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杰
提起作文,學生害怕,教師頭痛。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語言車載船裝,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看到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作文教學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仍舊或者說始終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的現象還是較為普遍。多年來,我能夠針對作文教學存在的這種現象,通過十余年的實踐,研究探索出了“一二三四作文教學法”,目前這種方法正在實驗和完善之中。一、“一早”即習作訓練早前起步。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是從低年級開始。首要的工作是讓小學生知道,習作就是寫話,就是把自己特別想說的話寫下來。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寫好。而且要不斷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使這種濃濃的興趣得以長久地保持。從小學生學會寫字那天起,就鼓勵他們寫話。不會寫的字,可以問別人,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圖畫代替。如,一位入學不久的小朋友寫道:wǒ學會寫字了。以后,讀了課文,可以寫自己的想法。如,學了《小小的船》,就寫:wǒ也xiǎng到上面看一看。等等。小學生一旦會寫話了,老師表揚,家長夸獎,自己也很得意,必定越寫越愛寫,越寫越想寫,越寫內容越豐富。而不斷的成功,會不斷地培植自信,會不斷期待自己有下一次的成功。于是,讀了課文,有感而發就寫,經歷了高興的、難忘的事就寫,觸景生情就寫,只要有想說、想記的話就寫。這樣,學生還會覺得習作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嗎?作文時還會冥思苦想硬“作”嗎?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習作和讀書、游戲、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生活學習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就會對習作有濃厚的興趣,對習作充滿自信。二、“二化”即習作訓練生活化和序列化◆生活化: 長期以來,困擾學生習作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缺乏真情實感,內容空洞,習作模式化。例如,為了突出思想性,寫人--高、大、全,寫事--意義要大,寫景--發出贊嘆;內容、寫法驚人地相似,寫老師總是加班加點、帶病工作,寫好事總是拾錢包找失主、扶盲人過馬路,寫鬧鐘總是聯系到愛惜時間,寫活動總是不忘好好學習……究其原因,從教師方面說,和教師的導向或命題有直接關系,總讓學生寫難忘的人、有意義的事,脫離學生生活,學生只好胡編亂造;從學生方面說,要么生活單調,要么缺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習作的設計就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體驗、感受,然后將自己的經歷、感受寫成作文。這一點,我們老師以前常常冥思苦想,現在,新教材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內容。活動的開展,既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習作素材,又營造了寬松的習作氛圍,激發了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動力。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體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積累了習作的素材,自然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序列化:各年段習作訓練序列化,各有側重,又整體推進。我們要按教材的要求完成好每一學段習作教學任務。三、“三多”即多讀,多寫,多元評價◆多讀是指引導學生愛讀書、多讀書、善讀書,增加文化和語言儲備。興趣的培養是寫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利用課文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是一條捷徑。比如教《少年閏土》一課時,在學習了課文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之后,要求學生按照作者描寫閏土的外貌的方法,在十分鐘之內寫出一個同學或老師的外貌。寫完之后讀給大家聽,讓同學們判斷你寫的是誰;若判斷對了,說明你抓住了這個人物的特點,寫得好,寫得成功。這樣既會促使同學們今后處處留心周圍的人和事,更加激發了他們的作文興趣。語言的積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我們都明白語言的積淀來源于課內,更來源于課外大量的閱讀。與書籍的海洋相比,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真可謂鳳毛麟角。學生形成較強的習作能力,靠課內學習,更靠課外讀寫。為此,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課外閱讀不少于145萬字。于是,我們引導學生愛讀書、多讀書,善讀書。通過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激發學生讀書、藏書的興趣,使他們漸漸學會通過廣泛瀏覽,增長見聞,增加文化儲備,學會通過有目的的閱讀,收集資料,解決實際問題,增加語言儲備。◆多寫:關于多寫,我都深知其重要性,而且在平常的教學中也經常運用實踐,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寫教材上要求的八個大作文外,還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寫8篇小練筆。1、隨文小練筆。2、讀書筆記、讀后感。3、日記、滾動日記。4、隨感◆多元評價:習作評價是習作指導的繼續和深化。傳統的習作評價大多是學生習作,老師評改。老師一番精批細改后,學生往往只看看分數和等級,根本不去認真琢磨老師評改的道理。所以,在作文教學評改中,我力求習作評價主體多元化,以改變這種作文教學評價耗時、費力、低效的狀況。教師評價。首先,教師可以采用面批面改。還可以在快速瀏覽全班學生習作的過程中,隨機簡單批閱部分作文,再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習作在全班講評。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同一學習小組學生自己挑選一些他們認為有代表性的習作在全班講評。學生自評、互評我在嘗試在教師批改學生習作之前,先由學生本人自評,然后學習小組的學生以寫讀后感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習作,最后教師再批改。我們覺得這種提法效果也不錯。可能孩子們的所寫的評語還不夠準確,還很稚嫩,感受也就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即便是這樣,也會激發小作者的習作興趣,目前看效果也不錯。家長、社會參與評價。以剛才提到的滾動日記為例,學生每次拿到本小組的滾動日記后,先看看前邊同學的日記,然后和家長一起對前一個同學的日記寫出自己的評價,再寫出自己的日記,寫好后先自評,然后讓家長評價。如此循環,充分發揮了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的作用。四、“四展”即集、板、賽、會四種展示形式。課程標準在中年級的習作要求里專門提了這樣一條“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從這里我們都可以體會到在作文教學中重視習作后的交流和展示非常重要,很有好處。首先,習作后的交流和展示能使學生感受到習作的快樂,獲得成就感,這是激發習作興趣的最好辦法。同時,交流和展示能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習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不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僅僅是交給老師看的,從而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習作。而且,交流、展示本身就是很好的評改習作的方法,通過互相交流,互相觀摩,可以共同提高對于習作的評價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