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有西方學者考證,鄭和的船只曾經到過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北美洲
1970年的一天,南京幕府山麓,數座六朝古墓正在發掘之中。突然,在編號為“M7”的古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個沾滿泥污的奇特杯子,擦拭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這竟是一個做工精湛、有著典型古希臘風格的玻璃杯。
在墓中,還發現了一個同樣有著異域風情的陪葬品,那是一枚嵌金剛石的金指環。

出土墓志顯示,長眠在這里的死者,來自東晉兩大豪門巨族“王謝家族”中的王氏家族。
對于那些奇怪的陪葬品,專家推定,在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南京的貴族們就已能夠使用、把玩來自歐洲和中東的玻璃杯、鸚鵡螺杯、金指環、薩珊王朝銀幣等異域奇珍。
這些珍寶,正是通過當時就已存在的“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東晉的首都建康(南京)的。
對外航線始于東吳
史料記載,從東吳早期開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就通過廣袤的海洋,開辟對外航線,廣泛發展與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林邑、扶南、倭國、高句麗、百濟、波斯、大秦、狼牙修、丹丹等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歐洲的國家,都有使節、商賈往來建康的記載。梁元帝蕭繹所畫的《職貢圖》雖然已經殘缺,但依然留下了12位外國使臣朝貢時的形象,他們分別來自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等國。
而從六朝初期開始萌芽的航海傳奇,至明朝發展到高潮。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開國,以應天為南京,以汴梁為北京,后又以南京作為帝國的首都——京師。
明太祖朱元璋改變了元代的武力征伐、對外擴張的政策,希望與海外各國友好相處,他將朝鮮、日本、安南、占城等國列為“世代不征之國”,“方與遠邇相安于無事,以共享太平之?!?,海外各國紛紛派出使團,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南京,“四夷賓服,萬國來朝”。
當時的南京還設立了會同館、烏蠻驛、龍江驛、江東驛等接待國外使臣、商人的專門場所。
大航海的決策中心和起點城市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奪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登基,是為永樂大帝。這位雄才大略不亞于父親的君王,對于航海也有著狂熱的迷戀。
永樂三年,朱棣任命自己信賴的內官太監鄭和為正使,內官王景弘為副使,率領27800人,乘坐62艘寶船,組成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船隊,遠航西洋。
這支早已載入史冊的、無可比擬的船隊,于永樂三年六月自南京龍江港起航,從蘇州劉家港出海,到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等地后返航。

此后,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又六次率領船隊下西洋,其航跡延伸到4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西亞和非洲東海岸。還有西方學者考證,鄭和的船只曾經到過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北美洲。
雖然史料中對于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存在爭論,但不可否認,在西方大航海時代(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還沒到來的15世紀初期,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是劃時代的,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
鄭和下西洋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鄭和航?;顒咏Y束幾十年后,才有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西方航海家,駕駛著幾條小船,從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上駛過。無怪乎,梁啟超在評論鄭和下西洋時,稱這一壯舉乃“有始來最光焰之時代”,同時也發出“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的喟嘆。
在鄭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南京始終是這一偉大航?;顒拥臎Q策中心和起點城市?!昂=z”也給古都南京留下了太多不可磨滅的史跡,至今尚存。
2016年10月,南京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提出要加強對南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和利用,并明確表示,南京的“海絲”遺跡,至少包括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四處。這四處史跡,都與鄭和下西洋直接相關。
龍江船廠遺址
龍江船廠遺址,即寶船廠遺址公園,位于南京鼓樓區漓江路57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主力船只,也是鄭和、王景弘等船隊領導人乘坐的船。有學者認為,寶船的真實含義應該是“鄭和下西洋取寶之船”。
史料記載,大號寶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中號寶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也就是說,大號寶船長約138米,寬約56米,相當于現在的中型軍艦。
南京寶船廠是明代建造寶船的地方,也是有明一代海軍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據史料記載,明永樂三年,寶船廠正式在南京城西長江邊中保村一帶設立,專門生產寶船。在寶船廠附近,還有為之服務的分廠,如細木作廠、艌作廠、鐵作廠、船篷作廠、索作廠等。明宣德年間,隨著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停止,寶船廠漸漸被廢棄。
據清代《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寶船廠遺址,東西寬130丈,南北長354丈。新中國成立后,原址依然保留七個類似船塢的水塘,學名叫做“作塘”。七個作塘都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50米,是當年建造寶船時的“工作臺”。
從1953年開始,這里陸續發現船體構件、舵桿、絞關木、油灰等和航海、造船有關的文物。1957年,在寶船廠的六作塘中,曾出土過一根長11.03米的舵桿,現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4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博物館考古隊對寶船廠遺址的“六作塘”進行考古挖掘,出土舵桿、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文物千余件。
考古發掘結束后,以當時尚存的第四、五、六作塘為中心,建成大型遺址公園——寶船廠遺址公園。公園景觀以鄭和航海為主題,收藏有一批遺址上出土的航海文物,另外,還復原了大型的鄭和寶船,建有鄭和《航海圖》碑廊等景點。
