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彬
【摘 要】通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可以為農業產業化集聚力量。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就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最終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小康。村級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村級集體經濟;農業產業化
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事業發展、村莊環境整治,以及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等都離不開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支撐。實踐證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物質保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產品生產基地為基礎,依托龍頭企業和各類中介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形成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和利益互補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能夠有效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業比較利益,有利于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義與作用
首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優化和完善“統”的服務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變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發展統一經營的迫切需要。
其次,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實踐證明,凡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新農村建設推進的速度就快,農村面貌發生的變化就大,農民群眾得到的實惠就多,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就高。只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農村建設。
最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的重要保證。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近年來,農村基層組織大力實施“五基本”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基層工作條件,激發了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因此,村級集體經濟構成了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三、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農業產業化是農村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農業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建立起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按照現代化大生產要求,在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在橫向上對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集約經營;把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農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全部納入農業產業一體化的發展軌道,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成為發達的高效益產業。
第二,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農業集約化的合理選擇。我國農業仍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一方面人均資源相對緊缺,另一方面資源浪費相當嚴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勞動者素質
第三,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農業產業化可以較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農業產業化給廣大農民找到了一條有效的增收渠道,農民可以分享產業化經營的利益,也可以從農產品加工和商貿流通中獲取務工收入。發展農業產業化能帶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第四,農業產業化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走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工業化、城鎮化和產業化三者緊密相關,彼此互動,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互相分割的局面,形成城鄉經濟有機融合的經濟格局。
第五,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培育主導產業,能夠有效地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主導產業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資源潛力,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具有較強產業關聯性,且在產業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產業。選擇和培植主導產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方略。通過主導產業的發展,產生激活效應、乘數效應和升級效應,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農業產業化集聚力量
第一,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合理開發、利用集體土地資產。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做活土地文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特色優勢,迎合特色產業發展需要,使土地這一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得到最優配置。
第二,在加強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水平。要進行制度創新,不斷探索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嚴格的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確保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一是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對集體經濟的管理。二是在集體經濟的具體經營上,要通過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登記、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家底,清理村級不良債務的工作;要采用與集體經濟管理主體素質較低相適應的經營方式。三是堅持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加強對集體經濟經營的監督。
第三,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千方百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關鍵在于增收。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的狀況,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不斷拓寬村集體收入渠道。要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合理開發資源,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激活集體經濟活力。
第四,在減輕集體負擔上下功夫,真正為集體經濟減負。一是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控制管理費用開支,建立管理費、接待費定項限額制度。二是制定村債務的具體處理辦法,減輕村集體的債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發生新的不良債務。三是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投入,減少上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的行政和執法行為所造成的增加村級負擔的情況。同時,一些達標活動也要考慮集體經濟的負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