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樸 田生奎 蘇繼威 代豐緒 呂志錄 周學元 雷有昇 劉園園 何國良 白冬梅
【摘 要】公民的“素養”高低是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國家與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素養是人在接受教育、訓練和實踐中獲得的。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創造,更要注重公民素質的提升。【關鍵詞】學科教學;高中學生;核心素養;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結題報告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制定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并把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成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意見》提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提出跨學科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這個基礎之上,在高中各科課程標準修訂過程當中又制定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把“立德樹人”這樣一個總的要求變得可操作,變得更加具體。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構建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不僅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教育改革與國際教育改革趨勢相銜接的重要環節。一、認識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研究的意義1、領會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背景新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重要作用。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新課程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基礎。2、領會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意義⑴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切實改變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⑵解決“三維目標”的割裂問題,將宏觀的課程目標科學化、具體化。⑶體現新課程的時代性和國際視野,使學生能夠具有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要求,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⑷通過核心素養帶動課程體系、學習方式、教學方式、考試評價方式的根本變革。二、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研究1、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文獻研究上世紀90年代以來,核心素養成為一個統帥各國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領并拉動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評價等關鍵教育活動。2、開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研究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現狀研究、核心素養的內涵研究、共同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方式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測試平臺建設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素養和教師培訓研究等方面,開展集體攻關,力求取得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三、理論與實踐困惑核心素養本質上是“三維目標”在學生身上的綜合體現,也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它比“三維目標”更具關鍵性、情境性、情感性、動態性和終身性。相比素質教育,也突出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各種素養的后天培養作用。學科核心素養依舊是一個模糊的頂層概念,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其合理構建的途徑依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如何通過學科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依然困惑著很多教育實踐者。四、核心素養的的定義(1)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2)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它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總和,而是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表現。(3)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個體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核心素養是一種品格與能力,且是自身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它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隨著不同學段動態發展的,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整體綜合性素養。五、學科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1、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方針“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各個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六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素養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三個基本要點。其中,人文情懷的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學會學習”素養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三個基本要點。其中,樂學善學重點是: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責任擔當”素養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三個基本要點。其中社會責任的重點是: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并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等。2、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確定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各學科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具有學科特質而又含有跨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學習過程中取得的能體現學科本質特征的關鍵成就,集中體現學科育人的價值。各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都要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學科課程應該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細化,結合學科的內容特點制定契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需要具備認識、理解自然和社會的學科觀念及思維模式,需要原則性地了解學科學習和研究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孕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教育的各個學科所構成的學科群,都要按學科教學目標權重形成如下序列的核心素養:興趣、動機、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觀察技能、實驗技能、知識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從學科哲學和教育哲學的視角,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分析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的社會性,可以幫助我們從具有學科特點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科方法中提煉出跨學科的有助于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品格、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要素,確定學科的核心素養。“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創新意識”體現“立德樹人”的方針和時代對人才的培養要求,有利于高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總之,“素養”是一個人的修養,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公民的“素養”高低是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國家與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素養是人在接受教育、訓練和實踐中獲得的。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創造,更要注重公民素質的提升。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和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和變化,要求教育要培養能適應全球化社會信息時代的、有創造性、有個性、具有高素養的人才;教育、教學不能僅僅是傳承知識,還要創造知識,把知識高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參考文獻】[1] 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15-4-1(7).[2]辛濤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作者簡介:王儉樸(1966.3),男,漢,河南洛陽人,大學本科,教育學學士,青海師范大學畢業,高級教師,課題組組長;田生奎(1973.3),男,藏,青海西寧人,大學本科,理學學士,青海民族學院畢業,高級教師,課題組副組長;蘇繼威(1985.2),男,漢,河南周口人,大學本科,理學學士,青海民族大學畢業,二級教師,課題組全面實施協調管理;任教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第一中學分校。研究方向:高中學科教育教學。本文是教育部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學校教育最優化研究》子課題《學科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CF130028-QH0002)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該課題經總課題組專家評審,榮獲教學成果一等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