在南京去世的南洋國王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中國去往海外各國的航線后,有不少外國國王,也跟隨著鄭和的船隊前來中國訪問,其中,有三位國王不幸在中國病逝,臨終前均留下遺言,死后葬在中國。
他們分別是明永樂六年(1408)在南京去世的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葬于南京;明永樂十五年(1417)在山東德州去世的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葬于德州;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福建去世的古麻剌朗國王斡剌義亦敦奔,葬于福建茶園山。
麻那惹加那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國王,也是葬在南京的唯一一位外國國王。
浡泥,即如今文萊國的前身。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船隊到達浡泥后,明朝和浡泥開始了友好交往。
永樂六年(1408),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領由王后、王子、大臣組成的一百五十多人的龐大使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八月,麻那惹加那乃等人到達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款待。朱棣在奉天殿接見了使團,并將國王帶來的禮品陳列在文華殿展覽,多次宴請使團。
可是,麻那惹加那乃突然患病,朱棣遂命御醫治療,天天派人探視。十月,麻那惹加那乃在會同館(相當于國賓館)去世。朱棣十分悲痛,“輟朝三日”,賜謚號“恭順”。
麻那惹加那乃去世前,有“體魄托葬中華”的遺愿,朱棣以王禮將他安葬于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設置守墳戶,命令禮部每年定期祭祀。
史書中對浡泥國王墓有較明確的記載。武俠作家金庸在看了相關史料后,將浡泥國王墓寫進了其作品《碧血劍》的開篇?!侗萄獎Α钒l表于1956年,但當時在南京,浡泥國王墓已湮沒了數百年,并沒有人明確知道它的存在。1958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才重新發現這座外國國王墓。
浡泥國王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按照中國風水學的觀點,這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整個墓地原來由墓冢、祭堂、神道石刻三部分組成,神道呈弧型,與明孝陵有點像,和其他神道筆直的明功臣墓完全不一樣。神道兩側還保存著武將、石虎、石羊、石馬夫、石馬、石柱礎、神道碑等石刻。
浡泥國王墓的最大特征,在于四個石人的臉部,均為高鼻梁、拱嘴唇,胡須呈“八”字形翹起,和南京其他明代墓葬的神道石人完全不一樣,明顯不是中原人長相。
專家推測,這是石工們根據浡泥國所在南洋地區人種的面部特點雕琢的,讓這些“外國石人”永遠守衛這位在南京去世的南洋國王。
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
宣德六年,鄭和率領船隊開展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程。兩年后,船隊順利完成了遠航,踏上歸程,此時已是宣德八年四月,途中,62歲的鄭和積勞成疾,不幸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明宣宗下詔,將鄭和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關于鄭和葬地的具體位置,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說鄭和葬于印尼爪哇三寶壟;一說牛首山鄭和墓是衣冠冢;一說鄭和遺體就安葬在牛首山。
清代《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牛首山“有太監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卒于古里,賜葬山麓”;南京清末學者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載:“牛首山鄭太監墳,即鄭和埋骨處?!焙芏鄬W者傾向于認為,牛首山鄭和墓為鄭和衣冠冢。
根據多年來的田野調查,以及對鄭和后裔的走訪,特別是2015年“咸陽世家”墓志碑的發現等,可以證明:鄭和墓的確位于牛首山南麓,也就是江寧區谷里周昉村東。
上世紀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周昉村一帶走訪了村民,確認當地一處村民所稱的“馬回回墓”就是鄭和墓,此墓不遠處還有一個“鄭家村”,村中鄭氏自稱為鄭和墓“墳親家”,世代看守墓地。
1981年,文物部門再次調查鄭和墓,發現此墓墓園宏偉,墳壙呈馬蹄形,土質墓包呈長方形。
1984年,有關部門重修鄭和墓,選用青質石料砌成墓園及墓蓋石。重修后的鄭和墓有多處設計,包含隱喻:墓園有28級臺階,象征鄭和航海28年;臺階中有四處平臺,象征他訪問將近40個國家;每個平臺有七級臺階,象征他七次下西洋。
鄭和墓現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保墓的壽藏銘
2011年12月,江蘇省公布了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古墓葬”類里,有一處位于江寧祖堂山的明代太監墓——洪保墓。
洪保墓是2010年6月發現的,僅僅發現了一年半后,就榮升為“省?!?,可見此墓的價值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一方面是因為墓主身份特殊,是鄭和下西洋中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是因為墓中出土的文物,對于研究鄭和下西洋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
2010年6月26日,南京市社會福利院在江寧祖堂山南麓施工時,發現了一座古墓。南京市博物館、江寧區博物館聞訊后,迅速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此墓進行考古發掘??脊胖?,專家發現,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出土文物不多,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
萬幸的是,考古專家在封門墻上部,發現了“壽藏銘”。所謂“壽藏銘”,就是死者生前就托人做好的墓志,上面記錄了死者的姓名、身份和生平。通過對壽藏銘文字(共741字)的釋讀,可以確認,此墓的墓主是明代初年的都知監太監洪保。
洪保,云南大理府太和縣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名字為明成祖朱棣所賜。洪保歷任內承運庫副使、都知監右少監、都知監太監等職務。從永樂元年(1403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三十年時間內,洪保一次出使西域,七次出使西洋。
洪保被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極其重要的人物,也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大航海家。洪保壽藏銘中的文字,還證實了鄭和船隊有“五千料寶船”存在,大號寶船排水量可能超過3000噸,修正了此前學術界對于鄭和寶船體量的爭論。
實際上,除了上述四處主要的“海絲”史跡,南京還有一些與鄭和下西洋、與海上絲綢之路直接相關的史跡,如靜海寺、天妃宮碑、楊慶墓等。大量豐富的“海絲”文化遺存,凸顯著南京在中外交通史上,尤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變遷中曾經擁有的獨特地位。