程是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不僅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做題時思考的不足之處,也更清楚了以后要如何做類似的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比師生之間的交流容易得多,效果也會很好。
5.迎戰高考,提高寫的能力
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書寫和作文。在書寫方面,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要求:作文一類卷書寫美觀,二類卷書寫工整清楚,三類卷比較工整清楚,四類卷書寫潦草。退一步說,要求所有的人都達到美觀的程度,也不現實,但是書寫工整清楚,避免潦草,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也許有人拿“寫工整了會影響答題速度”之類的話來給自己的書寫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認真書寫的最初階段,它是會對你的答題速度有一點影響的。可是我們總不能因為還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療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書寫不過關會影響到語文成績,我們又怎么敢不去重視呢?其實,要做到書寫工整并不難。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這句話對我們就是一個啟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動心思。你的字寫得橫平豎直了嗎?你的字左上角與左下角、右上角與右下角在一條線了嗎?還沒有?那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吧。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你自己寫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認了,你都不敢相信你會寫得這么好了。再說作文的問題。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在這里,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么,這點很重要。否則,看了半天了,讀者還云里霧里,不知道你要說什么。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后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要說的是,高中語文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聽、讀、說、寫幾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語文成績的提高有賴于語文素養的增強,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