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珍
家庭醫生承擔初診、小病治療、大病轉院、健康咨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衛生等任務,起到分流和截留病人的作用。但就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實踐看,還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掣肘了這一制度緩解“看病難”的效果。
比如,不少社區居民在不知情情況下“被簽約”;隨著居民搬遷或醫生調離,有些“健康檔案”成為“死檔”;居民對家庭醫生所知甚少,后者上門服務卻吃了閉門羹。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狀,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與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慢病管理模式相關,有關部門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宣傳推廣力度不夠,這導致很多人對家庭醫生的概念、作用不甚了解或者理解偏頗,認為其是“包辦一切”的私人醫生,當豐滿的理想被骨感的現實擊碎,家庭醫生形象就會大打折扣。
二是服務人才有限,“人少事多”導致服務不到位不及時等,也影響了“家庭簽約醫生”形象和吸引力。
解決“看病難”的難題,需要改革公立醫院、推進分級診療、促進社會辦醫等各項舉措綜合施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發揮全科醫生的居民健康‘守門人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只是其中一個步驟。
即便如此,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更好落地,是形成科學有序就醫格局、改善“看病難”現狀的重要舉措,相關配套措施執行必須到位。比如,如何讓群眾養成分級就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