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崇國
“創新思維”是創新的核心,是人類運用理性思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于思維形態領域進行的一種具有開拓性的活動。這種開拓性活動集中于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身思維發展的新認知。它既可以包括以對原有認識再認識為主要內容和以優化原有理論為目標的理論創新,也可以包括以對實踐過程中出現新問題的新解答為主要內容和以提出新理論為目標的實踐創新。對于領導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力量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活動而言,創新思維將會在深化改革處于迷茫甚至困境時,對社會走勢的把握和科學發展的前瞻性指導起到重大作用。本文試著從時間的維度、實踐的維度和空間的維度對創新思維的內涵做一個粗淺的解釋。一、以時間為縱軸,讀懂歷史看準未來,從時間的維度思考問題歷史唯物主義一貫堅持歷史、現實和未來在實踐過程中的相通性,歷史記錄的是對過去現實實踐的總結,未來是一篇待續寫的關于“現實”的壯美詩篇。哲學意義上的歷史發展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種發展在總方向上是前進的, 在具體環節上可能又呈現出短暫的回環與曲折,也正是這個規律性,對于歷史,我們要在堅持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有堅持、有繼承,才能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系起來;有發展、有創新,才會有現在優于過去、未來超越現在的前進運動。習近平的創新思維是對歷史辯證法的現實關照。他對世界社會主義產生、發展的五百年歷程的回顧分析,關于改革開放和如何評價黨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深刻論述,都體現了歷史和未來貫通的時間思維和歷史眼光,而其落腳點還是“現實”,既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讀懂歷史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習近平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的先賢們最早在《周易》中就提出“革故鼎新”,在《南宋·后妃傳》中就提出過創新一詞,在印刷術等多個領域的累累碩果。體制讓中國錯過了多次自然科學發展的良機,但是在改革當下,我們必須吸取歷史教訓,為創新開辟道路。著眼現實看清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曾經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科技成就,但同時我們也需正視我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在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受制于人的現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因此,力倡創新發展是解決中國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著眼未來看清方向,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強調要實現“兩個百年”與中國夢奮斗目標,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這樣也就從聯結和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思維高度彰顯了我們黨著力創新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二、以現實為橫軸,掌握理論深入實踐,從實踐的維度思考問題現實連著過去和將來,現實問題是對歷史經驗的拷問,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實踐追問。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行動指南,正是在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中充滿創新活力和創新智慧的思維過程。現實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并不斷豐富著理論,這就是理論和實踐在相互關系中實現創新發展。著眼宏觀,以創新為發展提供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實際出發,突出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深刻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大前提,以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制度創新的等新常態,應對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中觀,以創新尋求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解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問題,就要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創新上,依靠自主創新,變后發優勢為先發優勢,全力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保障,讓科技進步的巨大生產力釋放出來。著眼微觀,以創新解決市場難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視市場的力量就要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微觀層面就抓住了企業這個關鍵主體和市場這個根本機制,強調“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主張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企業營造既有創新壓力又有創新動力,既有創新條件又有創新環境的經濟生態。三、以全球為視野,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從全球的維度思考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雖然在內容和任務上是解決的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可是在我們卻一定要承認我國的改革和發展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空間中向前推進的。在全球化發展的形勢下,各國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發展,競爭和發展相伴而存在。競爭何以取勝?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包括產品競爭、市場競爭、價格競爭、知識產權競爭等等,但是歸根結底是“創新的競爭”,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就能掌握主動。改革開放就是要避免因體制的缺陷而造成的創新乏力,加大制度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從國際環境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孕育興起,主要大國紛紛制訂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國家戰略,力爭搶占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綜上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因素,根本出路在于創新。中國要抓住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與經濟新常態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歷史交匯的機遇,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規劃,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