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云
【摘 要】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已關系到我國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技術、國民素質、道德水準、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提高。一、 獨生子女問題形成的原因:家庭物質生活條件較為優越;受到的父母之愛強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顧更周到;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沒有兄弟姐妹;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二、 獨生子女的培養與教育:培養獨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質;培養獨生子女處理好同伴關系;培養獨生子女獨立的生活能力;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學校與家庭要密切配合。
【關鍵詞】獨生子女;自立;自信逆境教育家校配合
自從1979年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國家提倡“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使獨生子女在各個家庭中快速發展。“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于我國社會中,這個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已經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已關系到我國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技術、國民素質、道德水準、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提高。作為一名教師, 我想就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淺談我的觀點和看法:
一、 獨生子女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物質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獨生子女的家庭條件一般都比較優越,這些小康之家衣食豐裕,對孩子的物質要求都有求必應,以至于有的小學生對鼓勵、表揚無所謂,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
(二)受到的父母之愛強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顧更周到。獨生子女的家庭大都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和一對夫婦共同扶養,六位大人的所有關注點和所有的愛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這樣會造成孩子對他得到的東西會覺得理所當然,易養成孩子驕縱、自私的性格。
(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現代社會高學歷的影響使得一些家長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對于分數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試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揚,家長會問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樣要接受教訓.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嚴,一進家門就做作業,以至于一出家門仿佛小鳥飛向天空,到了學校就任性發泄放縱
(四)沒有兄弟姐妹.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級集體中表現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家庭獨門獨戶,小學生放學后在家里和電視、電腦為伴,沒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動,在班級集體中往往幾個能干的學生無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幫助。
(五)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于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二、獨生子女的培養與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它對子女身心健康、智力發展和精神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教育場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時,由于獨生子女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與非獨生子女有很大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性格、身心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差別,所以家長在教育獨生子女時一定要注意獨生子女的特點,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使獨生子女獨立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以順利適應社會生活需要。
(一)培養獨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質
自立和自信是獨生子女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質,也是一個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質,有的獨生子女甚至學校里的勞動也要由家人代勞,這樣的人將來是難以適應社會的。國外有人對450 名兒童做了40年調查,發現一個事實,即不管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時代就做簡單家務勞動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勞動是關系到獨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訓練,也是獨生子女學會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徑。讓獨生子女從小就在勞動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發展自己的社會價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與交往,學會自我服務,珍惜勞動成果,學會節儉,成人之后就更能適應社會生活。
(二)培養獨生子女處理好同伴關系
現在許多人把孩子禁錮在家中,與成人或者書本為伴,他們不會和人友好相處,成人以后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獨生子女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發生關系,特別是獨生子女與同齡伙伴之間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們認知能力,要多鼓勵獨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們在交往中學會與人相處,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這是獨生子女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培養獨生子女獨立的生活能力
獨生子女進入小學后渴望獨立自主,這是他們個性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態度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意見。獨生子女在渴望獨立自主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主要是由于他們在父母過分的關心下,沒有充分的活動時間,意志薄弱。這就給獨生子女獨立自主設置了一定的障礙,家長要培養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將來適應社會生活。
1.事事都要自己動手,樹立競爭意識。
獨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應該自己做。首先,要為獨生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獨生子女在做事時,要與他人進行比較、正確評價,樹立競爭的積極性。家長要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創造各種機會參加社會活動,以增強競爭意識。鼓勵獨生子女在各項活動中參與競爭,這樣便可培養他們競爭觀念。家長應看重孩子做事的過程,而不應在結果上斤斤計較。雖然孩子做得不盡如意,也要給予鼓勵和贊揚,以增進他們的積極性。還要教育獨生子女學習知識、鍛煉能力,讓他們明確在競爭的社會中,沒有過硬的知識和本領是不能適應社會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本領,才能在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2.獨立學習和活動
獨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賴性很強,獨立地學習和活動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家長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讓他們獨立學習和活動。家長應在獨生子女很小時就安排他們自己游戲;和小伙伴一起游戲時也要當配角;入學后,家長要讓他們自己把握時間,有計劃地學習,要教育孩子獨立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自己處理學校中的事,家長要少輔導、少幫忙,不要事必躬親。
(四)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于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五)學校與家庭要密切配合
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場所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因此,學校要和家長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所長,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親情的影響力,學校教育具有權威性、規范性。只有學校、家庭兩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較佳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學校、家庭互通學生的個性情感、行為表現、興趣愛好等情況,共同制定教育目標。
總之,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高度重視獨生子女問題,認真調研,掌握實情,構建綜合素質教育體系.要充分理解和關愛獨生子女,實事求是,因勢利導;要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全面做好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