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萌 王利軍
【摘 要】隨著新的歷史方位和執政環境的不斷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在這個緊要關頭,談黨的建設,就一定要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開創執政黨建設理論研究的新階段【關鍵詞】全球化;黨建;創新 一、國際執政環境新變化1、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快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大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逐步明朗。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世界生產力的質變,其不僅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使經濟全球化得以發展。信息產業在現時代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產業。信息產業國際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使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日益擴散到全球范圍。信息技術的革命將電子商務引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坐在家里通過電腦進行購買和銷售產品,一個跨國或跨地區機構可以通過連接電腦進行機構內的信息互通、組織協調。總公司相當于機構的大腦,分公司類似于器官,而電子信息技術相當于連接大腦和器官的神經系統。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將全球的生產系統、加工系統、銷售系統、服務系統等密切相連,傳統通信方式被成功取代,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隨時加入到世界經濟關系體之中。地區區域性特征被打破,信息的流通使得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電腦獲取到世界各地的產品報價和信息。2、文化多極化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我們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域內所接觸的信仰和習俗從原有的單一化的形勢發展為多元素的融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信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也應該是多元的。”文化多樣化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具體表現為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個社會的獨特性及其全部獨特性所構成的多樣化"。這些描述充分反映了文化本身就是存在著差異性的,是各具特點的,是合理多元的,從來就不是自上而下整齊劃一的。文化多元化是一種堅持主流文化前提下,允許多種文化并存、交融和共同發展的態勢。文化多元化具有著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創新、長期穩定的特征。沒有任何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沒有一種文化是一無是處、錯誤連篇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傳統和信仰選擇自己的文化方向。各種文化的存在都是平等的,既有平等的起源,又具備平等的發展空間。因此多種不同文化之間應該是一種和平共處、互利互惠的關系。在文化傳播的同時,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如果所有的文化都是相同的,那么是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將不同文化包容并舉、融合創新。我們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既不能盲目排斥外來文化,更不能盲目的學習外來文化,只有通過對外來文化的摒棄與繼承,才能真正的求同存異,才能長期穩定的融合創新。二、國情新特征1、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現如今,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取代了行政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成為了我國經濟體制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促進經濟較快發展的方面,又會有阻礙我國社會主義進程的方面。市場經濟的介入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增強,綜合國力穩步提升,但是同時出現了貧富差距過大,一些不法分子根據市場機制的漏洞謀取暴利等局面。這既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功績概括,又是教訓的總結。實踐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經濟體制,是科學的發展體制,只有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夠最大化、最有效地利用市場經濟為國民謀幸福,為國家謀發展。2、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多年來我國的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均出現了較大變化。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前期,如何贍養這部分老人成了當下發展中國的重要課題。另外,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已經實現了歷史性的文化高度跨越,教育事業和人口文化素質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當前我國就業問題的兩個突出表現是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和農民工問題,總結來看就是就業總量壓力大以及結構性矛盾并存的兩個特征。城鄉結構中我國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已經成為了一大熱潮,大批量農民進入城市需要接受城市的社會化、工業化、人文化的重新洗禮。我國的城鄉結構也因此改變,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又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于此同時,我國的社會階層分化也更為細致,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都發生了變化,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也誕生了。那么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各個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增強各個階層的幸福感又成為了改革進程中的一項新的歷史使命。3、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從"兩個凡是"到"中國夢",從"溫飽不足"轉向"整體小康",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我國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新舊思想觀念相互碰撞過程,是一個新的思想觀念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在政治領域,我國科學、民主、法治建設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經濟領域,封閉保守、害怕競爭、粗放增長的思想觀念不斷被拋棄,開放觀念、競爭觀念、發展觀念、效益觀念逐步加以樹立,市場經濟才可以不斷完善和發展。在社會領域中,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推進,抱殘守缺、偏重管理、忽視人才的思想觀念不斷被拋棄,改革創新觀念、服務觀念、人才觀念得以逐步樹立。在個人領域,隨著人們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輕視財富、依賴政府、過度節儉的思想觀念不斷被拋棄,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利益觀、擇業觀、消費觀得以逐步樹立。總之,要以加強執政黨建設理論研究和黨的自身建設,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做法,構建中國特色的執政黨建設理論體系。【參考文獻】[1]金曉鐘,唐曉清.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建設基本理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王增杰.我黨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的歷史經驗[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0,(1).[3]韓文瑜.努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J].理論參考,2010,(3).[4]楊立新.先進文化建設的規律與科學方法論的運用[J].理論學刊,2005,(7).[5]許青云.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內涵、意義及基本途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