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會計學科的基礎課程,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一直受到較多的關注。良好的教學質量對于打好扎實的會計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深入分析當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闡述了提高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希望對提升教學質量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教學 策略 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208-02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學專業十分重要的課程之一,也是會計學的基礎課程,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所以,《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一直受到較多的關注。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諸多教學問題成為影響該門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障礙,因此,及時高效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提升會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學專業中的基礎性學科,所以學科的內容相對來說過于龐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理出頭緒,致使教學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總結起來,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認知和理解能力尚有欠缺,難以適應教學節奏
在當前的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十分基礎的課程,并且一般都作為會計學的入門課程向學生講授。而財經法規是一門交叉學科,其中更多體現的不是會計學的專業知識,而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絕大多數的學生之前并未接受過相應的法律知識教育,所以,對于會計學和財經法律知識都十分陌生。[1]作為一門較為系統的學科,法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要想學好相應的法律知識,必須經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由于之前并未接受過相關的法律訓練,所以在學習《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時候,由于法律基礎的欠缺,并且短時間內無法實現法律素養的提升,所以難以適應老師的教學進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顯得較為吃力。
(二)教學方式傳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絕大多數的老師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較為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形式,課堂教學節奏基本都由老師來掌控,學生基本都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尷尬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很好的調動,教學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會計學專業教學同樣也不例外。[2]由于學科自身的特點,《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沒有其他學科緊密,所以教學過程中難免顯得較為枯燥,所以,要想提升教學質量,老師就應該積極地探索和改進教學形式,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遺憾的是,當前絕大多數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依然單一枯燥,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三)缺少課堂教學的鋪墊,學生理解存在困難
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會計學專業學科,《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應該在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計學基礎知識后學習,這樣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由于有了之前的知識鋪墊,理解得也會更加深刻,教學質量也會相應的提升。[3]但是,當前絕大多數的會計學專業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都是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會計學的入門課程,這樣設置的目的在于提前讓學生學習會計從業資格的相關課程,從而有效提升考試的通過率。由于其中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而學生由于沒有前置課程的鋪墊,理解起來就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另外,《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也是一門與實踐有密切聯系的學科,而學生由于尚未進行相關的課程實踐,對于有關部分理解也不夠深刻,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對會計學課程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
正如前文所述,影響《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學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會計學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前置課程的鋪墊。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學校和老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將會計學專業課程進行重新規劃,不過度追求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適當地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后移,讓學生在有一定的會計學專業積淀之后再學習這門課程。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之前,組織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實習,從而使學生了解會計實務中的工作形式,這樣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就會有切身的體會,不至于無法理解其中的相關知識。[4]另外,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使《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采取循序漸進的形式進行教學,給學生留有足夠的預習和消化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參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不能為了追求考試的通過率而給學生施加過重的學習壓力,這樣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學作用,反而會出現相反的效果。
(二)適當采取案例教學形式,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在會計學專業課程中,很多學科都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學過程中難免顯得過于枯燥,如果老師給學生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不僅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而且整個教學過程也會過于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此以往,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都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5]所以,為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和改進教學模式,采用案例教學就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其中的許多知識都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學生又缺少專業知識的鋪墊,所以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非常吃力。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具體來說,老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就可以將有關知識點進行提煉,然后找出有關的實務案例,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將所要講解的知識點融入到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分析和整理案例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學到有關內容。[6]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通讀案例,然后找出案例中違反職業道德或者財經法規的操作,這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直觀。與之前的灌輸式教學形式相比,教學質量會有巨大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會計學
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學校應該對教學進行重新設計,適當地將課程后移,等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以后再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形式,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引入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4):139-140.
[2]張大芳.《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商業會計,2013(23):121-122.
[3]蘇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6,35(21):121-122+123.
[4]蔣小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33):187-188.
[5]黃麗華.新視角下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高效教學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3):235-236.
[6]任玉梅.案例教學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中的運用[J].財經界,2011(24):143-144.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張雪芬,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中學一級教師,會計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財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