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長軍
【摘 要】林業有害生物是影響林業的生產力、生態效益以及綠化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被稱為森林的“隱形殺手”,對森林所造成的危害最嚴重且復雜。因此,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應加強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重視,提出治理方針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娟P鍵詞】防災減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可持續發展 “森林健康”是針對人工造林林分結構單一,森林病蟲害防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弱等提出來的一個營林理念,倡導通過合理配置林分結構,實現森林病蟲害自控、水土保持能力增強和森林資源產值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事關國土生態安全,對促進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1、專項資金不足,現有的資金狀況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森防基礎設施較差,技術手段落后,防治設施老化,應急措施儲備不足,科研支撐力度不夠。3、林權制度改革情況下,森防配套改革及創新意識淡薄,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4、生物防治比例有待提高,持續控災能力不強。5、森防隊伍整體素質還難以適應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發展的需求,基層林業工作人員尤其是村級森防員專業性不強。6、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還沒有真正納入林業全過程管理,有些部門對此關注不夠,缺乏主動的協調配合。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務保障體系1、完善防治投資政策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檢疫檢驗、防治等費用應納入財政預算;建立重大疫情和突發災害應急儲備基金制度;根據不同經營類型,建立公益林、生態林有害生物的預防和重大災害的治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商品林以經營者投入為主、各級政府補貼為輔的投入機制,逐步實行森林保險制度。2、加強森防機構建設根據地方實際,在政府主導下穩定隊伍,充實專業化的技術力量,改善機構設施,改善檢疫檢驗和外界監測作業條件,協調好部門配合,提高行業管理、應急處置、技術指導能力。要充分發揮鄉鎮林業工作站作用,林業站要確定專人負責管理轄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時開展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產地檢疫和防治,鄉鎮村組要確定蟲情調查員和協防員,使縣區、鄉鎮、村組、林農上下統一協調一致。建立蟲情報告制、限期防治通知書制、防治委托制等聯絡機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履行好直接責任人的義務。3、完善森防服務體系各級森防站應當承擔森防服務職責,為林農提供森防知識咨詢、森防技術服務和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等。健全預測預報網絡,加大測報投入,穩定測報隊伍,強化測報管理,及時掌握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和動態,繼續與市氣象局合作,通過電視臺向森林經營者發布準確的測報信息,為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4、建立聯防聯治機制自上而下建立以防火、防病、防盜為主的三防聯合組織,引導林農實行聯合防治,形成網絡,統一協同,使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確保小災不出村,大災不出縣。5、加速防治服務市場化體系建設結合地方實際,制定政策,采取物質鼓勵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吸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和個人,采取專業公司、專業隊、森林醫院、樹木醫生等多種形式進入防治領域,開展承包、咨詢等業務,解決林農一家一戶防不了、治不好的問題,形成以各級林業防治隊伍為主導,社會化防治組織為骨干,林農互防為基礎的社會化防治新格局。6、強化依法防治推行依法行政,實行依法防治,可以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法規,把防治從以行政措施為主管理轉向以法律法規管理為主上來,加速標準化建設,強化行政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確保法律效力。在以法律、法規為基礎,地方法規相配套,在以技術標準為支撐的防治技術體系框架下,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形成知法、守法、執法的林業有害生物依法防治新模式。7、開展防治技術入戶工程行政村是防治的基本單元,村級森防員是監測和防治第一梯隊,必須加大培訓力度,開展科技承包,試驗示范,采取發放防治技術手冊,利用電視、網絡等手段培養基層能手,直接服務于林農。做到村村有1~2名森防員,建立健全基層防治體系,強化自主防治意識,確保把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營林技術林業生產包括培育樹種、造林、撫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樹苗從種下到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脅,并且有可能因為林業有害生物死亡。而營林技術則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礎,其通過利用生物間的生態辯證關系,并結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會造成林業災害的范圍內,從而對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進行預防,例如增加害蟲的天敵,改變昆蟲的發育、繁殖,培育抗病蟲樹種等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逐漸由原來的治理向預防方面轉變,由治標轉為治標治本相結合,而營林技術則是可以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防治方法,是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四、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應用營林技術1、選育抗病蟲樹種同一樹種因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蟲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優良的樹種抗病蟲能力自然更強。在林業生產的培育期,提高樹種的抗病蟲能力自然能夠讓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蟲侵害的幾率。在培育抗病蟲樹種時應結合樹種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科學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選育抗病蟲能力強、產量高、適合種植地栽種的優良樹種。2、營造混交林混交林是將不同樹種種植在一起,使林業中的樹種多樣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歡迎的營林技術?;旖涣值臓I造中樹種的選用:①兩種以上喬木樹種混交;②喬灌木混合種植;③主要樹種、次要樹種與灌木樹種混交種植。混交林營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間混交、帶狀混交、行間混交、塊狀混交、植生組混交。營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樹種均適用的,營造出不良的混交類型反而會抑制樹木的生長。因此,混交林的營造中一定要注意樹種的選擇,并且需要考慮種植地的地理環境,堅持因地制宜和適地適樹的原則,選用在種植地能夠更好生長的樹種。相較于純林而言,其營造難度較大,但是混交林因為樹種更多樣化而具有更多的優點。混交林因為樹種多樣化,生物的生存條件更為復雜,不僅使大量的害蟲、病菌失去了繁殖條件,無法繁殖,還增加了生物的天敵,使森林處于一個生態平衡的狀態,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環境條件和樹中間的促進作用,能夠更好的進行關和作用,樹木生長更為旺盛。3、建立隔離帶,預防蟲害擴散隔離帶是用于防止蟲害在森林中擴散、傳播的有效預防措施。多數林業有害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會遷飛、轉移,特別是單一食性的害蟲,這也是林業病蟲害擴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蟲在幼蟲時期的食量較大,而當他們在原來的寄主處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時就會選擇轉移、遷飛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蟲因為不能進行長距離的遷移,所以它們會選擇附近的寄主。因此,在營造林時可以設立隔離帶,用于防止這類幼蟲的遷移。4、對林區進行清理若是樹木已經遭蟲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經枯死、被自然災害等毀滅,那么一定要將這些樹木進行清理,避免它們影響健康樹木的生長。其中,特別需要注意蟲害樹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蟲害木是治理害蟲,改善林木條件,確保林業生產力、綠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區大面積遭到害蟲侵害時,首先根據相應的技術規格對遭受危害的立木進行清理,然后選擇對病蟲害有抗性的樹種對林區進行更新。五、生物防治措施應用建議1、加強宣傳培訓,以利推廣普及隨著人們日益關注食品安全和農藥殘留問題,要因勢利導,利用森防培訓、科普宣傳、科技下鄉等各種機會,宣傳生物防治的特點和優勢,樹立生物防治理念和普及預防知識,大力推行無公害防治,努力實現生物災害防控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達到提高生產效益、促進森林健康、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2、強化項目管理,增大生物防治比例針對不同治理對象,進一步明確應用防治的比重,充分發揮出項目治理的示范帶頭作用,擴大生物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治理份額。3、鼓勵并規范對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4、加強基層林防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農民對各種有害生物采取科學防治措施。5、強化各級森防機構的管理職能,使其真正履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維護公共安全的職責,防止農民的不當防治作業造成污染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破壞。6、開展生物防治科學技術研究,解決防治中的難題;同時積極推廣科技成果,以滿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森林經營者對防治提出的更高要求。【參考文獻】[1]王愛清,邢秀云,張星,塔娜,邊春雷.淺談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應用[J].防護林科技,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